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月(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論傳統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朱明月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為改變高校千篇一律的聲樂教學,將傳統民歌的素材融入到聲樂教學中,既能夠起到傳承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夠活躍聲樂教學課堂。因此本文首先闡述了傳統民歌和高校聲樂教學的關系,分析了傳統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狀況,最后提出了傳統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策略,旨在促進傳統民歌藝術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傳統民歌;聲樂教學;應用;策略
傳統民歌來自各地區的民間,并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藝術,屬于民間藝術的分支,具有原生態的演唱特點,演唱風格清新自然,一般是歌唱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以及表現個人的情感,這種接近自然的歌唱藝術成為了聲樂教學研究的焦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體現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民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民歌生存和創新的環境受到不自覺的破壞,傳統民歌遭遇到了繼承斷檔的窘境。
民國時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曾經這樣評價:“欲知明日之社會,看今日之校園。”他口中提到的校園指的是高校。高校是培養國家所需各種人才的基地,在培養人才、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還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和職責。高校作為國家教育行為的載體,體現了國家民族文化發展和創新的程度,應該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傳統民歌應該走進高校聲樂課堂,成為聲樂教學的首選教學資源,而地方大學應該扮演地方民歌藝術傳承者的角色。聲樂人才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傳統民歌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特別是地方高校有責任為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傳統民歌教育體系的音樂文化繼承與延續探索出一條切合實際的新道路。
傳統民歌融入聲樂教學過程,能夠提高聲樂教學的課堂效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優秀民族文化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在聲樂教學中的良好體現。在弘揚民族精神與傳承民族文化的大潮下,傳統民歌作為音樂教學資源,會越來越多的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普及開來,并且不斷的豐富和創新,與創新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定會激起聲樂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民歌的題材新穎,內容豐富,對演唱技術的要求是很高的,這也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聲樂演唱技巧的豐富和提高,同時為聲樂教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也引導著學生在進行聲樂學習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和文化素養,豐富他們的民族音樂知識。
隨著藝術市場的逐漸升溫,高校的音樂藝術專業發展十分迅速,幾乎所有的綜合性大學都設置的音樂藝術院系。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造成了很多音樂學院開始招收音樂藝術方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典型的代表有四川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等知名藝術高校,重點培養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人才;這些學校積累了頗豐的聲樂教學經驗,聲樂教學的理論發展日趨成熟,能夠做到和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但是,傳統民歌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并不順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筆者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把傳統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阻礙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傳統民歌課程的設置不規范
經過權威調查,發現僅有諸如中央音樂學院和四川音樂學院等少數音樂藝術高校能夠嚴格按照教育部的規定來設置教學計劃,大部分藝術高校的傳統民歌課程的設置都不規范,對每一年級需要開設的課程數量沒有統一的標準,傳統民歌課程被標上選修課的記號,不作為聲樂學習的專業基礎課;很多藝術學院的聲樂課程內容缺乏地方傳統民歌和民族歌曲,這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聲樂教學的創新。
(二)學生對傳統民歌缺乏興趣
新時期的音樂專業大學生更傾向于個性鮮明的流行元素,對傳統民歌不太感興趣,平時也很少關注一些傳統民歌的節目,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對傳統民歌的審美能力,沒有發現傳統民歌的獨特魅力和內在美;同時,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落后,教學理念的滯后性導致不能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對傳統民歌產生濃厚的興趣,基本上都是傳統民歌的理論教學,這種純粹理論的內容和演唱實踐活動嚴重分離。
(一)加強傳統民歌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合力加大傳統民歌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力度,傳統民歌的繼承和延續下去需要全國各個高校的努力和積極的參與,合力將傳統民歌的繼承落到實處,并使其持續地發展下去。所以,傳統民歌的繼承應由各個高校合力來創造建立,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民歌也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五彩繽紛的傳統民歌是我們高校難得的寶庫。
(二)建立傳統民歌研究交流平臺
各地方大學要設置研究本地區傳統民歌的機構,不同地區的高校可以建立一個網上交流研究平臺,通過資料的整理和搜集,探討不同地區傳統民歌的地域風情和風格特點,進行教育方法的相互借鑒和思想的交流。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借鑒和吸收各高校的成熟研究成果,以及創新的聲樂教學模式,并運用到常規的教學過程中。每個省屬綜合性高校要研究本省的傳統民歌的特點和風格,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涵蓋面廣的傳統民歌研究交流平臺,研究不同類型傳統民歌的個性和共性。聲樂教師要樹立傳統民歌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注重提取傳統民歌在演唱技巧以及語言特點方面的創新性,運用到高校聲樂的教學中,并在教學的過程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總之,傳統民歌對于我國的聲樂教學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教學資源,面對音樂藝術急劇升溫的趨勢,高校聲樂教學要獨立創新,要有選擇的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藝術在新的環境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對傳統民歌的學習與傳承,要從文化價值上予以理解,要從教學方式方法上積極探討改進,要從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從發展民族藝術的高度,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傳統民歌的繼承和發展,從而促進高校的聲樂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梁珊.美感能力的培養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音樂大觀,2012,(11).
[2]周涵.論新化山歌的傳承與藝術特點[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1).
[3]馬馳.論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