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征* 徐永泉 劉 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論“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新聞專業的職業化培養模式*
趙征*徐永泉劉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新聞教育的職業化主要是對專業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培養、學術知識培養和職業精神培養,其真正內涵就是教育學生從新聞專業主義層面去獲取專業知識和系統的技能訓練,以及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信念、行為標準和實踐規范,做社會輿論監督和信息過濾的把關人與觀察者。
互聯網;新聞教育;職業化
在各種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傳播手段日益多樣化的今天,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也都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媒體的發展推動著餐飲、教育、醫療等很多行業和媒體行業自身的變革與重構,傳播及消費過程無論是在技術上、信息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媒體從業者也面臨著互聯網環境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也要適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合理配置“以職業為目標,以內容為導向”的課程資源,多渠道深化新聞傳播教育的職業化教學結構。
對于新聞教育職業化的內涵分析,首先要從“職業”一詞入手。根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的定義,職業是性質相近的工作的總稱,通常指個人服務社會并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單從“職”這個字來說,有“權利與義務”的含義。因此,職業其實是一個人社會角色的體現,例如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記者就是一種職業體現,也是對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一種要求。
對于新聞傳播教育來說,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一直是培養目標當中最重要的環節,因此,培養合格的職業化的新聞人才,從專業技能和方法上訓練學生職能素養的職業化教學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聞是為公眾服務的,大眾傳播的廣泛性決定了新聞教育也必須符合公共服務的職業機制。新聞業提倡實用性的技能訓練和專業主義倡導“新聞為公眾服務”的思想,導致了新聞職業化的特征,在新聞走向職業化的過程中,這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1]說到底,新聞教育職業化的內涵,就是教育學生從新聞專業主義層面去獲取專業知識和系統的技能訓練,以及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信念、行為標準和實踐規范,做社會輿論監督和信息過濾的把關人與觀察者。
(一)課堂教學內容的職業化
1.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新聞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即將要從事新聞工作的學生來說,掌握新聞采訪、寫作、攝影、攝像、編輯等基本技能和使用照相機、攝像機等技術設備的能力是新聞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技術更新得非常快,因此,在技能訓練的過程中,不僅僅在于教育他們怎樣去做(know-how),更應該教育他們為什么這樣去做(know-why),這樣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除了掌握傳統新聞采編與制作技能之外,媒體融合時代網絡與新媒體技能的開拓也顯得尤其重要。在新媒體課程中,諸如《數據新聞制作》、《可視化新聞設計》、《網頁策劃與制作》、《新媒體營銷傳播》等課程非常貼切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也適應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職業化需求。
此外,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媒體實踐環節更是在新聞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專業實踐是檢驗學生采、編、播、攝等新聞技能的職業化戰場,是學生真正進入職場前的真實演練。因此,每個學生都應重視新聞實習見習工作。
2.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高等院校招生中,新聞學和傳播學屬于文學大類,再加上新聞事業和媒介產業的從業者所接觸的知識非常廣泛,因此,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需要掌握各個人文學科領域及部分自然學科領域的課程與知識,包括文學類、經濟類、管理類、計算機類等各方面的內容。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人文素質類的課程,諸如《現代漢語》、《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經濟學概論》、《管理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對于新聞學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課程體系中進一步優化新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職業化道路上的各種問題,拓寬思路,學習不斷發展的知識。
3.專業主義教育
