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卉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206
高校就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管理模式探析*
王佳卉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206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是不斷增加,而系統完整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對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深度解析傳統的就創業指導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開展調研和探討的方式,理論結合實踐,分析存在誤區和不足,對努力構建大學生就創業教育新體系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就創業指導;管理模式
相較于每年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呈現的“萬人爭過獨木橋”的火爆場面,許多私企卻面臨招工窘境,一邊是逐年累積的我畢業生就業困難深,另一邊是眾多企業因員工短缺而制約發展和維持企業生產力。深究其中原因,多為高校畢業生對社會提供的崗位認可度較低,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金融危機影響,機械化高科技設備代替人工,下崗員工增加,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等多種因素造成了產業結構失衡,人才需求不平衡的局面,不同專業的就業率相差很大。
(二)用人單位的錄用觀念存在問題:招聘時過于追求高文憑、高學歷,缺少合理規劃,造成人職不匹配和人才浪費。部分企業招聘時還存在歧視現象,主要表現在性別、生源地、工作資歷等發面。
(三)許多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有待更新:主要體現在對于就業地域,集中趨向經濟發達地區;對于就業單位則偏好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外企等相對優渥穩定的崗位,形成競爭集中區;對于擇業認識,也將初次就業看得過重,期望“一步到位”,存在眼高手低,頻繁跳槽的現象。
(一)職業生涯規劃和擇業引導
高校通過就創業指導服務,灌輸學生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的內涵和特性,明確未來的擇業方向和目標,制訂合理的規劃路線。宣傳國家對于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各種幫扶政策,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
(二)職業信息分析及就業流程指導
邀請優秀HR和校友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相關專業的就業信息,讓學生了解目前的社會供需狀況,。通過開展面試技巧培訓和就業流程指導,為學生在應聘競爭中的砝碼錦上添花。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基本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學會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三)轉變就業思想,提高就業能力
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而言,要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較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鼓勵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是有效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畢業生在小平臺中得到成長和歷練,提升自身素養,施展才華,此時如果舞臺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再另謀高就,成功率將顯著提高。
(一)指導思想滯后
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在臨近畢業的最后學年,才開始普及簡單的就業政策和職業信息,通過幾節就業流程指導課和幾場資深人士的就業專題講座來幫助學生樹立就創業觀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結果往往是提高高校就業率而非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
(二)體系不完善
就業指導是保障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機構載體,主要承擔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職能。但目前高校多以招生就業處的形式作為常設機構,同時要處理招生和就業的雙重工作,以及多種學生日常工作。而且學校側重點往往更注重于招生,造成就業工作難有突破,繁忙于處理行政工作中,就業指導停留于發布就業信息、組織招聘會等普通宣傳層面,忽略了學生的針對性指導和社會實踐培養。[1]
(三)專業人才緊缺
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專業老師較少,多由就業科員或輔導員擔任,一方面日常行政工作就占據了大部分時間,使其無暇去幫助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和指導,另一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老師應具備人力資源、心理輔導、創業資訊等多方面知識素養。專業人才的的匱乏,造成高校的就創業指導流于形式,也使得學生得不到系統有效的職業教育,面對就業感到無所適從。
(四)缺乏連續性和實用性
高校就創業指導普遍模式是始于大一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然后在臨近畢業的學年開展就創業指導課程及相關講座,期間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學生在初入校園時還懵懵懂懂,剛剛蜻蜓點水式地接觸一點就業指導后就開始專注于專業知識的學習,這種指導方式漸漸被遺忘和忽略。而且,就業指導課程往往只采取簡單的理論授課方式,缺乏社會敏感度和實用性。創業教育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基礎不夠扎實,呈現“單打獨斗”的局勢。高校創業教育著重于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忽視了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需求。[2]
本研究以從事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工作提供參考數據和借鑒資料,以創業園和實訓基地為平臺,觀察學生在學習創業理論知識和實際創業項目中的心理變化和策略應對,以及在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遭遇的挫折和需求信息,探索如何搭建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高校孵化平臺,為他們更好的理解擇業過程、創業實踐,提供理論積淀和實踐經驗。下面就高校就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精細化管理,若干建議。
(一)完善機構體系和專業培養
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對于促進大學生順利擇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建立完善系統的就業指導機構是重中之重。高校應建立專業的就創業指導中心,明確各個機構的職能,建立激勵、約束和問責機制,各司其職,發揮就業指導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服務水平,保障學生得到系統的就業指導。通過培訓會議等形式,提高就業指導老師的各項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提升就業指導服務質量。[3]
(二)更新服務理念和幫扶措施
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應通過合理規劃,讓職業教育、就業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建立全程化、系統化、精細化的服務指導體系,改變以往機械化提供單純就業信息、指導擇業的低層次服務功能,加強對高校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關注幫扶就業困難學生,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創業觀念,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建立評估反饋和實踐體驗
建立高校就業指導評估的反饋機制,一方面,改變以往枯燥古板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就業課程貼近市場變化和社會需求,內容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對就業指導成效的績效評價,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亮點和不足,促進就業工作的不斷完善,注重大學生的就業質量,關心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并為長效機制。增加相應的社會實踐項目,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職業生活,檢驗專業技能,吸收職場經驗,實現學校理論與社會實踐的完美過渡,為邁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實現招生與就業的銜接
高校就創業指導應重視為學生提供入學前的咨詢服務,即招生咨詢,包括學校的專業情況介紹、專業就業前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綜合素質、家庭情況等選擇填報相應的專業,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通過這種咨詢服務,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其所好,專其所長,為今后順利實現就業創業打開良好的開端[4]。
(五)增強專業學習與職業生涯的結合
高校應對大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強化培訓和綜合培養。對于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變化,就業指導應與時俱進,查漏補缺,開設互補性的專業知識培訓,操作技能的強化,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普及,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達到自身的職業生涯目標。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關系到能否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創新”的重大因素,而高校的就創業指導是一個全程性系統性的工作,為了保障整體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高校應努力從各個環節入手,建立精細化的管理模式,這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我建議以人為本,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同時強化制度建設、師資培訓、物力資助、項目開拓等后備力量,提升學生的核心職業崗位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真正培養出具有實踐技能的高層次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
[1]祁金英.當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及思考[J].學理論,2009(10).
[2]高紅俏.高校就業指導現狀及對策分析[J].才智,2014(03).
[3]葛文鑫.近年高校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才智,2013(10).
[4]顏金.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新思路探討[D].湘潭大學,2008.
*2016年度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課題《高校就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精細化管理探析》(編號:Djsz201629)成果論文。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