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大學生就業壓力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王 娟**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學生培養質量參差不齊,高校畢業生不能完全符合社會、市場的要求,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導致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畢業生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就業壓力。本文將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找出緩解就業壓力的一些對策。
就業壓力;原因分析;緩解對策
由于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培養質量參差不齊,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國際經濟形勢低迷不振,而人們普遍對生活要求更高,大學生擇業的價值尺度更加復雜,導致大學生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越來越難,就業壓力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1],導致許多自我心理調試能力不好的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影響到學業的完成,本文將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找出一些對策。
(一)客觀原因
1.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
近十幾年來,我國各高校不斷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培養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學生眼高手低,而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尤其是近幾年來服務行業不斷壯大發展,社會無法提供與大學畢業生人數相當的適合大學生的工作崗位,導致部分學生就業困難,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2.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整體失業率升高
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不振,影響到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許多小微企業生存艱難,甚至難以為繼,社會無法提供足夠多就業崗位,失業率上升,導致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時,我國的人口數量與發展極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尤其近幾年的城鎮化建設導致勞動力剩余人口越來越多,也預示著高失業率還將維持一段時間。
(二)主觀原因
1.個人綜合素質不高,不能適應社會需求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復合型的創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卻滯后于社會的需要。專業劃分過細,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由于沒有建立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新機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培養和發揮[2]。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如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執行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有了更多的要求,當前高校培養的學生,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同時,當前社會發展變化迅速,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更新卻比較慢,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導致許多畢業生所學的東西走上社會以后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
2.對就業擇業的定位不準確
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不積極參加實習實訓及社會實踐,對社會行業性質和需求不了解,到了找工作的時候,缺少相關的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在擇業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有的畢業生盲目從眾,人云亦云,非要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有的只關心工資待遇,不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實際能力,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愿意到基層、農村或者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工作發展。這就導致了就業的不平衡,有些工作崗位幾千上萬人來競爭,有些崗位空缺卻無人問津,加劇了大學畢業生之間的競爭。
(一)調整高校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問題,導致學校設立專業與社會需求脫節,人力資源的市場狀況不能有效地反饋到人力資源的培養中去,造成供需“兩張皮”,這是一個結構性和全局性的問題。目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有限,在專業設置上無法根據市場的需求迅速作出調整,同時,由于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高校缺乏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和適應社會需求的主動性。這就造成人才供需匹配率低,人才結構不合理[3]。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對高等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給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發揮高校的主觀能動性,使高校能夠積極應對當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增加與專業相關企業的聯系,適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增加學生實踐實驗環節課時量,培養出與社會、市場、企業需求相適應的人才。
(二)提高教育質量
高校在爭取辦學自主權的同時,應同時把好學生的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卡。不光要招錄優秀學生,更要抓好大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應確定好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注重學生的平時考核,實習實踐,拓寬素質教育方式和渠道,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不光是要求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知識與實際的結合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與人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應當收到重視,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為了保障學生教育質量,學校還應重視引進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對已有的教師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以便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
(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下,很多人形成了模糊的或不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會導致大學畢業生擇業觀念模糊或有業不就。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品質,幫助學生理清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注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適應性廣,可塑性強,特別要注意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在艱苦或不利的環境中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承受壓力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精神風貌,朝氣蓬勃,積極進取[4]。
(四)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
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正確評估個人能力與專業特長,建立合理的就業期待值,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開設專門的就業指導課程,從一年級開始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早做規劃,鍛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授學生就業技巧和就業禮儀,組織模擬招聘等活動,讓畢業生在模擬情境中增強自信,提高技巧,幫助畢業生盡快適應角色轉換。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做好就業服務,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五)開辟多種就業渠道
面對信息化、多元化的求職市場,學校不能坐等招聘單位上門招聘,應積極主動的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牽線搭橋,通過招聘會、網絡招聘、校友招聘等多種形式,來拓寬就業渠道。應大力宣傳國家相關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鼓勵學生到基層去、經濟欠發達地區去建功立業。應利用好校友資源,多和各個省份的校友會聯系,通過校友來為母校優秀畢業生提供一些工作機會和崗位。學校還可以利用學生實習的機會與一些大型企業簽訂合作培養計劃,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關注學生成才發展
國家應大力宣傳,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正直、積極、向上的風氣,盡力消除行業歧視,轉變一直以來考取公務員、事業單位才算就業的觀念。家長應逐步轉變觀念,尊重子女的專業選擇和就業選擇,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擔當意識。社會相關部門應配合學校做好相關的思想教育和政策扶助工作,減輕、減緩大學生就業壓力。相關就業部門要積極進行制度改進和改革,使之更符合市場需求,更加簡便易行,幫助大學畢業生掃清政策上的絆腳石,真正落實國家“把大學生合理使用起來,將會對經濟社會和社會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當前在用人就業機制和管理體制上有許多不適應之處,必須抓緊改革”的精神,使大學畢業生這一重要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1]車文博等.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
[2]譚勝國.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與就業觀變化[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
[3]阮立華.試論高校擴招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緩解對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4]王輝,侯建平.加強思想教育轉變就業觀念[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G
A
** 作者簡介:王娟(1983-),西安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