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星麟
(湘南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43)
基于大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研究
廖星麟
(湘南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43)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高校聲樂教學目標要順應新時期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渴望。因此,聲樂教學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聲樂教育教學模式,滲入大學生自主性學習元素,從而培養更多的應用型聲樂人才,促進我國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本文在闡述自主性學習內涵以及運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自主性教學中教師身份的轉變及作用,并且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對策。
大學生;自主性學習;聲樂教學;改革研究
聲樂是一門集聲音、語言和表演為一體的藝術性學科。眾所周知,聲樂表演的樂器是人,不僅摸不著、看不見,而且也很難理解與控制。所以,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大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不容忽視。除此之外,當前我國聲樂教育都側重對歌唱技巧進行培訓,而在教學實踐上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嚴重缺乏,從而造成大學生不能迅速適應新時期下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見,聲樂教學不僅要致力于歌唱技能培養及教育教學實踐,而且還要增強對大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培養。
自主性學習隸屬于西方教育學理論的范疇。對于自主性學習的概念界定,Uttle認為:自主性學習是學習者對其學習內容與過程的心理問題,從本質上看也就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獨立性決策和超越性預見的能力。具體而言,學習者可以獨自設立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及確定學習方法,并最終構建評估體系的一種能力。這也是學習者在主觀意識上的目標設定、學習評價、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行為。而將自主性學習模式運用到聲樂教學中,既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聲樂教學活動,獨立探索教學的重難點,同時又可以找尋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和相關材料,從而獲得最佳的聲樂學習效果。因此,相比較于傳統的被動式聲樂教學,自主性聲樂學習則是一種超越性學習,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能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并且取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相比較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教師作用在自主性學習中有所變化。首先,由于聲樂教學具有主觀性與特殊性特征,學生的關鍵歌唱器官均位于人體內部,不適合進行直觀性研究,只能通過聲樂教師的教授和示范,使學生理解、體驗、辨別歌唱,況且每位學生的發聲器官、音色音質等都不同于他人,因而聲樂教學就不可能存在同質化現象,自主性學習自然成為高校聲樂教學中“常客”。
在自主性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應從單一化的教者轉為綜合性、立體性的新角色,并充分發揮領航員、監督員、裁判員以及輔導員的巨大作用。不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科學地分析強弱點,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及時為大學生的自主性聲樂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與此同時還需擔負評估、督導責任,對大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結果給予客觀的評審,并指出自主學習中的不足,鼓勵他們展示自主性聲樂學習成果和經驗。由此可見,自主性學習并非全盤否定教師的作用,也并不意味著教師處在一種袖手旁觀的尷尬境地,如何培養學生對聲樂課程的學習興趣、如何在大學生自主性學習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如何客觀地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不足、如何有效延伸大學生自主性聲樂學習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在自主性聲樂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并沒有被弱化,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提升。聲樂教師應在全方位了解和熟悉學生聲樂素養的基礎上,切實引導學生把握好自己的學習優勢和劣勢,歸納先前的聲樂學習策略和經驗,從而有效構建大學生自主性學習機制。
另一方面,由于聲樂教學時間是受到限制的,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機構也必然存在局限性。我國聲樂教育專家黃友葵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他如何盡責,總會存在局限性。教與學要實現默契配合,必然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而學生的自我學習也是同等重要的。”所以,聲樂教師須積極培養大學生的自主性意識,不斷拓寬學習渠道和學習領域,進而使聲樂教學成為海納百川的突破口。教師已由傳統、單一的教者轉化成新型的多面角色,換言之這也是聲樂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
意大利歌唱家貝基曾經說過:“你要記住一個真理,即最偉大的教師是你自己,無論是誰指點你,歸根結底……依靠自己努力。”這也就說,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一些學習策略和方式,實現大學生聲樂自主性學習。
(一)充分了解聲樂教學的要求和目的、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大學生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要充分了解聲樂教學的具體要求和目的,并通過一定的師生交流和溝通確立學習目標。在聲樂課程自主性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以教師實際教學計劃為核心,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狀況,設定符合實際的學習目標,熟知自主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時檢測學習進度,從而沿著先前預定好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前行,并最終實現自主學習目標。比如,通常在本科聲樂教學的大一、大二年級階段,學生需了解歌唱的基本發聲、共鳴及呼吸等諸多原理,初步把握好氣息程度,而到高年級后,應側重拓寬音域,提升演唱技能,掌握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
(二)積極培養大學生的歌唱審美意識
聲樂作為一門實踐型學科,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較為抽象的、主觀的。就學生而言,培養科學的歌唱審美觀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每位學生在歌唱時所發出的聲音必然會受到歌唱審美觀的控制,因此積極培養大學生的歌唱審美意識對于自主性聲樂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建立良好的聲音觀是培養歌唱審美意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對于那些未具有聲音鑒別能力的出學者,更需要常常播放聲樂演唱視頻、翻看一些音像資料以及聆聽各種聲樂作品專輯等。通過實施上述有效措施,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較為直觀的聲音模型,而且還能在歌唱練習過程中形成聲音概念。隨著聲樂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也逐漸積累聽覺經驗,能辨別各種類型的聲音,掌握專業的聲音技術、作品風格和藝術處理。
(三)強化聲樂演唱舞臺實踐,鍛煉大學生歌唱演繹能力
聲樂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需要定期舉辦聲樂觀摩活動或者演唱會,這既能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良好的舞臺演唱心理,同時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克服舞臺演唱怯場心理。蘇聯聲樂家梅德維捷夫認為“藝術實踐”的重要性在于:舞臺是聲樂教學的第二大學校,倘若僅限制在教室中歌唱,是不可能快速提高聲樂技能,所以只有將歌唱藝術搬到舞臺上,才能真正展現在人民群眾的眼前,進一步提升演唱水平。因此,在聲樂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在每學期開展三到四次音樂會、演唱觀摩會,教師當場給予指導和評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可以自行錄制演唱會過程,深入觀察舞臺演唱的技巧以及聲樂表演的優勢和劣勢。與此同時,大學生通過對各種聲樂演唱會的觀摩,既能激勵學生實現聲樂學習目標,又能不斷提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四)積極整合并運用網絡資源
網絡環境作為聲樂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構成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源泉。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可利用互聯網觀看一些名家講座、教學視頻、音樂會及演唱觀摩會,尤其是有些國內外知名網站免費提供藝術歌曲和聲樂作品,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聲樂學習資料。聲樂網絡論壇的興起也為大學生聲樂學習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因此,大學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擴大聲樂學習的視野,汲取更多的聲樂知識,從而實現自主性學習的多元化渠道。
總而言之,自主性聲樂教學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突破性改革,它更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大學生自主性聲樂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上地實現聲樂自主學習目標,從而進一步促進聲樂教學質量。
[1] 倪海霞.高師聲樂教學中自主性學習的探討及培養[J].藝術研究,2009,04.
[2] 華建新.自主性學習的特征與學習方法[G].中國遠程教育,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