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嬪 姚孟沅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湘西侗族儺舞的藝術與民俗特征*
覃 嬪 姚孟沅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儺舞是湘西侗族在古代祭祀神靈儀式中所產生的一種古老原始的舞蹈,湘西侗族地區至今仍舊保存著數量繁多種類多樣的儺舞。儺舞是我國舞蹈研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舞種,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欣賞意義。本文通過對湘西侗族儺舞的藝術特征與民俗特征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進而探析儺舞中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
儺舞;藝術特征;民俗特征;文化內涵
(一)人體擬態的舞蹈語言
在古老的湘西侗族地區,因為當地的人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方式仍舊處于一種較為低級的初級階段,并且由于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所以當地的人民常常運用人體的擬態語言所展現的表意功能進行基礎的交流。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特質導致在祭祀神靈和敘述巫儺方面出現了具有了別具一格的優越性,所以巫儺文化自然也就選擇了它作為其最基本和最簡單的表現形式。湘西侗族儺舞里,舞蹈動作具體而生動形象,不僅能將巫儺文化中人民的日常生活,基本勞作情形作出最為直觀易懂的擬態反映,同時也能擬化出一些簡單的動植物的生命形態特征。
湘西侗族《多耶舞》通過表現狩獵活動和模擬禽獸活動姿態,如“拖野雞尾巴”、“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動作反映日常生產方式;《孽龍舞》來源于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祭祀活動。他們將龍當做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征,于是人們手拿各種五彩斑斕的彩旗挑起舞蹈,迎接龍的到來;而《跳喪舞》是侗族特有的古老喪葬儀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傳說故事為主要內容,動作皆為模仿飛禽走獸。
湘西侗族人民把自身所擁有的模仿能力充分灌輸進儺舞意識和巫儺文化中間去,通過人體動作的擬態語言來模仿出大腦意識里所支配的動作和形象特征,從而展現出遠古社會里人們生活的各個部分。
(二)儺面儺服的舞蹈形象
儺服和儺面是湘西儺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戴在人們臉上的面具_儺面,它不僅是文化的象征,還是神靈的代表,可以通過面具樣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在湘西人們把儺面當做神靈的化身,所以儺面也就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和民俗意義,人們帶著儺面跳舞是湘西儺舞的重要特征之一。湘西侗族儺舞一直被宗教氛圍所籠罩,通過人獸合體的舞蹈表演形式可以反映出神性強于人性,極具幻想色彩。因此儺舞的表演者都要頭戴儺面,身穿儺服,體現出湘西儺舞中的神性色彩與民俗特征。
人們在進行儺舞表演時所帶的面具一般是根據他們表演的具體情況而定的。他們所佩戴的儺面一般來說是用一塊紅頭巾從頭頂向腦后全部包住,然后在下顎處用繩子系住,當地人們說這樣有祛邪氣、兆吉祥的作用。人們跳舞時一般頭上帶一個木雕的面具,上身穿著紅色馬甲和白色衣服,下半身則是短褲或者是開檔短褲,最常見的是用綠色的布條系在腰上當做裙子,腳穿草鞋。
(三)儺具運用的舞蹈形式
湘西儺舞作為我國古代儺祀的一種舞蹈之一,具有濃厚的原始民間舞蹈的氣息,儺舞的舞蹈形式與巫步類似,但是卻又不完全相同,具有本地風土韻味和民俗氣息。盡管儺舞缺乏說唱部分,但是由于它舞蹈形式的多姿多彩,舞蹈風格變換多端,常常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儺舞具有很強的娛人娛神的作用。尤其是舞蹈表演時儺具運用,將不同神靈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儺面以唐、葛、周三大神靈為主神,舞者帶著儺面起舞,表達自己對神靈的崇敬之情,并以舞姿來體現神靈,再加上上身的動作,擺頭、搖頭形成湘西侗族儺舞特有的姿態。舞蹈進行表演的時候隊形的變化多端,時而伴有騰躍、疊羅漢等高難度表演,讓人情緒高漲,氣氛濃厚。
(四)擊打樂器的舞蹈伴奏
