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星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
個人成長經歷與犯罪的關系初探
方星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南京210094
摘要:本文基于真實案件,利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相關理論對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成長經歷進行分析,討論了他的人生經歷與其犯罪事實之間的關系,為預防犯罪提供理論基礎,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教育意義。
關鍵詞:孤僻;抑郁癥;自殺
犯罪作為一種社會失范行為,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同時,犯罪作為人類行為的一種,與人的生理、心理狀況以及社會環境、適應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關系。
本文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故意殺人罪。提審時,王某神情憔悴疲憊帶著些許緊張。據王某供述,他是哈爾濱人,家境貧困,父母均是小學文化程度,一直在家務農。小時候父母很少關注他的成長,家里經濟條件較差,王某一直存在自卑感,不愿與外界接觸,曾經在家躺床上幾天不見人,思想消極,將近30歲了也沒有娶到媳婦。這次出來帶著所有的錢,把錢都花光后覺得自己活著沒意思,想到了自殺。他在江邊時看到江邊的人都雙雙對對的散步,感覺上天對他不公平,于是產生了“一個人死太孤單,必須要拉個人給我墊背”的想法。在觀察之后他把罪惡的手伸向了一對母子。他拖拽著他們一起跳進了江水中。母親掙扎呼救,群眾救起了他們三人。
審訊時他很緊張,并且有說話結巴的毛病。他不斷地強調自己患有抑郁癥,并且自己一直是個老實人。以這個案件為例,王某的犯罪經歷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父母的忽視、同伴的缺失是殘缺性格的開始
王某1985年生于東北的一個小農村,在家中排行老二,得到的關注最少。父母都是莊稼人,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上的方式單一粗暴。因為家里很窮,所以覺得抬不起頭,性格孤僻。這阻礙了他與同伴親密友誼的形成。同時,父母關愛的缺失導致長大后他極度渴望被關愛,又非常自卑的矛盾心理。他說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
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早期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人的影響。不幸的是,這個階段由于沒有與父母進行良性的情感互動,王某沒有形成安全感、歸屬感。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說”在3-6歲是產生依戀父母感情的階段。對于一個不經常與父母接觸的孩子來說是不可能產生這種初級的依戀的。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獲得主動感與克服內疚感。王某的性格沉悶、孤僻與這個階段的任務沒有處理好密切相關。
此外,游戲也是很重要的發展任務。游戲可以使人獲得快樂的經驗、提高認知能力。王某在這個階段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就喪失了這部分對于生命發展的促進機會。
在兒童期有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同齡群體的形成。同輩群體可以促進兒童的個體的自我評價增加友誼,促進兒童的社會化。王某的自我封閉限制了他與同輩群體的交往,讓幼小的他沒有建立起兒童階段的友誼。
童年期這個階段對應的是獲得勤奮感與克服自卑感。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最重要的是“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成年后的王某總感到自卑,弱小、不被人認可,說明他沒有在家人的引導下正確的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
二、青少年時期心理問題凸顯
王某在青春期階段在校住宿與同伴交流幾乎為零,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沖突,對以后的人格發展有重大影響。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貧困導致的生理需要無法滿足之外,他最缺乏的是愛與歸屬,本我逐漸的戰勝了自我與超我,出現了矛盾感與挫折感,轉為抑郁癥。
成年早期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與克服孤獨感。這時王某因為抑郁癥已在醫院看過病。盡管此時家人已經知道王某的問題,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在醫院開點藥吃就可以了,也沒有走進他孤獨的內心給予關懷。這種孤僻早年形成,后天無法彌補。同時,他沒有機會遇到愛人,婚姻的壓力讓他透不過氣,這也導致了他后來產生不公平感,拉一對無辜的母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認知混亂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飲食睡眠差等,嚴重者可出現自殺行為。抑郁癥嚴重影響了王某的生活,僅通過藥物治療(并且由于經濟原因無法長期堅持藥物治療)無法改善。他曾多次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是在清醒時又覺得害怕、不值。最終他選擇自殺,是他的心理與社會系統調試失敗后采取的極端行為。
根據迪爾凱姆的《自殺論》,王某的自殺屬于精神錯亂者當中的憂郁型自殺,是利己型自殺與失范型自殺的混合。王某這些年的生活很不如意,他本身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少,金錢、愛情、事業,沒有一方面成功。早年階段沒有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錯過了良好人格發展的階段,形成了抑郁質的氣質類型。他的成長道路不順利、生活充滿了壓力,均導致了抑郁癥。由于找不到女朋友,扭曲的認知和心理擴大了社會對他的不公正感,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在個體成長的各個階段,是否完成相應的任務對今后的人生都具有重大的影響。我們生活的家庭、學校、社區,一直是提供資源鏈接、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及行為的場所。失范行為是社會、心理、個人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在介入此類問題的過程中,社工必須對案主進行全面的評估,對癥下藥,改變案主的認知和行為問題。
[參考文獻]
[1]韓曉燕,朱晨海.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愛利克·埃里克森.領悟與責任[Z].1964.
[3]張文新.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09-01
作者簡介:方星(1992-),女,漢族,江蘇江陰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4級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