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冉(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 100000)
?
高職院校聲樂專業表演訓練課程的探索研究
張冉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100000)
【摘要】聲樂表演訓練是專門針對聲樂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做到唱、演結合,符合藝術市場的現實需求。如何更完善、更適合地在高職院校開展該門課程值得探討,本文在高職院校聲樂表演訓練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作出一些探索性的分析研究,旨在結合“職業型聲樂技術人才”的專業定位,進行相應的、合理的課程建設、改革措施。
【關鍵詞】聲樂表演訓練;教學模式;課程內容
聲樂表演屬音樂表演范疇,包括了歌劇聲樂表演和歌曲聲樂表演,隨著藝術形式的發展、變化以及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廣大聽眾需要在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方面同時得到滿足,這就對聲樂表演中的“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劇、歌舞劇、MTV等藝術形式都是這種需求的結果。聲樂專業的訓練包括聲音技巧訓練和歌唱表演訓練,聲樂表演訓練課程針對于歌唱表演方向做專門的訓練,該課程對高職聲樂專業學生非常必要,由于舞臺實踐經驗比較少,他們通常在琴房里能把聲樂作品完成得流暢自如,一上臺當眾表演就緊張、失控,嚴重影響演唱效果。聲樂表演的創作主體是表演者自己,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訓練演唱者的表演技能,充分發揮個性進行二度創作,用獨有的聲線音色和表演方式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聲樂藝術形象。
聲樂表演訓練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學習聲樂表演的基本理論知識,對聲樂作品進行分析處理,訓練表演技能技巧,培養表演的興趣和愿望,使學生們加強舞臺控制力,提高表演技能并借助表演進一步提高聲樂演唱能力,充分達到歌唱與表演的結合,更好地適應、勝任各種藝術實踐中的歌唱表演、課外節目編排活動以及今后可能面臨的聲樂教學研究工作。在高職藝術院校開設聲樂表演訓練課程符合當前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以及藝術人才市場的需求,關于這門課程的探索研究也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一)理論指導實踐
聲樂表演屬于舞臺藝術實踐,任何實踐類活動都必須有強大的理論支撐,要用科學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規律方法進行指導。聲樂表演藝術既包含聽覺藝術又包含視覺藝術,在日常訓練時首先應注重掌握發聲技巧理論和舞臺表演理論;其次由于該學科涵蓋內容的的廣泛性和綜合性,聲樂表演訓練包括的具體環節是多種多樣的,與臺詞、歌唱、音樂、形體、表演有關的知識理論也需要學習研究。目前有些高職院校的聲樂表演訓練課程還沒有系統、完整的教材,老師僅僅采用簡單的教案或口傳心授的辦法來上課,學生在課堂上反復進行練習的內容可能會表演得很熟練,但由于理論基礎過于單薄,接觸到新的作品時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另外對于教材的選擇不能一味采用本科音樂院校表演訓練課教材,要根據高職藝術院校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有的放矢”地進行取舍。在課堂上除了與聲樂表演技能本身直接相關的理論知識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將音樂美學理論應用于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在表演過程中注重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技巧性與表現性的統一,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藝術想象力、音樂表演鑒賞力和審美情趣。
(二)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聲樂表演是一門結合了歌唱技能和舞臺表演兩方面知識的學科,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從高職聲樂專業學生現狀來看普遍存在演唱能力較低,文化基礎較弱的特質,但對于高職聲樂專業學生的教學定位又要求在短時間內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型聲樂藝術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建設上研究出一套既符合現實條件又滿足市場需求的實施方案。該課程的開設時間應在高職二年級,開設時長至少為一學年,學生在新入學之際最緊要的任務是苦練演唱技能,有了扎實穩定的演唱基礎之后才能進入到表演的階段,因此在高職二年級開始聲樂表演訓練課程的學習最為合理。聲樂表演訓練是一門系統且復雜的學科,需要經過細致充分的鍛煉、足夠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學習時長至少為一學年,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屬于表演基礎訓練階段,將構成整個聲樂表演的各環節分步驟練習,包括表情、眼神、站姿、手勢、動作、步法等;第二階段屬于表演實踐前的準備階段,包括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欣賞中外優秀聲樂作品,經典唱段分析、譜面分析和情感分析;第三階段屬于綜合舞臺表演及編創階段,包括獨唱、重唱、合唱、歌劇、音樂劇片段等各種演唱形式的舞臺表演實踐和表演唱、音樂小品等節目的創作、編排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采取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辦法依次進行,不能急于求成。
(三)因材施教、分組訓練