儺舞伴奏,絕大部分都是以打擊樂為主的。在進行舞蹈表演的時候,常常一邊敲打樂器,一邊跳舞。其中伴奏樂器有:大鼓、鐃鈸、小鑼等,大鼓的鐃撥的聲音清脆而且振奮人心,最重要的是它的音響渾厚并且尾音低沉冗長,小鑼節奏急切且強勁有力。大鼓、鐃鈸和小鑼各自有各自的特色,當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通過不同的節奏強弱,快慢,伴隨著“嗆、嗆、嗆”“咚、咚、咚”鼓點樂曲,就能演奏出與眾不同的鑼鼓樂。儺舞的伴奏也是強勁有力,節奏鮮明,令人精神抖擻。
(一)民間信仰中的樂舞神靈
湘西儺舞里面佩戴的面具外形都是是人畜合體,人禽合體,幻想色彩十分濃厚面具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因為在眾多的湘西人眼里,每一個面具就代表一尊神像,而戴上儺面的人就仿佛是神靈在凡間的化身,所以人們為了祭祀神靈,所以上每年都要進行儺舞表演得。
儺舞的進行表演時間主要集中在正月迎神廟會期間,一群民眾陪同神像同時進行游街,這是一種踩街巡游的表演。它的目的是為了慶祝節日,為節日營造熱鬧的歡樂氣氛,更深一層的目的則是通過這種表演來表達對神靈的尊敬和崇拜,并祈愿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儺舞在每次表演前,人們都會去廟會里燒香,在廟前表達自己對神的敬意,向神祈禱,希望到神靈的保佑,保佑在來年里的大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村民身體健康。
(二)歲時節慶中的儺舞祈福
儺舞的出現和表演都是搭配著節日慶進行的。表演伴奏里的鑼鼓氣勢磅礴,舞蹈動作剛勁有力,古樸,而且大氣磅礴,令人熱血沸騰。儺舞已經成為村民在春節、二月春耕、十月秋收、鬼節之時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健康平安、驅邪避災的重要儀式,當然儺舞也成為湘西人們節日慶祝時候自娛自樂的一個重要項目,當地人們和外來游客都十分喜歡儺舞。每年正月十五,村子里的儺舞隊都要進行露天表演,儺舞人一般都是村子里的男人,所以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儺舞隊先是在村子的祠堂里進行祭祖表演,然后在跟著著神像出游進行踩街表演,踩街表演過程中儺舞隊排列在神像出游的隊列中,戴著“金童玉女”面具的儺舞演員手上拿著“玉如意”、“蟠桃”、“金元寶”走在路的最前面來進行引路,儺舞隊走到每家每戶的時候就是寓意給村民們“送福”。他們進行的第巡游式表演,目的是為村民驅邪祈福,讓村民來年糧食豐收。如今儺舞和民俗已經融為一體,也就是在元宵前后,村民們將儺舞、儺儀、游行彩街、民間迎神廟會結合在一起,從而表達了人民對神靈的敬畏,也表達了人們對節日的喜愛,寄托了人們希望來年更順利的民俗心理。
(三)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紐帶
儺舞里的許多動作都是源自日常生活的演變,像“矮子挑水”、“貓洗臉”、“鴨子過橋”等動作都是出于生活,創于生活,這些都是人們通過日常生活積累出來的,所以說儺舞和人們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如今儺舞越來越具有娛人色彩。去人們的家門前進行表演的踩街表演,目的是為人民祁福納祥,保佑他們一家人平安健康,來年吉祥和睦。與此同時,儺舞還具有增進鄰里之間感情的功能。每到快要儺舞表演的時候,村子里一些喜歡儺舞的村民就自發的結合起來,共同商量著儺舞表演的細節,就是在這些細節里使鄰里間的感情加深。還有一個加深鄰里感情的項目就是出游時的踩堂表演,踩堂表演每到一家的門前,就寓意著把幸福平安帶到家里去。這樣既拉近了村民們的距離,又增進了鄰里的感情。特別是對于外出打工某生存的村民來說作用十分重大,因為他們一年也就節慶才回家幾次,所以看儺舞表演才能使他們和家人能夠相聚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儺舞就是在無形之中給外地打工的人民增加了很多可以和家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因而儺舞表演還起到了協調家庭的作用。
(一)儺舞的歷史演變及文化內涵
1.先古祭祀的儀式
儺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儺舞歷史源遠,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就記載了儺舞祭祀的一些方面。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民間稱為“鄉人儺”。宋代以后,儺舞娛人成分變多。清代以后的許多文人,把逢年過節的各種民間歌舞表演融合到儺舞當中,也有人泛稱為“鄉人儺”,并為一些地方和寺廟碑文所引用。因為儺舞流傳地區各不相同,所以其表演風格也各有各的特色,既有場面變化多端,表演嚴謹細致,生活氣息濃厚,舞姿婀娜多姿的“文儺”流派;又有氣勢磅礴威武,情緒開朗奔放,節奏明快熱烈,動作有力剛勁的“武儺”流派。
