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金山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道家無為思想與微觀社會工作倫理建構
敬金山*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老子清靜守虛、不妄為的“無為”思想。傳統道家文化的修身觀對當今我國社會工作者的倫理建構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本文主要梳理了道家“無為”思想的三個內涵:“無知”的認知法,“無欲”的價值觀以及“無為”的行為準則。試圖在西方專業社會工作中面向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上融入道家文化,進行本土化的解讀,從而進一步完善本土性社會工作倫理內容。
無為思想;專業倫理;社會工作
隨著社會工作專業化的發展,專業倫理逐漸成為社會工作者在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性規范。因此,在實現本土化的過程中,怎樣實現本土傳統文化與專業倫理的對話、融合,成了許多學者研究的焦點。許多學者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納入到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倫理研究中。從宏觀角度看,入世姿態的儒家學說抑或能與社會工作助人自助、實現自我、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目標相契合。但筆者以為,儒家思想經過歷朝歷代統治浸染,已成為古代傳統封建文化的代表,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儒學的批判。儒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本身就需要進行重構與創新,其舊有文化大義如“綱常倫理”已逐漸淡化于社會之中,不適合用儒家文化在微觀層面構建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間的倫理關系。而本土性的道家文化如“抱樸守真”、清靜守虛等無為思想,更加容易為社會工作者在微觀層次上對服務對象提出“非批判”、“接納”、“尊重”、“自決”等倫理指導。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第三章就分別指出了“無欲”、“無知”、“無為”三個概念,共同構成了無為思想的基本內涵。
在了解無為思想之前先要弄清“道”的含義。老子認為“道”是一種無法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去探索的萬物本質規律。如果用已有的經驗或是理論去研究“道”,只能得出狹隘的“道”,不能反映出其萬事萬物本質同一性的一面。莊子曾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越楚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1]又說“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1]“道”是構成人與物的最本質的東西,接近大道的蘊涵就越接近萬物同構的認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既然老子認為“道”是一種本源,是萬事萬物之根本,認識“道”就需要回歸到最初的混沌狀態,即“一”。在《周易》中,“爻”(爻者,言乎變者也。《易·系辭上》)最基本組成單位是“—”(陽爻)與“——”(陰爻),六爻相疊即是一“卦”,每一爻有兩種變化,故有六十四卦。道家認為的“一”實質就是《周易》中爻的次級單位,它可以構成陽爻“—”也可以構成陰爻“——”。故“一”是萬物的起源,是混沌、沒有任何矛盾的狀態,即老子所倡導的“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2]“清凈”可以排除雜念回歸本源;而“守虛”便是一種內心的開放、謙虛。“樸”本義是指未加工的原木,老子借以說明自我本初的特性,要堅持認識真實的自我。“虛”本是虛空,老子強調“清靜守虛”的習修方法能讓內心達到虛無空曠,繼而包容和接納一切,在接納一切的基礎上認識和體悟萬事萬物存在的根本與價值,悟出“道”性。
故而,“無知”才能排除主觀上的偏見和理論局限,接納、認識萬物,而不是先入為主的予以一切事物之觀點、印象,這是老子提倡的認知方法;“無欲”是整個悟“道”的出發點,“無欲”并不是使人如草木般,而是指無雜欲,無私欲,只有心內無物才能容納萬物,這是老子提倡的價值取向;“無為”是指不妄為,要遵循事物的規律而不隨意干涉事物的發展,這包括不揣測、不假設、不帶有偏見的認知,即“無知”,又要內心的清凈即“無欲”,在具體的行為上不妄為,這是老子所提倡的行為取向。
老子的“無為”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無知”的認知法、“無欲”的價值觀與“無為”的行為準則。這與社會工作的價值、理論知識、實務技巧的三大支柱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無知”的認知法
“無知”并不是指沒有智慧,越有智慧的人往往越表現的“愚弱”,“愚弱”是一種謙卑,只有謙卑才能在認識上掃清刻板印象、主觀偏見而接納萬事萬物。這與社會工作者倫理中所要求的“接納”原則一致。首先,無知是讓人們不持有偏見去看待事物,任何有主觀的認識都是帶有偏見的,都具有理論上的局限性。“無知”的看待事物才能摒棄先入為主產生的印象、觀念。其次,堅持“無知”的認知方法看待事物能使人們放棄主觀的評價,拋除自己認知的標準,這樣才能從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再次,“無知”能使人自身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更能以局外者的身份看清問題的實質。最后,因為抱有“無知”的心態去看待事物,才能發現事物自身存在的價值與獨特性。
(二)“無欲”的價值觀
“無欲”是指在與人交往中不應有太多的雜欲、私欲。社會是一個由個體和群體兩個層次構成的結構共同體。每個個體在社會有機體的功能發揮和傳輸上都具有價值和作用。個體或是群體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不能有太多的功利私欲,群體的私欲涌現出來的往往是社會的嚴重越軌與失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從而阻礙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譬如,法西斯集團抱著“征服世界”的野心,在歷史上犯下了滔天罪惡。故“無欲”才能心靜,心靜才能安定。無欲既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也是人們修為的一種良好品質,更是社會工作者應該積極吸收的一種本土性價值取向。
(三)“無為”的行為準則
“無為”作為一種處世方法,在后世與儒家文化糅合發展成為“中庸之道”。無為即不妄為,不在沒有弄清事物本質的時候妄加行動,也不以個人意志隨意干涉事物的發展,無為要求人們學會觀察,不妄加評論和盲目的采取行動。這在認識事物上具有顯性的影響作用,對事物的影響往往就體現在妄為上。上世紀60年代的“大躍進”便是沒有正確認識到我國經濟生產的本質,從而掀起一陣浮夸風,最終損害的還是國家利益。所以,人們不論是在工作還是處世上,觀察到事物本質規律并順應其規律而“為”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作為旨在幫助服務對象認識自我、建構自我與發展自我的社會工作者,更多的是通過各種專業方法、技能使服務對象能夠重建自助系統,增強個人能力,解決個人問題或是群體性社會問題,從而達到良好的社會整合,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社會工作者在這一過程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與服務對象的互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經常面臨著許多專業倫理守則。