新聞專業主義是一種獨立于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精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2]對于學習新聞學的學生來說,知識和技能很重要,但高尚的人格和職業素養同樣重要。新聞專業主義作為一種職業精神,著眼于受眾的知情權和接近權,以“公正、公開、公平”為目標取向,強調社會責任意識。這些要點都需要在新聞教育當中予以重點訓練,培養和塑造學生正確的新聞道德觀和法律意識,以服務、奉獻、開拓的職業精神為原則,真正培養出未來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事業骨干力量。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職業化
1.翻轉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發端于美國,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新聞傳播課堂上,專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下進行互聯網在線課程的自我學習,通過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電子書等手段獲取理論知識,課上教師則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協同式個性化學習,包括交流討論、動手實踐、頭腦風暴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針對《電視攝像》、《電視編輯與制作》等實操性課程,教師可以在課下錄制相應的教學視頻或微課慕課,供學生課下觀看,看會后,教師在課上通過設定情境,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照相機、攝像機和編輯機,這樣就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更加真實地模擬新聞記者工作時的狀態,貼切新聞職業化的要求。
2.實踐教學
高校新聞專業對于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要求非常高,這也是新聞之所以能夠職業化的條件之一。新聞專業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
一方面,校內實訓環節。高校新聞專業應更多地提供校內實訓場地,為專業學生準備和構建校內全媒體實驗室、演播廳、錄音棚、非編室等設備和場地,學生利用這些設備和場地進行新聞采訪寫作、攝影、攝像和后期編輯等實訓工作。同時,專業學生還可以到學校校報、校廣播站、校電視臺等校園媒體單位進行專業訓練,對報紙雜志編輯、廣播的錄制和制作、視頻的拍攝和后期剪輯、新媒體營銷等工作進行常規化訓練,以期熟練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活學活用。
另一方面,校外實習環節。高校新聞專業應更多地和專業媒體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校外實習場地。同時,學生自身也可以與相關新聞單位聯系,進行專業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負責實習工作的專業教師應時刻監督學生的實習動向,學生應將自己看成一名真正的記者,向老師主動匯報實習成果。
3.工作坊教學
“工作坊”起源于歐洲以培養工程設計與建筑設計為宗旨的包豪斯學院。在教學過程中,負責教授理論課程的教師引導學生的專業發展;而擔任技術制作課程的導師則負責指導其實踐教學。由于教學實踐需要特定場地,因此學生日常實踐空間——工作坊逐漸成為實踐教學的核心,以此形成的教學模式亦被稱為“工作坊教學”。
新媒體時代,新聞教育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基于工業文明需要形成的“教育目標的預設性、教學內容的規定性、教育過程的可控性、評價標準的單一性”教育思想已不再適應新媒體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的需要,傳統的新聞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必須變塑造型教育為服務型教育、教化型教育為自主型學習、同化教育為個性化教育、定式思維為積極思維。
在傳媒“工作坊”教學模式下,把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通過構建不同媒介載體的課程運作模式,將大學四年的課程鏈條打通,真正做到工作坊內的融媒體式教學。同時,將情景模擬教學法貫穿其中,設立不同媒體的各個部門,由學生負責經營管理運作,使學生真正掌握采、寫、編、評、播、攝等各項業務技能。通過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使學生逐漸學會多媒體技術的操作方式,從而應用到實驗項目當中。同時,借助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形態參與“工作坊”教學,實現“學生制作——老師指導——新媒體平臺投放——市場反饋”的一體化職業教學模式。
新聞教育職業化,不是傳統的課堂教育,也不是簡單的實踐教育,而是理論+實操的融媒體式教育。總結起來,基本的技能實訓、嚴格的學術訓練和內化職業精神是新聞教育直面新聞職業的核心要素,這三點應該成為新聞職業化教育的金牌標準,將人才專業素養的培養與社會實踐需求進行合理對接,實現課堂教學、工作坊教學、實踐教學三者緊密結合,探索新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路徑及創新模式。
[1]黃鸝.《論美國新聞教育的職業化》.華中科技大學,2005-1-5.
[2]郭鎮之.《輿論監督、客觀性與新聞專業主義》.電視研究,2000-3-25.
趙征,唐山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傳媒教育。
G642.0;G206A
1006-0049-(2016)16-0028-02
*河北省教育廳2015年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專業人才職業化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Q152026);唐山師范學院2015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媒介融合環境下高校傳媒專業“工作坊”式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001003);唐山師范學院2015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媒體參與新聞課堂教學模式與效果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0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