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秀 王 妍 高 飛*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
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研究*
劉繼秀**王妍**高飛*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
文章以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開辦以來七屆畢業生(2009-2015)的就業狀況作為分析對象,在詳實的數據的基礎上,使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文獻資料法等,重點對畢業生畢業當年的就業情況及原因做了歸納總結,結合畢業生對就業問題的看法,學校就業處的指導意見,對新聞學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專業教育和培養體育新聞人才提供借鑒。
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就業狀況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學專業經過十年的發展,硬件軟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較高,但專業對口就業率比較低。針對這樣一個突出的問題,本文以相關就業數據和資料為基礎,結合對畢業生的調查,全面分析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而提供一些參考依據給本專業畢業生。
每當畢業季臨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開始進入大眾視線,就業形勢嚴峻已經成為人人皆知的話題。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靶侣剬W而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了多數有關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資料上突出的觀點。
導致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有三大突出原因。第一,各大高校擴招,逐年增多的新聞專業畢業生,有限的新聞媒體單位消化量,使目前的新聞人才市場供過于求。第二,新聞教育機制不夠完善,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的發展不相適應,傳統的教育模式也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傳媒市場的需求。第三,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因為缺乏實戰經驗,專業知識不扎實,文字功底不夠深厚而受制約。
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2004年開始招生,截止到2015年有482名畢業生。根據沈陽體育學院就業處的數據顯示,2009-2014年,新聞學專業初次就業率達到98%,見表1。

表1 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歷屆畢業生人數統計
(一)畢業去向
1.新聞媒體單位工作情況
在畢業生選擇的新聞媒體單位中,有以下幾種去向:

表2 新聞學專業歷屆畢業生從事報紙期刊雜志業方向人數統計
(1)傳統媒體工作方向。我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首選的就業去向是傳統紙質媒體和廣播電視媒體。2008屆新聞媒體單位工作的畢業生中70.5%在傳統媒體,見表2。
(2)新媒體工作方向。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新”,包括網絡媒體和其他新媒體(如移動電話,移動電視,電腦等)。2009屆以來我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新媒體工作的人數數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網絡媒體行業需要大量用來開拓市場和網絡的創新型人才,在遠未飽和的市場,創造他們自己媒體的一片天。
(3)廣告公司工作方向。2010屆畢業生開始將就業目光轉向廣告公司。在信息共享、產品同質化的時代,品牌競爭成為商家第一競爭手段。為了能在競爭中占有主導地位,搶占先機,商家認為投資廣告多多益善。廣告公司注重創意策劃能力,攝影學習帶來的欣賞藝術的美感、媒體實習積累的業界經驗都對畢業生在廣告公司就業提供便利。
2.考研情況
相比于其他就業方式更受畢業生青睞的是考研。據調查顯示,考研是就業途徑中人數第二多的就業方式。
第一:考研可以緩解當年的就業壓力。有限的工作崗位卻有龐大的畢業群體,迫使一些學生為緩解當年的就業壓力選擇考研。第二:更加專業、系統、細致深入的研究生學習,可以滿足個人、社會對知識的需求。第三:對自己的專業進行再選擇,避開新聞學專業的就業壓力。
3.政策就業情況
2007年國家發布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落后的基層村部、艱苦的西部地區就業,到發展中的小企業工作,鼓勵參軍入伍等。
在政策性就業途徑中,選調生、選聘生招的畢業生有28.5%;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助計劃有7.1%;國家大力支持參軍入伍占57.1%;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占14.2%,雖然自主創業在政策性就業中占比例較低,但是作為一種國家大力扶持的就業選擇,已經不容忽視。
4.公務員、事業編情況
調查顯示,歷屆畢業生意向報考公務員人數遠大于實際錄取人數。報考公務員已經成為主要意向就業的就業方式之一。這也是國家為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項政策措施。
5.出國情況
從數據看來畢業生出國并不是我校新聞學專業主要的就業途徑。因為出國深造要考察的因素比其他就業方式更加復雜繁多。畢業生要考慮家庭經濟狀況、自身外語水平、外國學??疾臁⑸暾埖?。由于我校設法語專業,與法國里爾二大有合作關系,所以50%的畢業生將法國作為首選留學之地。
6.靈活就業情況
由圖表可知,在我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式中,占整體就業方式的比重最大的是靈活就業。具體涉及到教育、醫藥、消費品、服務等諸多領域。面對激烈的競爭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時,以“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選擇工作,以此緩解當時的就業壓力。
本章節采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對學校就業處老師及新聞學專業畢業生進行訪談、調查,對業內媒體專家的講話進行總結。
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方式主要采用發放電子郵件的辦法。共發出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4份。2009屆畢業生17份,2010屆畢業生22份,2011屆畢業生19份,2012屆畢業生24份,2013屆畢業生19份,2014屆22份,2015屆畢業生21份。
(一)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認知情況
物業管理公司的成本控制往往只考慮內部因素,忽略了企業外部的影響,管理思路相對別的行業太過狹隘。目前我國大多數的物業管理企業都認為成本太多主要是人力成本高、日常開支太多,這些企業能夠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嚴格控制日常開支、裁減員工。這種思路是不對的,一些人員的裁剪,譬如在前期不聘用專業的成本核算人員,啟動之后就會造成后期更多的浪費,這不是降低成本最根本方法,企業要具有全局的眼光,把成本和技術、服務質量等聯系起來,才能夠做到最有效的成本管理。

