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波 溫 玲
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微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途徑研究*
江 波**溫 玲**
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在信息傳媒高速發展的環境下,以微信、微博等媒體為代表的微媒體迅速崛起,成為高校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傳播媒介。探析微媒體的特點,研究微媒體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在微媒體時代下通過微媒體傳播途徑深入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推動當代大學生信仰體系構建,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凝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為實現“青年夢”“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
微媒體;大學生;中國夢;途徑
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跨越發展,微媒體網絡的迅速崛起,社會已經步入了具有“快、短、精”特點的微媒體時代,以微信、微博為首的新興傳播形式,逐漸成為高校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中重要的傳播手段。微媒體時代的來臨,拉近了現實生活與網絡虛擬世界的距離,這對高校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工作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微媒體的定義
“微”字古代文學中曾被古人廣泛使用,在如《廣雅·釋詁二》《荀子·非相》文中“葉公子高微小短瘠”,“微”寓意形體較小。在《荀子·議兵》一書中提到“諸侯有能微妙以節”微寓意為“精妙”。在現代媒體發展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微”字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從微信、微博、微電影、微訪談、微精選、微新聞、微天下等用詞得出,“微”具有快、短、小、精妙等含義。所謂微媒體,指在信息技術主導的虛擬環境下,以微信、微博等主要形式的網絡傳播方式進行的信息傳遞,其功能包含QQ、MSN、Face book等即時信息傳遞的途徑。高校大學生通過微媒體隨時隨地圖文并茂地更新、發布個人或公共信息,傳播內容可根據用戶自由選擇,其微媒體的傳播方式日益呈現簡單化、便利化、微小化。由此,微媒體深受高校大學生的喜歡。
(二)微媒體的特點
1.網絡數字化。微媒體與傳媒報紙雜志等媒體有較大的區別是微媒體通過以數字方式制作、發布和傳播的信息。高校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手機瀏覽網絡相關信息、發布信息,還可以通過手機拍照,將照片即時上傳到微信、微博上與好友共同分享,這是傳統媒體沒有的功能。
2.信息交互性。微媒體的參與者既是信息內容的瀏覽者,也是信息內容的傳播者。高校大學生在發布信息時,他們是信息的傳播者,享有利用媒介傳播信息的權利;瀏覽閱讀信息時,他們是接受者,享有利用媒介知曉信息的權利,接受者與信息傳播者之間可以進行直接的雙向的信息互動交流。高校大學生使用微媒體時,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即時發布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信息,另一端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多種手段即時接收多媒體信息。從一對一模式的傳播模式變為一對多模式,再從一對多的傳播模式變成多對多模式。每個大學生參與者,都可以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傳播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這就是微媒體信息的交互特點。
3.傳播個性化。微媒體與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最大的差異就是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功能局限,使得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交流更順暢、更及時、更深入。大學生使用微媒體可以隨時隨地自由地發布或上傳原創的文字信息、圖片信息到微信、微博,還可以與他人私密或公開地與他人分享,還可以通過添加同學、朋友進行好友關注或@提醒好友進行參與評論或轉載。大學生評論者在參與評論信息傳播者的文字或照片時,就像幾個朋友在一起聊天,某同學發表了一個觀點,你的好友同樣可以看見對方的評論也可以對同一個事物進行評說。微媒體用戶可以個性化地與他人交流分享信息,不再受傳統媒體一對一的限制。
目前,已經有學者對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關于新媒體技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等。對此,本文正是基于對微媒體的特點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就微媒體時代下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途徑問題展開探索。
2012年新一屆中央領導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重溫歷史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隨之“中國夢”成為政治界學界到普通人民群眾生活中“熱名詞”。“中國夢”的熱烈討論充分體現了中國夢的巨大影響力和獨特魅力,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關于中國社會未來走向的高度關注與人民群眾現實生活追求的緊密結合與高度共鳴,其深刻彰顯了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與不斷趨向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現實呼喚度與高度凝聚力。
(一)微媒體拓寬了高校師生溝通交流的渠道,為“中國夢”宣傳教育傳遞正能量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當前微媒體成為高校大學生網絡生活、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微媒體的有效使用可以進一步拓寬高校大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高校大學生微媒體的使用隊伍越來越壯大。微媒體的使用,使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頻繁與密集。教師可以通過微媒體傳遞更多與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信息在微媒體網絡上和同學們分享;同時教師也可以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和思想動態,從中發現問題并能引導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何學好專業知識;如何處理大學生交往問題;如何過好大學生活。大學生也可以通過微媒體發出屬于自己獨特的聲音,和老師、同學分享學習過程、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及喜怒哀樂。目前,很多高校在微媒體的環境下以“官方名義”直接開通微信群、好友圈、微博,博客主頁等與學生溝通的新渠道,通過實名認證、好友添加,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官方信息的傳遞,增加了大學生服務的機制,讓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處處感受到“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由此深受到廣大學生粉絲的熱情圍觀和追捧。在微媒體的介入下,高校與大學生之間溝通交流更加便捷與密切,有效地加強了“中國夢”的宣傳教育。
