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用*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
關于黃梅戲文化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探討
王學用*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300387
本文旨在對于黃梅戲文化進行概括介紹,探討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意義。
黃梅戲;文化發展;地理環境;關系探討
(一)發源
黃梅戲是安徽省漢族主要地方戲劇種,發源于以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皖江流域,并最終以完整的獨立劇種的形式誕生于安慶地區,成長于安慶地區,興盛于安慶地區。
(二)歷史沿革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等組成,先形成于農村,后進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表演團體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縱觀黃梅戲的表演活動,從業余性到專業性,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萌芽階段
只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時期的黃梅戲,在宿松、懷寧的皖江一帶,只是一些農民、手工業藝人用山歌、茶歌等結合旱船、龍舟民間歌舞形式,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
2.早期階段
這一階段逐漸形成相對固定、人員很少、業余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采茶燈、鳳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這個時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節性的,基本是業余性或半職業性的。
3.后期階段
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
4.近期階段
從職業班社轉為政府管理的職業劇團,黃梅戲從1932年進入到城市,一直到全國解放。20多年間,從安徽省會安慶市,到周圍各縣以及江南的銅陵、青陽等縣鎮,都有黃梅戲的班社活動。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的文化事業管理部門通過對藝人的組織學習、培訓等方式,將他們重新組織起來,置于政府領導下,使藝人們更好的學習和演出。
黃梅戲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小調變成戲曲,地理環境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黃梅戲的形成過程可分為采茶調和黃梅戲兩個階段。其中采茶調是在湖北黃梅成型的,隨著采茶調向安徽懷寧的傳播,最終在安徽安慶境內形成黃梅戲。黃梅戲從鄉村走向城市,并逐漸傳播出去的過程,就是黃梅戲發展、成熟的過程。
(一)地理環境與黃梅采茶調的產生和發展
湖北黃梅地區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加之地形起伏比較大,特別適合種茶。黃梅地區由于地形起伏大,有山地丘陵,當時耕作技術也很落后,所以不太適合發展水稻農業,因此發展采茶業會是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方式。而這種農業生產方式促成了采茶調的形成。種茶的地方必定會形成茶歌[1]。人們在采茶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多交流的時間,拉拉家常,傾訴心事,唱唱歌哼哼曲,來排解采茶時的枯燥乏味,增添采茶時的歡愉之情。人們借著周圍美麗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即興發揮,借物抒情,于是就形成了采茶調。采茶歌形式很多樣,人們可以隨意抒發創作,并且很通俗易懂,深受大眾喜愛。采茶歌在當地人們所唱的歌謠之中影響越來越大。
黃梅農業很發達,是明清時期的“魚米之鄉”。這種自給自足、充裕的生活,使得黃梅地區的人們不用為生計所擔憂,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去發展業余生活,創造更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黃梅地區特定的“一年一熟”農業生產模式,春天播種,夏天經營,秋天豐收,冬天休息,農民們一般在秋收之后很清閑。于是,人們便利用秋后的空閑展現和改造采茶調,豐富采茶調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元素等內容,創作出很多劇目,使之變成舞臺藝術,可以方便觀眾欣賞和教育娛樂人們,也進一步豐富人們的業余精神生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萌芽和發展。
(二)地理環境與黃梅采茶調的傳播
黃梅戲的形成是在安徽省懷寧地區。如果黃梅采茶調在歷史上不傳播到懷寧,那么黃梅戲就無法形成。在它傳播和演化的過程中,自然地理環境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黃梅地區北依大別山,南臨長江,境內河湖交錯,降雨比較集中于春夏之交,梅雨季節持續性的降水容易形成洪澇災害。清乾隆年間,黃梅地區突遇特大暴雨,發生了特大洪災,田地房屋被淹,人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他們大多逃到湖北麻城,江西的九江、湖口和安徽的宿松、太湖、懷寧等地。隨著黃梅地區人們的遷移,采茶調也隨之傳播到他們去往的地方,與當地的地域文化產生碰撞并進行融合。采茶調與安慶懷寧的民間藝術相結合,就產生了新的戲曲形式——黃梅戲[2]。
(三)地理環境與黃梅戲的形成
采茶調只在懷寧地區演變成黃梅戲,這無疑說明它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環境密不可分。黃梅災民背井離鄉,一路只能以賣唱維持生計。而懷寧石牌(懷寧老縣城所在地)為他們賣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從地理位置看,石牌是皖河上最大的港口,明末清初已成為潛山、太湖、望江、宿松通往安慶的水陸交通要道和物產集散地,集市貿易非常繁榮。災民們來到這里后,既接受了當時懷寧縣城的經濟供給,又避免了與縣城文化上的不適應。另外,石牌地區人流量大,商業很發達,這為災民們賣唱提供了很好的市場,為采茶調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創造了條件。