表3 影響就業因素調查
數據顯示,畢業生認為在影響就業的因素中,綜合科目的學習及專業實踐經驗能力與專業課的學習同樣重要。

表4 在校期間專業實踐經歷調查
填寫調查問卷的畢業生中58%的學生沒有在媒體實習的經歷,39%的學生沒有在任何一份報紙上發過自己的稿件,26%的學生沒有獨立寫過完整的新聞稿件。

表5 畢業生職業選擇方式調查
在職業選擇方式上,11%的畢業生是廣投簡歷,無意應聘成功;40%的畢業生有了固定目標而努力爭??;12%的畢業生聽從家長安排;37%的畢業生根據周圍同學的選擇而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

表6 專業學習后對體育新聞的基本認知情況調查
(二)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的高就業率,體現著學院畢業生有較強的就業能力。但是也不得不面對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問題。
1.對口專業就業率低,畢業生缺乏實踐鍛煉
我校新聞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及時與專業對口單位取得聯系,沒有實習經歷,實踐經驗缺乏。
2.靈活就業就業率高,畢業生綜合能力有待加強
3.專業培養缺乏體字號特色
與其他綜合院校新聞學專業相比,不能突出體字號院校的優勢,在競爭中易處于下風。
4.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選擇職業易跟風
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校期間缺少專業的就業指導,在選擇職業上易盲從跟風。
(三)解決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問題的對策
專業教學在保證專業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還應在以下方面加強:
1.實踐類課程比重增加
新聞學專業本科四年,學生學習18門專業課及專業方向課程??紤]到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低的情況,要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根據所學章節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采編等任務,要求學生把實踐的素材整理成文稿,每學期完成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稿件,并將此作為成績的重要依據。通過這種形式充分聯系理論和實際,強化學生的專業本領。
2.建立專業學習與媒體間的對口實習橋梁
專業建設中相應的社會資源不足,完全由學生自主尋找實習單位,很多人沒有及時找到媒體單位,使許多學生沒有真正在正規媒體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教學規劃大綱中增加對口專業實習這一項是非常重要的。在專業知識學習和新聞專業實訓之間把握平衡,建立學生與媒體間的紐帶。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社會各界媒體建立廣泛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接觸到新聞的實際狀況,熟悉每一個細節,學與練相互促進,增強學生的實際能力。
3.重視非專業課的學習
從就業數據來看,找到對口專業就業的畢業生占少數,大部分學生要選擇靈活就業等方式。這些就業方式要求學生有極高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能力。表格數據顯示,畢業生認為影響就業的因素中,非專業課的學習與專業課學習、專業實踐能力同等重要。對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專業課程,更應該利用其他特色學科相互交融滲透,建構一批綜合性強的課程。沈陽體育學院除了傳統的體育項目專業院系外還有藝術類課程、管理類課程、運動醫學類課程、心理學專業等特色課程。充分了解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設置職業化的就業服務課程。
4.加強“體”字號特色專業建設
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在綜合媒體領域里難以與其他綜合型院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競爭,因此我們必須在某一領域精于綜合院校的新聞學專業。這就要依托體育學院“體”字號優勢打贏這場無聲的戰役。將專業理論學習、體育項目訓練與新聞實訓相結合,培育“體育新聞人”,提升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5.重視學生就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理性的選擇職業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隨著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多,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就業方式由統一分配到自主擇業的變化,對口就業不再有絕對性和肯定性。經濟高速發展,新媒體領域逐漸強大,都為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因此,在加強專業建設的同時,要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能力素質,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當找不到對口專業就業,就積極將目光轉到企事業單位。
[1]李增強.我國高校體育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5):37-39.
[2]于曉光.體育新聞專業發展建設研究[J].沈陽: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4):43-46.
[3]陳璐.我國體育新聞專業教育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鄭州:鄭州大學體育學院,2009(6):30-34.
劉繼秀(1983-),女,山西大同人,碩士,沈陽體育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中心,助教,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企業管理;王妍(1991-),女,本科,沈陽體育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高飛(1993-),女,沈陽體育學院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G647.38A
1006-0049-(2016)16-0021-02
*2015年遼寧省社科聯與高校社科聯合作課題,項目名稱:體育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構建研究(項目立項編號:lslgslhl-169)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