(二)微媒體提高“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效率,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微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與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方式相比,微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時效性和廣泛性。高校通過微媒體媒介開展大學生日常工作,如發布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相關咨詢,大學生的就業信息、學生的困難資助政策、學生評獎評優信息、大學生畢業注意事項、假期學生安全工作、假期社會實踐內容等相關工作。高校還可以針對學生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給予及時解答和幫助,讓大學生日常相關工作開展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公開化和透明化,從而增強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匯聚實現“中國夢”青春的力量。
(一)積極主動利用微媒體,及時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使用微信、微博等新興微媒體,微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轉變思維模式主動融入微媒體,通過發布客觀、準確、有效的思想教育信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時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地。有效利用微媒體為高校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工作進行服務。
(二)通過微媒體途徑,將大學生的個人夢想和偉大“中國夢”密切結合
“中國夢”包涵了青年夢、學子夢、成才夢。引導大學生擺正個人、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讓“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與大學生“個人夢”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向大學生深入地解讀“中國夢”的內容,使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和核心思想牢牢地印在當代大學生的腦海中。在微媒體環境下,高校可通過微媒體渠道,展示國內外高校專業學術領域最新科研成果,或社會實踐新典范,通過專業的引導、鮮活的內容、生動的例子,激勵高校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勵志大學生刻苦學習,在專業學習上不斷進步讓更多的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幫助大學生成為專業基礎厚、專業技能精、綜合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最終變成為實現“青年夢”的真行動。“中國夢”的偉大實踐,還可以通過微媒體途徑開創更多與大學生專業實踐的網絡渠道,如微媒體科技創新大賽、新媒體軟件設計等。只有把大學生個人的夢想、抱負和國家的繁榮、民族的興旺聯系在一起,把大學生個人的奮斗融入到社會理想的奮斗之中,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共同理想的統一,從而更好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民族夢”。
(三)利用微媒體積極宣傳大學生參加“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氛圍
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指出:“青年學生只有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更多的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際,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才能樹立起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而獻身的信心,逐步鍛煉成為有用人才①。在微媒體環境下開啟深入“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美麗廣西,清潔鄉村主題活動,組織廣大學生深入西部地區、深入廣大農村、深入一線調研,開展參與式觀察和服務式體驗,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通過微媒體的形式記錄深入挖掘普通大學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并通過微媒體平臺擴大宣傳優秀大學生及影響人物的實踐案例,宣傳積極、進步、樂觀、向上的內容,擴大普通大學生真人、真事的感人事跡,經過“一傳十,十傳百”的聚合效果,形成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傳遞出最大的正能量。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微媒體的介入下做到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見人、見物、見精神,讓微媒體記錄傳遞我們每一個大學生“人生出彩,夢想成真”實踐的印記,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夢”。
(四)借助微媒體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與“中國夢”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過微媒體平臺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當下流行熱門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校園網絡十大流行語、微信點贊互動游戲、搖一搖抽獎游戲、校園先鋒美圖秀秀大評比,學生去哪兒等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明、行為文明、儀表文明、課堂文明、網絡文明、學術文明、公共文明、安全文明等,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文明素養、努力培養中文人的文化底蘊。通過微媒體傳播創新高校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樹立新一代青年風貌,促進我院大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能主動地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成長”的功能,讓高校大學生“中國夢”在學生心靈深處遍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注 釋 ]
① 李莉.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9).
[1]趙倩影,郭躍軍.“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媒介教育,2013(9).
[2]鄭瑜輝,陳林婕.試論微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12).
*廣西教育廳2013年一般課題研究科研項目(LSZ017)“中國夢”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宣教模式研究——基于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
G
A
** 作者簡介:江波(1961-),男,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藝術與科技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會展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溫玲(1986-),女,廣西北流人,碩士,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展藝術設計、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