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萍
(鄭州科技學院音樂系,河南 鄭州 450007)
?
高校歌舞樂綜合形式教學現狀及改革研究*
姚 萍
(鄭州科技學院音樂系,河南 鄭州 450007)
摘 要:歌舞樂是集歌唱、舞蹈和音樂為一體的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為音樂人不懈追求。但是現有高校音樂教育中卻把歌舞樂分離來教與學,造成音樂學習者技能單一,就業(yè)面狹窄,對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大為不利。通過簡述歌舞樂形式的歷史發(fā)展,分析現有高校歌舞樂的教學現狀,闡述歌舞樂教學改革的意義和作用,提出對高校歌舞樂發(fā)展教學改革建議,幫助音樂教育者對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歌舞樂文化繼承與發(fā)揚。
關鍵詞:歌唱;舞蹈;音樂;表演藝術
歌舞樂是集歌唱、舞蹈和音樂為一體的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晚會形式便是歌舞樂晚會,因為歌曲能調動觀眾的情緒,歌詞和旋律能夠引起觀眾思想的共鳴;舞蹈能烘托出環(huán)境的氛圍,展現出優(yōu)美的身姿和非凡的視覺效果;而音樂則能表達情緒,襯托情感,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韓國歌舞、印度寶萊塢歌舞及美國音樂劇能在中華大地上大受歡迎的原因所在。所謂韓風、日風、美風來襲,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精神的傳播。這些不由得會讓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一線的音樂教師去思考我國高校歌舞樂綜合形式教學現狀及改革的研究。
在我國浩瀚的音樂長河中,曾經不斷閃耀著歌舞樂的熠熠光輝。其中最重要的有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樂、曲子、大曲、戲曲、歌劇、音樂劇等等。通過學習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它們的發(fā)展脈絡也是從最基礎的“清唱”到“有伴唱無伴奏”再到“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最后到歌唱、舞蹈、表演、交響樂、數碼舞美有機結合的綜合性高科技舞臺音樂劇方向。
在我國音樂藝術院校和普通院校的音樂學院和音樂系中,聲樂、舞蹈、表演、器樂這些都屬于音樂專業(yè)的不同方向,各個院校一般都會在本科階段的第一年或者前兩年同時開設聲樂、形體訓練(舞蹈)、表演(有些是舞臺表演課程)、鋼琴等主專業(yè)課程;同時還在不同學期由淺入深地開設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和聲、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合唱指揮、中外音樂賞析、曲式與作品分析、音樂美學等專業(yè)基礎課程。這一階段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全方位學習音樂知識的階段,學習者會感到學習的內容有些雜,其實不然。這些課程都是完善音樂系統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各門功課都很重要。如果每門課程的知識都能學好,并且能夠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再加上藝術實踐的磨練和堅持,一定能夠大有所為。所以本科階段第一年或前兩年同時開設主專業(yè)課及專業(yè)基礎課程極其重要。但是在分專業(yè)后(有的院校是進校就分專業(yè),但第一年或前兩年鋼琴、聲樂、舞蹈都同時學習),也就是從第二年或第三年直到畢業(yè)只學習自選的一門主專業(yè)課程(例如鋼琴或舞蹈或聲樂等一門主專業(yè)課程),其他則不學的教學現狀卻是比比皆是,不妨先舉例從以下三個方面了解下這種分離式的教學現狀。
(一)聲樂準備(聲樂主修的教學現狀)
現實中聲樂主修的教學主要內容和時間大都集中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聲音,有了好的聲音就會先聲奪人,這就要求在唱法上面注意氣息、共鳴、咬字、唱腔及歌唱的通道打開等等。做到位這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些人需要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都在琢磨、學習。
其次是譜面,唱好一首歌必須把譜面上的歌詞、歌譜全部理解透徹并唱準確。這里就可以結合并運用鋼琴技能來幫忙,我們可以自己把譜面彈出來,并且在出問題的地方多彈唱幾遍,甚至可以把速度放到你能唱對、唱清楚的節(jié)奏上來,所以說自身對鋼琴的學習對于聲樂的幫助是不可估量的。同時鋼琴還能一一校正音準問題,音準問題會出現在各個階段的學習者身上,甚至也會出現在很多歌唱家身上。當歌唱家在現場比賽或現場演出時,由于身體不適或者對場地不熟悉等原因也會造成音準出問題。而解決音準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多聽、多唱、多跟著鋼琴練,需要長時間的磨礪。
再次是情感,情感在聲樂演唱中是勾人魂魄的殺手锏,一首歌能不能打動人就看演唱者能不能做好情感處理,做好了它就能夠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演繹。而情感處理關鍵在于文化底蘊,這就應了“學習音樂的人最后比的就是文化”這句話。
(二)舞蹈訓練(舞蹈主修的教學現狀)
在我國音樂類院校、音樂學院和音樂系中,舞蹈課程一般只為舞蹈專業(yè)的學生開設,并且開設的舞蹈課程也比較全面,它們會在不同學期由淺入深地開設芭蕾基訓、民族民間、中國古典舞、現代舞等舞蹈課程。舞蹈專業(yè)的老師和學生們會排練一些有技術、有難度、有水平的成品舞蹈進行演出、比賽。有的舞蹈專業(yè)學生也會在上大學期間在校外帶舞蹈課程以積累舞蹈教學經驗。在這個舞蹈學習、演出、教學實踐的共同作用下,舞蹈專業(yè)學生的水平會越來越高。而聲樂、表演、器樂這些非舞蹈專業(yè)的學生一般只開設形體課程或形體舞蹈課程,這些課程內容相對簡單,且開設時間也會相對短暫,一般各個院校在本科階段的第一年或者第一年和第二年開設。
