韓雨辰(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淺談聲樂教學中的想象力
韓雨辰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摘要】歌曲藝術離不開想象,聲樂教學中更是需要想象。想象可以將復雜的技術簡單化,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將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對于聲樂而言,無論是歌唱技術的學習,情感語言的表達,還是歌唱教學的運用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學生想象力發展為本”為理念,著重從心理學角度,以心理學理論和實踐觀察為依據,總結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有效措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聲樂教學;想象力;歌唱表演
從心理學講,想象是產生于人腦對已存儲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選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過去經驗中已經形成的暫時聯系進行新的結合。他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屬于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與人的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
想象對于聲樂演唱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與聲樂學習中呼吸訓練、打開喉嚨、獲得共鳴等基本技術要求密不可分。
一般來講,聲樂演唱所運用的胸腹式呼吸,學生通常難以理解,需要運用形象性的語言來進行啟發式教學。胸腹式呼吸的狀態與聞花時的狀態相近,所以,在強調呼吸運用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聞花時的狀態,運用聞花時平穩流暢的氣息來進行歌唱。歌唱時“打開喉嚨”的狀態,可比喻成“打哈欠”的狀態,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每個教師都有獨到的教學語言和教學經驗,對于歌唱狀態的理解不盡相同卻殊途同歸。
共鳴即感覺聲音出自眉心、鼻腔、頭蓋骨。聲樂中的共鳴也分為很多種,即胸腔共鳴、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這些詞語常常出現在聲樂歌唱技術領域中,同時也是聲樂教學技術要求的重點。因此,教學中常常用“打哈欠”“打噴嚏”等感覺來引導學生,在想象其過程中,學生就會不自覺得打開鼻咽腔,抬起口蓋,尋找共鳴點。想象聲音沿著口腔后巖壁向遠處呈拋物線狀拋出去。每個聲音都在想象中的高位置發出,聲音就會變得豐滿而明亮、輕松又圓潤。生動形象地將歌唱呼吸技巧從抽象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這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歌唱呼吸技巧。
聲樂演唱包括了演和唱。那么演就需要情感的表達。在許多聲樂作品尤其歌劇作品的演唱中,由于主人公經歷的不同遭遇,所體現的喜怒哀樂自然不盡相同。例如中國著名歌劇《白毛女》,喜兒天性活潑俏皮,在經歷了被迫賣給黃世仁的人生轉折點后,變成了“白了少女發”的可憐人。前段的活潑俏皮與而后的悲慘遭遇注定了此歌劇在風格和情感上的轉折與變化。出自于此部歌劇的《扎紅頭繩》和《恨似高山愁似?!返那楦薪厝徊煌?。演繹前者時,想象自己村頭盼父趕集歸來,扯了二尺紅頭繩,喜兒滿心歡喜的模樣。后者則想象被迫賣給黃世仁,受盡屈辱蹂躪逃到荒山野嶺,怨天不公,怨地不仁。兩者在想象力發揮的過程中,情感也就不自覺發揮,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外國作品更是如此,《卡門》《弄臣》《費加羅的婚禮》。每部作品不同人物擁有不同風格,演唱時都將人物的性格經歷聯系想象于自身,音樂與表演的結合就會更加自然貼切。但由于個人閱歷與音樂理解不同,在作品的處理中也稍有差池,但這不也正是表現了音樂的多樣性和想象的魅力么?
培養學生積極的想象,是聲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如何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成為聲樂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內容。
(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奠定想象的基礎
聲樂演唱受心理的影響頗深。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生更能夠聯系自身記憶中所儲存的信息基礎,充分發揮其想象力,敢于說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對于聲樂學習不同的見解,能夠在愉快的氣氛中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與借鑒,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二)擴大知識領域,豐富表象儲備
想象是在舊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任何想象都離不開原有的知識基礎。經驗越豐富,知識越淵博,表象儲備就越充足。因此,高度地重視對聲樂學生拓展知識面,不僅擴大音樂領域的知識學習,同時也涉及繪畫、文學、歷史、修辭學、哲學的學習,這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
(三)引導獨立思考、培養積極思維模式
對于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綜合、加工和改造才能創造一種新形象。老師闡述的觀點可以進行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理論看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例如,教師可對于聲樂作品中的某一樂句做兩次示范,一次正確一次稍有偏差,進行詳細、形象的解說,對的聲音像“竹竿”一通到底,音色明亮如碰擊瓷器。氣息像“傳送帶”馱著每一音符自然而然帶出來。讓學生增強分辨對錯的能力。有了積極思維的推動,想象就可以使學生的認知范圍擴大。有助于提高學生演唱技巧、聲樂記憶能力。
聲樂教學是一個無時不刻充滿豐富想象力的過程。它不像鋼琴教學,視覺形象感強烈,易于模仿,容易分辨。聲樂學習則是聲音傳達給耳朵直至大腦,做出反應,進行加工模仿與表現。其過程更加復雜和抽象。不僅考驗耳力、腦力、記憶力、分辨力,又鍛煉情感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因此,就更加體現連接“聆聽”和“模唱”的橋梁——“想象力”的重要性了。
參考文獻
[1]徐行效.聲樂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劉曼君.論聲樂教學中想象的作用及歌唱想象力的培養[J].湖南:懷化學院學,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