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雪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淺談經濟法責任的獨立
郭雪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作為經濟法學中基礎理論,經濟法責任占據著重要作用,卻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筆者將以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為視角,在全面、客觀分析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實現和構建經濟法責任提出具體策略,旨在為完善經濟法理論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經濟法責任;獨立;構建;實現
一直以來,關于經濟法責任獨立都有經濟法責任獨立之否定說、經濟法責任相對獨立說及經濟法責任綜合責任說。否定說否定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相對獨立說肯定經濟法在公法和私法方面的責任;而綜合責任說卻認為經濟法應該單人獨立的綜合責任。從經濟法的以上三種說法來看,經濟法責任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逐步從存在、依賴存在到獨立存在的過程。
一、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分析
(一)經濟法責任獨立是完善經濟法理論的必然要求
作為經濟法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嗎,經濟法責任理論在完善和促進經濟法理論的進程中發揮這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究經濟法責任的構建和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近年來,我國關于經濟法理論的研究日益成熟并逐步建立起清晰和框架。與此同時,關于經濟法責任的研究也不斷深入。研究經濟法責任不僅有利于經濟目的的實現和經濟法律的貫徹、落實,更有利于經濟法相關理論和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因此構建一套完善的經濟法責任理論體系勢在必行。然而,從當前對經濟法責任相關理論的研究現狀來看,還存在研究脈絡混亂、深度不高的問題,這都不利于經濟法理論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深入開展對經濟法責任理論的研究有利于彌補經濟法理論研究的不足。此外,構建和實現經濟法責任同時也是維持正常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選擇。注意經濟法責任真正的得以實現,才能有效確保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維護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這同時也是經濟法理論發展的最終目的。
(二)經濟法責任獨立是經濟法律實踐的必然要求
以著名的北大師生起訴“松花江污染案”為例,這一案件的原告分別是鱘鰉魚、松花江、太陽島,由于我國法律沒有授予物以訴訟主體的資格,因此這一訴訟并未得到法律支持。從今天看來這一訴訟案件看似荒謬,實際上卻在客觀上激發了人們對社會整體利益具有危害性行為的重視,為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并促進了經濟與法責任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轉型期,各種利益矛盾沖突,則必然對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必須能夠保護各種豐富多樣的個人和整體利益。因此,保護個人的私法和保護國家的公法在調節多元利益關系時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即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僅靠傳統的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來維持社會穩定保護、保護社會整體利益已經遠遠不夠。法律理論和法律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才能夠真正的彌補新興領域的法律空白,確保社會公共利益和整體利益得到有效維護。就市場經濟領域而言,司法實踐表現出來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有效的經濟法調整機制,無法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就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尚未構建與自身適應的調節機制有關,也就是說與我國經濟法責任尚未實現獨立有關。分析英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法律發現,這些國家都普遍構建了完善的經濟法調節機制,法院被授權追究違反經濟法相關行為的經濟法責任,并制定出相應的公益訴訟制度。同時檢察機關、行政機關甚至自然人、社會團體都具備了追究經濟法責任的訴訟主體資格。這些先進的經濟法理論及相關制度是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
二、經濟法責任的構建與實現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知研究經濟法責任對于完善經濟法理論體系的重要作用,而經濟法責任只有真正的實現獨立才能夠確保責任到位。因此,下文將從如何構建經濟法責任和實現經濟法責任來探究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
(一)經濟法責任構建
要構建獨立的經濟法責任就需要深入探究其構成的具體要件。這些具體要件就是相關行為人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依據,也是國家機關用來追究相關行為人法律責任的條件。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主體要件、主觀要件、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幾個方面。
主體要件。即責任主體,是指做出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并需要承擔相應責任的行為。在經濟發展中,責任主體有規則主體、規則受體或經濟法行政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中間層兩種分類。然而,無論是哪種分類都可以明確認為,經濟法責任主體必須具備有責任能力以及無免責條件兩個前提。
主觀要件。與民事法律中依據過錯原則追究相關責任不同,在經濟法責任的追究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無過錯原則,即責任行為人雖然無主觀過錯,但如果給外界造成損害已成既定事實,依據經濟法的相關規定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經濟法責任中等無過錯原則,是人權原則在經濟法中的體現,反映了國家,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行為的違法性。行為的違法性是確定經濟法責任的基本條件,但卻并不是其必要條件。因為在經濟法責任的追求過程中,除了以是否有違法行為為依據來確定責任外,還有應用經濟法責任的形式對某些特定的行為和主體給予一定的糾正和干預,以減少其負面效應,達到保障個人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
損耗事實。與行為的違法性一樣,損害事實是確定經濟法責任的基本條件,但也并不是其必要條件。在確定經濟法責任時,有很多行為雖然沒有造成具體損害,但同時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例如,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雖然并未給他人造成損害,但考慮到如果不及時的制止這種不法行為,將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也要追求這些行為人的經濟法責任。如同有些學者認為,“承擔經濟法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不需要違法行為已經造成經濟損失,以突出經濟法維護社會穩定,防范出現社會行為還是鍵的功能”。
因果關系。在經濟法則認得追究過程中,無需按照嚴格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也就是說即便是某些行為并未造成損害事實,同時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也需要行為人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而不用再去考慮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三、經濟法責任的實現
當明確了構成經濟法責任的相關要件之后,就可以完成對相關經濟法責任的確定工作,也就需要行為人依據相關責任要求切實承擔起相應的經濟業務、經濟職責以及其他的一系列責任。具體來說,經濟法責任的實現除了依靠行為當事人的自覺性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與國家機關特別是人民法院的強制性是分不開的。因此,筆者認為經濟法責任的實現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審判機構和進一步構建完善的公益訴訟制度來完成。
(一)設立專門的審判機構
基于經濟法責任在追求過程中與其他的民事法、刑事法相關責任的區別,只有設立獨立的經濟法審判庭來專門審理違反經濟法的行為,才能夠真正地確保經濟法責任的獨立和相關責任的實現。改革開放初,我國為了進一步滿足經濟發展和經濟法建設的要求,設立了專門的經濟法宣判機構用于經濟案件的受理和審判,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我國經濟法責任的獨立。然而到了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機構改革提出了“大民事審判格局”,取消了經濟法審判庭,這就導致原本可以在專門經濟法審判機構審理的案件需要與其他民事案件一起進行審判。然而筆者認為經濟審判庭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也就需要相關法律越來越細分和深入,才能夠真正的發揮法學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因此設立專門的審判是實現經濟發展責任的基礎、有利于法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成熟。
(二)構建完善的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制度是指公民和國家機關,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對于違反法律法規并造成或即將造成損失的違法行為進行訴訟的活動。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新興領域的出現使生活中出現了很多公益訴訟沖突,這些訴訟往往具有涉及主體多、地域廣、影響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和構建公益訴訟。
[參考文獻]
[1]顏運秋,顏云夏.論公益訴訟的合理性與可行性[J].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8).
[2]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3]呂忠梅,陳虹.經濟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