(三)表演磨合(表演主修的教學現狀)
在我國音樂類院校一般都開設表演課程,有的課程名程是表演,有的是戲曲表演,有的是舞臺表演。表演課程一般進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內容,斯氏是現實主義戲劇表演,也稱為“體驗派”。斯氏表演體系提出“要學習、觀察、傾聽、熱愛生活”。它要求演員在每次演出前都預先深入研究人物形象的生活邏輯,再進行重新創(chuàng)造。我們所看到的影視表演多為斯氏表演體系。戲曲表演一般進行梅蘭芳表演體系內容,主要以經典戲曲片段為主。中國戲曲是歌、舞、劇結合的代表。舞臺表演在各高校的授課內容多以小品、話劇片段、歌劇片段、音樂劇片段為主。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舉例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現實生活中高校歌舞樂這種綜合表演藝術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相對獨立著教與學,這或許能造就一些專才,但是對于培養(yǎng)多技能的復合型音樂人才卻是不利的,最好是將這幾方面有機結合起來。
在我省乃至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一般都較為單一(音樂學生一般只有一門主專業(yè)),這不僅不能滿足學生對音樂各方面知識學習的需求,也不能滿足音樂市場對全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歌舞樂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一)強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求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即在臺上能演、能唱、能跳,在臺下能編、能創(chuàng)、能導。使得學生成為綜合型、應用型人才,滿足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對高素質、高知識、高能力人才的迫切需要,滿足學生就業(yè)及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其實這也是高等音樂院校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二)加強開展歌舞樂創(chuàng)新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教法強調單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開展歌舞樂創(chuàng)新模式,加強聲樂、舞蹈、表演等等音樂類專業(yè)課程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音樂課程的優(yōu)化配置。歌舞樂的創(chuàng)新模式可以表現在課堂上,例如多開設歌舞樂課程,并在課程中進行歌舞表演、歌劇、音樂劇、話劇片段的排練,并把聲樂、舞蹈、表演有機的運用到排練過程中;歌舞樂的創(chuàng)新模式還可以表現在舞臺實踐演出中,即排練出來的作品用以舞臺實踐演出中。演出可以面向學校,也可以面向社會,歌舞樂教學本身也是科學研究。這樣就把高等學校教育的三大職能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他們相互交融,缺一不可。
(三)歌舞樂課堂化模式的推廣
歌舞樂課堂化模式的推廣有利于聲樂、舞蹈、表演課程的教學。在聲樂課中推廣歌舞樂,有利于將聲樂作品動態(tài)美。演唱時就不必像以往一樣呆板的站立,可以加入豐富合適的舞蹈動作,升華聲樂作品的舞臺表現;在舞蹈課中推廣歌舞樂,有利于舞蹈表演的抒情美。一些難以肢體語言表現的東西可以用一段唱詞或一段獨白來表現,有利于情感的抒發(fā)。
(四)歌舞樂改革的意義
高校歌舞樂改革對于學生而言,有益于學生專業(yè)技術的提高,有益于學生舞臺藝術的實踐,有益于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培育,有益于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需要;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高校歌舞樂改革能夠創(chuàng)作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樂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高校歌舞樂改革的意義就更為重大,它不僅要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歌舞樂文化,還要吸收和借鑒外來有益的音樂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與時代接軌、與世界接軌發(fā)展我國現有的歌舞樂文化。
為了更好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就業(yè)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學生能夠在聲樂、舞蹈、表演等方面齊頭并進、綜合發(fā)展,我們可以考慮在教學改革上做些調整,比如像醫(yī)學、建筑類專業(yè)多增加一學年學習時間;比如以純粹的學分制來鼓勵有能力和志向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修幾門其他專業(yè);比如在平時考試形式中采取歌舞樂綜合表演的形式進行考核等等。當然這些改革還需要教師、學校、社會多方面進行協調和配合,還需要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調研探索。
*基金項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高校歌舞樂綜合形式教學現狀及改革研究》研究成果(2015-JKGHZD-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