安慶懷寧地區戲曲文化環境濃郁,人們能說會唱,擅長于用戲曲形式抒發情感。因此,采茶調傳到這里進而演變為黃梅戲就順理成章了。
(四)地理環境與黃梅戲的發展
文化傳播空間范圍的擴張有利于文化的提升與發展,也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黃梅戲從鄉村走向城市,這是其進一步發展所不可避免的。從1926年起,一批黃梅戲藝人開始進入安慶市區,謀求更大的市場和發展機會,賺取更多的錢。1931年,安慶懷寧發生了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懷寧石牌地區都被洪水淹沒了,很多黃梅戲藝人被迫涌入安慶市區[3],走進了當時的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了在城市能發展下去,他們不得不創作出迎合市區居民們的藝術品味,不斷調整原有的劇目,增強舞臺表現力,在語言、音樂、唱腔上不斷完善和發展。憑借長江這一黃金水道,黃梅戲闖進了當時中國最開放最繁華的城市——上海,為黃梅戲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提供了可能。從1933年開始,一批黃梅戲藝人組班在上海登臺演出。在上海這樣包容多樣文化的城市,黃梅戲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來完善自己的藝術內容。解放后,中央政務院的戲曲改革為黃梅戲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會。1952年的華東觀摩演出使得黃梅戲開始流行于全國。隨著傳媒和電視技術的發展,使得黃梅戲在80年代搬上銀幕[4]。1985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各種優秀文化都在傳播中進一步發展,黃梅戲也不例外[5]。
(一)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
黃梅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它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黃梅戲的每個作品都是一個很感人或者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被演員用美妙的聲音演繹出來,故事變得更加生動真實了,也使得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易于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這些故事,既可以增長我們的視野,也喚起了我們的人文情懷,也以戲曲的形式提升我們對于故事的理解,使我們更加意識到戲曲形式的新穎,從而產生對戲曲的好感和喜歡。
(二)黃梅戲文化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可以拓寬人們的就業渠道,也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
黃梅戲從一個采茶調變為一個登上舞臺的藝術形式,從一個只局限于湖北黃梅縣到后來的家喻戶曉,這些都說明黃梅戲的藝術魅力以及它所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作用。近年來,特別是隨著十七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與保護。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較量不再是經濟軍事力量的對比,而是文化、科學技術等軟實力的對比,文化、科技等在國家發展中作用越來越重要。黃梅戲文化產業的出現與發展,正符合我國的大政方針。它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帶動了黃梅戲的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還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添人們生活的情趣。
(三)黃梅戲可以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提高地方在全國全世界中的形象,促進地方旅游業的崛起
黃梅戲可以吸引很多游客前往安慶,一來可以欣賞安慶美麗的風景,二來可以體驗原汁原味的黃梅戲,買到正宗的黃梅戲文化產品。安慶的黃梅戲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安慶等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形象,從而帶動整個安徽的發展,進而也可能帶動湖北、江西等相鄰省份的旅游業、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文化產業是一種無形的產業,它主要通過精神層面來影響感染別人,它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大的傷害,因此它的效果要勝過工業、農業,它的發展是可以迅速打開國際市場的,它是不可復制的,它有自己的經久不衰的競爭力。黃梅戲文化業可以說是文化產業的代表,其發展需要靠宣傳手段的提升,需要創新發展模式,需要充分挖掘國內外市場,找準發展方向,制定合適的發展戰略和營銷策略,只要做到這些,那么我相信黃梅戲文化業能夠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1]頌今.采茶·采茶歌·采茶戲[J].農業考古,1998(4):159-161.
[2]陸洪非.黃梅戲源流[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1-26.
[3]王長安.黃梅戲通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381.
[4]時白林.黃梅戲三次與“電”聯姻的思考[J].黃梅戲藝術,1998(4):30-31.
[5]夏玢.地理環境對黃梅戲影響的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2):107-110.
王學用,男,中共黨員,天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環境科學碩士研究生。
J825;G07A
1006-0049-(2016)16-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