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霓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試論“三下鄉”實踐活動對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意義*
馮大霓**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高校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增加實效性,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各種實踐可以增強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能力。中國農村是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在農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能力,還可以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因此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是對思政課程改革的重要補充手段。
高校;“三下鄉”;實踐;思想政治;課改
高校思政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大學生思想觀、價值觀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高校思政課程取得了很明顯的成績,規范了學生的素質教育,其中實踐教學對思政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實踐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有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兩種形式,而課外實踐是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社會相結合的鍥點,通常有就業實踐、科技實踐、生活實踐、“三下鄉”實踐等形式。“三下鄉”實踐教育是一個以學校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農村為依托的非常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能雙向促進學生的成才與農村的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用實踐環境提供的真實情境對大學生進行獨立思維能力的訓練,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指導研究現實、解決問題的行動指南,讓大學生能獲得課堂中無法得到的切身體驗,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得以深化,同時可以提高大學身自身的素質,為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趨勢。在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在人才培養方面很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教學、科研、生產的教學方式已成為一種辦學模式。許多學校并沒有單獨設置思想道德修養這門課程,他們更多的是強調日常生活和隱形課程的德育教育,這種作用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雖然緩慢,但其效果不是隨著學期的結束而是持久的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歐美一些大學,大學生實踐的關注點在于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自治和參與學校管理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通過社會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在美國,為了培養適應本國所需要的人才,學校和政府都贊賞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有些州、區立法規定學生必須參與社會實踐才能畢業。社會機構也經常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能更快融入社會。
當今中國的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因為生長的環境良好和父母的溺愛,多數不能吃苦耐勞。同時,這一批在新時期成長起來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單純的課堂書本的灌輸方式已經不可能起到引領的作用,必須要通過自我的認識才可以接受思想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當中,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他們了解社會發展的形勢,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下鄉”特指將文化、科技、衛生送到基礎農村去。包括送戲下鄉、報刊圖書下鄉、信息下鄉、開展科普活動、醫務人員下鄉、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參與和推動當地合作醫療事業等活動,旨是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成為連接城鄉、服務“三農”的橋梁和紐帶,是我們黨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的強大支撐。大學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1997年正式開始,現已成為各大高校鍛煉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的常規性活動,也是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
高校教育的基礎是“立德樹人”,思政教育理論課是圍繞這一任務設定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程,起到了其他學科不能擔負的基礎作用。從目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際來看,內容重復、脫離實際、方法簡單是制約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因此進行有效的實踐教學能推進思政課程改革的方式。高校思政理論課程不斷進行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增加目的性和實效性。同時,高校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成果,組織大學生進行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可以充分體現中國特色實踐的經驗,做到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三下鄉”實踐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這是對思政課程教育目的實現的重要途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通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等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多的了解社會,了解工人、農民在生產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加深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加深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真正的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二)提高自我能力:暑期的社會實踐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這是大規模的團體性活動,從前期的策劃,到后期的執行都需要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通過實踐活動,考驗學生在出現困難時彼此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面對挫折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鞏固專業知識:大學生具備了專業理論知識能力,因為不了解社會通常會造成眼高手低的情況。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能夠從大家的相互交流中獲取經驗,有利于專業知識的鞏固,從而在思想上能確立今后發展方向的明確目標。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的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大學生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能更好的了解我國的國情,同時也做到對“三農”建設服務的功效。特別是對現在經濟環境好的一批大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對農村的建設,和農民的接觸過程中培養自己艱苦樸素、吃苦耐勞、永不放棄的精神。因此“三下鄉”實踐活動是思政課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增加了另一個平臺,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了踏實、努力、上進的優秀人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一般安排在暑期,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與其他實踐活動相比有自身獨特的方式。首先有組織性,這和大學生自己進行單獨的社會實踐不同,“三下鄉”實踐活動是有學校團委或院系團總支組織的,有明確的目標和導向;其次有時間性,“三下鄉”實踐活動通常安排在暑期,這樣時間集中,和學校的正常教學時間不沖突,便于開展;最后有目的性,在暑期的“三下鄉”活動通常有不同的主題,能夠明確的開展活動,這樣實施的效果良好,對比學生自我的成長和農村的建設的收獲容易看得到成績。
“三下鄉”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可以促進農村的發展,但是在開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思想認識不足:“三下鄉”實踐活動是在暑期開展的一項大型活動,需要由學校的宣傳部、團委、教務處、學生處等多部門共同協作,涉及的部門多,責任大。但是有些學校僅認為這是思想德育課程中的一個輔助教學手段,因此認識不夠,積極性不大,宣傳方面、組織開展的力度就比較弱。同時,參加實踐的學生功利性較強,實效小、內容虛,只是為了獲取一定的實踐課時,就業時增添一定的籌碼。有些同學人未下鄉,卻在機關蓋章證明,或者認為“三下鄉”是一種去農村旅游的方式,這些思想認識都偏離了實踐教學的真正意義。
(二)保障機制落后:參加暑期實踐的學生多數為黨員或者一些主動報名的同學。他們沒有經過培訓,安全救助知識缺少,無法獨立完成任務。有些所學的知識與農村建設沒有過多的聯系,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實踐性,對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沒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由于法律措施等并沒有對大學生的實踐行為完全落實到位,一些大學生可能會被當成免費勞動力,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三)評估機制不完善:學生、農民以及實踐基地的反饋是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檢驗,是對思政政治教育有效改進方式的一種測試。但由于一些高校組織者和接收單位存在走形式做樣子,那么實際成果不大,未能發揮實踐育人和推動當地建設的服務功效。對于優秀的實踐成果就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農民的信任感。
因此基于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建立有效的激勵平臺,建立有效的法律機制,提供充足的實踐資金,提高老師的專業指導能力使“三下鄉”實踐活動成為一個長期有效的思政教育的輔助教學方式。全面深化思政課程改革和建設,要始終把育人教育放在首位,要有與時俱進的能力。當代大學生由于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吸收知識更方便,已經不能單純滿足于思政教育課的說教方式,更加相信自己親身經歷后形成的價值觀。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了解中國的國情,不受外來西方勢力的妖化,堅定的走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的道路,這就是思想課程改革的重點。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魯潔.德育現代實踐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小云,王輝.人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思政課項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與方法研究”(編號:2015SSK16)階段性成果。
G
A
** 作者簡介:馮大霓(1981-),女,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