“倫理”在我國傳統社會早已有之,“倫,輩也。從人,侖聲,一曰道也。”[3]“理”則是關系的意思,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標準或規范。專業倫理守則是一套指導專業人員從事專業活動的道德指引,它通常由專業共同體(如專業協會)來制訂,要求所有會員遵照執行。專業倫理是專業價值觀在具體操作層面的體現,是由專業價值推導而來,為專業活動的展開提供規范。[4]目前,我國大陸的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建構并不完善,按照國際慣例,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倫理應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社會工作者的行為和態度;第二,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第三,社會工作者對同事的倫理責任;第四,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的倫理責任;第五,社會工作者對機構的倫理責任;第六,社會工作者對社會的倫理責任。[4]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亟需找到與本土文化有價值淵源的倫理守則,從而更好的發揮社會工作本土性的優勢,在提供助人服務活動中充分挖掘出服務對象自身的潛能,達到助人自助的效果。筆者以為,傳統文化中道家的“無為”思想可以為我們在構建社會工作者面向服務對象這一微觀層面提供啟示:
(一)在面對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求時,社會工作者要持不批評的態度,即非批判原則。老子強調的“無知”實質是一種認知方法,社會工作者擯棄自己本身的觀點,從道家所謂“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種本源上看待事物,不評價問題的好壞與否,這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評估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求。
(二)無偏見的看待服務對象。面對服務對象的問題及服務對象本身,社會工作者都要無偏見的接納,尊重。如果社會工作者帶著成見給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是不可能認識到服務對象的真正需求,而給服務對象打“標簽”、烙上“刻板印象”就更容易引起新的問題。老子強調“清靜守虛”的習修方法能讓內心達到虛無空曠,繼而包容和接納一切,在接納一切的基礎上認識和體悟萬事萬物存在的根本與價值,這使社會工作者發現對服務對象的接納與尊重是如此理所應當。
(三)從服務對象的立場看問題。老子的思維大多以反向著稱,從事物的另一面來推敲事物,如老子主張“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2]社會工作者須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去解讀其問題與需求,即“同理心”和“人在情景中”。“同理心”是每個社會工作者都須具備的一種工作技巧,而“人在情境中”是我們分析服務對象問題和需求的最基本視角。注意在同服務對象互動中“同理心”的應用既有助于看清問題本質,也有助于拉近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距離。
(四)重視個人存的價值及獨特性,發掘服務對象自身的潛能。萬事萬物都生于“道”,“道”是世界的本源,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持有“無知”的態度才能充分的去挖掘每個事物的價值。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從局外者的角度看清問題,發現服務對象自身的資源與能力,促進服務對象自身的改變,以達到自身問題的解決與和諧。
(五)不過度與服務對象接觸。保持一定專業距離有助于塑造社會工作者的權威,這便是老子不妄為的體現。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也說到與觀眾保持一定距離的印象整飾方法;保持與服務對象一定距離,能使社會工作者不受服務對象的影響,合理客觀的提出相應服務。
(六)強調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工作關系。服務結束專業關系隨之終止。這要求社會工作者能以“無欲”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服務對象。嚴格區分私人關系與專業關系,社會工作者不能期望通過這一渠道謀取私利。
社會工作專業化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專業倫理的建構,專業倫理又是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在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性規范。但倫理與特定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聯系在一起。[5]無疑,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建構就成了社會工作專業化與本土化的焦點。傳統道家文化的核心是清靜守虛、不妄為的無為思想。作為治國之術的“無為而治”思想,同樣可以借鑒到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建構之中。本文將道家的無為思想梳理為三個維度:“無知”的認知法,“無欲的”價值觀以及“無為”的行為準則。同時將無為思想所帶給我們的方法啟示或價值啟示置于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建構中,試圖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找到社會工作在本土化中與本土性文化的微妙聯系。同時也期望通過道家文化這一視角對專業社會工作進行新的認識。
[1]莊周.莊子[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26-80.
[2]李耳著,王弼注.老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9-50.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7.
[4]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7-98.
[5]黃耀明.對話與融合: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與中國傳統文化[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4).
敬金山(1992-),男,漢族,四川南充人,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本土化、老年社會工作。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