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瀟娉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00)
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集《無詞歌》之淺析
莫瀟娉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00)
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集《無歌詞》是其杰出之作,在門德爾松的《無歌詞》之中用清新淡雅的音樂語言將之打造成為了精致細膩的作品。在文中主要就針對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集《無歌詞》進行分析探討。
門德爾松;無歌詞;作品集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開始嘗試運用短小的抒情來表達個人的內心情感,而鋼琴小品無疑實在這音樂創作文化運動中脫穎而出。
菲利克斯·門德爾松是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早期的德國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創作風格并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作曲家。在無詞歌整體風格中屬于一種歌唱性題材的鋼琴小品。而門德爾松在無詞歌的創作中描繪生活、自然等內容,在旋律上保持著適合人聲歌唱的音域,避免速度過于復雜,主體常常會出現主旋律和伴奏聲部相互交叉的整體配合的特點,體現了抒情和淳樸的氣質。就像是對他自己的音樂素描,歌唱般的詩歌鋼琴小品將他的情感做出最深刻的表達。
無詞歌的旋律進行會產生向上、向下跳躍或級進的方式,這往往會結合作品在最初創作時的構建,與作品的織體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旋律在下行二度進行在無詞歌中所運用最多,是門德爾松旋律風格中特有的。旋律進行中通常會運用到分解和弦的旋律或連續大跳的旋律,這些變化是隨著音樂的進行而變化的。
旋律的裝飾音相對來說組合比較簡單,多采用單音或雙音,并與韻律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它的出現主要是為旋律增加些賦有韻味的歌唱性。這有別于同一時期其他作曲家在作品做所出現的比較復雜器樂化的裝飾音。
《無詞歌》采用較為豐富的節拍型,不僅僅包括經常使用的2/2、4/4、6/8節拍外,也運用了不少6/4、9/8、12/6、12/8等節拍。但在樂曲中沒有運用換節拍。豐富的節拍同時也豐富了樂曲的旋律節奏的變化。為體現《無詞歌》中歌唱性的風格,在節奏的運用上會避開復雜的節奏型。保持著平穩、連貫的節律。切分節奏在作品中常常會使用到,其特有的形式豐富的旋律進行,使旋律更具有律動,增強旋律的韌性。如《無詞歌》Op.53.No.5(民歌)的主旋律就是采用了切分節奏型。無詞歌為保證其歌唱性,在速度選取上基本采用Andante和Agitato這兩種,并根據作品的需要在這兩類基本速度上加以變化。
《無詞歌》在創作時其調式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大小調體系上,大調式共31首,小調式17首。采用最多的調性是A大小調和E大小調(除Op.30.No.2為bD大調),其余的均在四升、四降之內。
門德爾松的《無詞歌》中采用的曲式結構包含: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奏鳴曲式四類。
一部曲式是在曲式結構中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曲式結構,屬于小型曲式,它是直接由樂句構成。單一部曲式又分為一句類、二句類、三句類、四句類、五句以上類和復樂句類六中類型。在門德爾松所創作的《無詞歌》中Op.85.No.2是唯一一首采用單一部曲式復樂段的作品。復樂段是包含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樂段構成,復樂段又由單樂段組成,而這些單樂段之間是一種平行重復的關系。但是這些相關聯的樂段中彼此之間又不能是完全重復,應是同頭異尾的聯合關系,如:《無詞歌》Op.85.No.2。
二部曲式則是由內容既互不相同又對比統一的兩個樂段所構成的曲式,前段稱為呈示段。單二部曲式又分為再現單二曲式和并列單二部曲式。而在《無詞歌》中出現了再現的單二部曲式Op.30. No.6(威尼斯船歌)。再現單二部曲式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后段的后句變化重復或完全重復呈示段的主題材料。再現單二部曲式的后段則稱為再現段。再現主題材料強調了主題的陳述,增強了全曲的統一性,如《無詞歌》Op.30.No.6。但在Op.102.No.6中,二部曲式出現了一個循環原則,形成二部曲式一個特殊性,但未偏離主體二部曲式結構。
《無詞歌》中在再現單三部曲式的基礎上也出現了循環原則,在這個原則的影響下,出現了單三—五部曲式這種曲式結構為單三部曲式的衍伸。是單三部曲式的中部和再現部重復一次的結構,再現不重復時有新的發展。門德爾松在作品的創作中靈活的運用其中的組合變化,進而發揮出不同曲式的功能,這也是其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如《無詞歌》Op.30.No.2。
經過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的創作實踐,逐步事奏鳴曲式趨于完善,最終形成了高度發展的專業曲式。奏鳴曲式有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大主要部分組成。但這比三部曲式要相對復雜。門德爾松將奏鳴曲式運用在鋼琴小品里,并利用其邏輯結構關系表現更深刻的音樂內涵。而這又成為了作品中另一特色。如:《無詞歌》Op.30.No.4。
無詞歌作為十九世紀音樂創作的新鮮血液,被德國作曲家菲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賦予詩歌般的想象和細膩而細致的手法則讓它在同一時代以及后繼者產生了一定深遠的影響。因此在西方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向少華.門德爾松《無詞歌》音樂風格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
[2] 王宏旭.六首門德爾松《無詞歌》的演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