2.古老的逐疫祭祀舞蹈
儺舞產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儺舞是一種巫舞,主要是用于古代尋找鬼疫驅逐不祥儀式的,儺舞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是儺儀式中的舞蹈部分。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于“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
3.中華古文化的有機融合
儺是上古時期原始宗教信仰的產物,融合了上古神話傳說。有的神話直接與儺有關,如黃帝殺害了蚩尤以其形厭邪魅神話、黃帝以次妃嫫母為方相護喪神話、神荼郁壘縛鬼飼虎神話等。這些儺中的神話傳說都反映了折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現象。
儺收納了一些儒道釋的文化因素。一是吸收了儒道中的神靈體系,從而壯大自己的威力。儺面有道教神仙和護法神將,也有佛教菩薩和護法神;二是表達它們的思想內容,擴展儺舞儺戲的娛樂功能,如儺中道教神驅邪斬妖節目和道家五行觀念,釋家普求眾生的節目和因果報應思想,儒家讀書入仕的節目和“神道設教”思想等。
三是憑借儒道中的禮儀制度,豐富自己的驅鬼逐疫儀式,如贛儺中的道教齋醮儀式和符咒語,南豐儺中的儒家行為規范和禮儀樂制。
(二)儺舞中的民族情感體現
1.反映了群眾“驅疫辟邪”、祈福的心理需求
“開山舞”又叫“跳開山”,跳舞的人帶的面具圖案為青面獠牙的動物,身上穿的武將的衣服,手里拿著板斧,要翻過身體做砍得動作,有“砍五方”、“開五湖四海”等程式化的高難度舞蹈動作,還有的還要做三百六十度轉體,抬頭挺胸,豪邁奔放,蘊含著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望。
“白旗先鋒舞”是最為觀眾所喜愛的舞蹈之一,跳舞的人男扮女裝,“假面飾金銀”手里拿著一面白旗,姿態嫵媚,基本動作有踏宮、飛宮、劃四象、開天門等花樣,一段歌唱,一段舞蹈,以“云步”、“風擺柳”、“寸寸步”等最代表女性陰柔美的舞步作為輔助,表現出驅災逐瘴、祈降平安的情感訴求。
2.表現了湘西侗族人民善良美好愿望和勤勞樸實的品格
湘西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驅逐痛苦災難痛苦的期盼,都是為了艱難的活下去而同大自然艱苦環境相抗衡。在舞蹈中,儺舞所蘊含的神性與人性光輝互相交融,所以儺舞娛神與娛人是并不相矛盾的,這也是流傳已久的祭祀傳統“天人交接”、“娛神娛人”精神遭到繼承的必然結果。
湘西是一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區,在著古老深沉的土地上至今仍流傳著各種形式的儺舞。湘西儺舞在產生和流傳過程中,不斷使自己的藝術特征得到完善與補充,從而具有了只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審美價值。湘西侗族儺舞不僅為世人提供了了解古代侗族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載體,而且保留記載了許多原始而珍貴的歷史記憶,因此傳承和保護好這“活化石”具有廣闊而深遠的價值和意義。
[1]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明阜.湘西巫儺文化的民族風俗特征·中國儺[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 楊鵑國.侗族舞蹈與巫文化.貴州民族出版社[M].1990.
[4] 鄭英杰.湘西文化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5] 張冉.試論湘西苗族儺舞的文化內涵[J].音樂與舞蹈,2014,04.
[6] 陳鴻,王葵.論儺舞的游戲性[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5,03.
[7] 宋軍,儺舞.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J].文藝爭鳴,2011,12.
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武陵經濟協作區侗族舞蹈生態文化研究》研究成果(13YBA266);2014年懷化學院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湘西儺舞的民俗特點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覃嬪(1982-),女,侗族,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學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