高職聲樂專業學生通常因嗓音條件、入學基礎、演唱能力、藝術悟性高低不同造成歌唱及表演水平參差不齊,在聲樂表演訓練課上將所有學生放在一起集中教學會出現難以兼顧的局面,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會使演唱能力強的學生得不到充分施展、發揮的空間,過于復雜又會使基礎薄弱的學生感到難以勝任,達不到實踐的效果。針對這種狀況,在課程中應采取因材施教、分組訓練的方法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專業程度和風格唱法的差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劃分組別的方式有很多層次,從演唱水平上劃分,可將演唱技術過硬的學生設定為主角、領唱,將基礎較弱的學生設定為配角、齊唱;從演唱形式劃分,可分為獨唱組、重唱組、合唱組;從演唱唱法劃分,可分為美聲組、民族組、流行組;從演唱風格劃分,可分為歌曲組、歌劇組。值得一提的是聲樂表演訓練課程上的分組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調整,有時候會因為學生演唱能力的增長進行演唱形式的重新分組及演唱角色的重新設定;有時候會根據排演作品的需要進行不同唱法的交叉,比如歌劇《原野》中女主角金子的扮演者通常是民族唱法,而男主角虎子的扮演者通常是美聲唱法,排演類似歌劇的唱段時就要打破唱法的組別劃分。
(一)培養表演的興趣
對于沒有舞臺經驗的學生來說,從認識表演到接受表演再到擅長表演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作為任課教師一定要盡快幫助學生培養表演興趣。在剛剛接觸表演的時候,學生們最大的難題就是緊張、拘束、不好意思,無法進入表演狀態。課堂上可以采取“做游戲”的方法讓學生放松下來,游戲訓練法在戲劇表演教學中的應用由來已久,通過合理有趣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獲得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我們可以參考戲劇表演教學中常用的一些小游戲,也可以根據聲樂表演的特質設計一些與音樂元素(節奏、唱詞)相關的游戲,游戲教學法不僅可以消除表演的心理障礙還可以增強學生們表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觀察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們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除了做游戲以外還可以進行動物模仿、人物角色設定、規定情境想象、無實物練習、松弛與控制練習等來解放天性,挖掘潛在的表演才能。
(二)基本功練習
聲樂表演基本素質包括外部活動和內部體驗,外部活動是指歌唱時的表情、眼神、形體、步法等外在的表演形式,內部體驗是指內心情緒、想象能力、感受能力等內在的情感體會,內部體驗要靠外部活動來實現和表達,若想采取舞臺行動將音樂內涵呈現出具體的視像,需要進行扎實的基本功練習,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外部活動都是在音樂中進行的,要強調與旋律、唱詞的配合和對音樂節奏的把握。
表情訓練包括喜、怒、哀、樂、怨、恨、愁七種基本表情以及痛苦、贊美、深情、活潑、驚恐、可憐等多種延伸表情,在課堂上可選擇相應的歌曲唱詞進行練習,比如在演唱《北風吹》當中“歡歡喜喜過個年”的時候帶著“喜”的表情,演唱《梅娘曲》當中“但是你已經不認得我了”的時候帶著“哀”的表情。
眼神在表演中顯得尤為重要,最首要的眼神訓練是焦點練習,歌唱時眼神要集中、不能發散也不能左顧右盼,單純的眼神訓練包括方向、距離、范圍的變化,綜合性的眼神訓練要根據演唱的內容做相應的眼神表達,如看、瞧、瞪、瞟、注視、觀察等。
形體訓練包括站姿、姿態、手勢、動作等多方面內容,在歌曲演唱中的站姿應以直立挺拔為主,保持重心,雙腳稍稍分開,小腹微收,肩部放松,身體可根據節奏韻律和情感的變化有所起伏,在歌劇演唱中則需要根據劇情、角色、性格選擇相應的姿態,比如老人和少年、主人和仆人、淑女和交際花等等;單純的手勢常用于歌曲演唱中,通常起到指示、描繪、表達情感的作用,如演唱《小河淌水》“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可用伸手描繪月亮升起的情景,再用收手放于胸前指代內心想起阿哥的情感;在歌劇表演中肢體動作要惟妙惟肖,能夠準確表達演唱內容,具有實際意義,手勢的變化非常豐富,四肢的配合也十分重要,需要在具體作品中細細揣摩。
步法在歌曲表演中主要用于上下臺或間奏時的簡單移動,在歌劇表演中仍然以劇情人物為主,訓練時包括慢走、快走、闊步、踱步、碎步、跑、跳、轉身、走-停-走等多種步法,還有角色間腳步的配合、舞步、交叉步法等。
(三)舞臺實踐的綜合練習
舞臺實踐離不開準備充分的案頭工作,對于歌曲表演來說包括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體裁和音樂風格,研究作品的音樂元素(旋律、節奏、速度、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作品的語言、唱詞,總結作品的演唱難點以及蘊含的情感體驗;對于歌劇表演來說除了以上這些還包括劇本分析、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及性格特質分析。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選擇一些歌曲和歌劇唱段進行分析練習,有助于學生更順利地完成聲樂表演實踐活動。
演唱者要學會建立演唱的環境,建立環境是指舞臺實踐活動進行時使表演者和欣賞者產生畫面感,展開想象、身臨其境。歌劇表演由于有劇情、人物甚至舞美道具的存在比較容易將觀眾帶入環境,感同身受;歌曲表演則需要通過構思聲樂小品來幫助建立演唱環境,練習時可讓學生們自選歌曲,通過尋找作品中蘊藏的細節形成戲劇動機,利用藝術想象用講故事的方式將歌曲內容提供的情景構思出來。比如在演唱維吾爾族民歌《一杯美酒》的時候,可以想象自己是活潑可愛、情竇初開的少女,在熱鬧的酒會上手捧一杯美酒向心上人表白,再根據這個情景設定符合音樂節奏、情緒起伏的表情、動作、手勢,塑造出準確的音樂形象。
聲樂表演訓練課還要注意訓練演員的交流能力,交流的方式主要有用歌聲交流、用情感交流、用眼神交流、用形體交流;交流的對象包括與自我的交流,與想象的對象交流,與同臺演唱者的交流以及與觀眾的交流。另外該課程還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個性,鼓勵他們進行創新,使他們在演唱實踐中既不一味復制傳統的表演模式也不機械地遵循老師的安排,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二度創作,除了訓練聲樂表演才能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編創能力,讓學生為自己設計手勢、動作、隊形,嘗試自編自導自演,以更好地適應市場就業的需求。
高職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從教學模式和課程實施角度關注“聲樂表演職業人才培養”是教育教學理念的進步。關于聲樂表演訓練課程的分析研究應在實踐中不斷檢驗、不斷完善,該課程的規范建設、優化設置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出具備良好演唱技能、能夠從事聲樂藝術的表演者及相關文化藝術產業的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