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斕*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 杭州 311121
?
社會團結視閾下的國企共青團研究
——以浙江省H縣為例
朱晨斕*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杭州311121
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發展進入新形勢。國有企業中共青團組織工作開展也遇到新的問題和挑戰。本文重新以涂爾干經典社會學理論審視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問題,從社會團結視角解釋當前我國國企共青團建設現狀,并提出認識現實適應變化主動轉變職能定位的觀點。
社會團結;共青團;國有企業;定位
在初建立的共和國中,一種被社會學家稱作“單位制”的特殊社會現象逐步發展起來并成為了新中國的組織依托。這種社會現象一定程度上接近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的機械團結。在“單位制”的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聯結是建立在個人相似性和社會成員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質性之上的。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于中國革命時期,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職能表現形式。對于國有企業,“單位制”高度完備時期的共青團組織起著舉足輕重作用。在“單位制”這樣的“機械團結”時期,國企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簡單縮影,成員都由高度同質的特質整合起來。在這樣的團結形式中,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便在青年員工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我國單位制社會的解體,經濟社會加速轉型也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本以個人相似性為基礎的團結方式無法再運轉下去。國企中共青團組織對成員控制功能也弱化了。
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選取了浙江省H縣SW集團和CT集團兩家地方國有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描述當前社會階段中地方國企共青團的發展狀況,并從社會團結理論視角做出一定社會學分析,最終希望給出相關應對之策。
在涂爾干看來,社會聯系的增強與減弱,是一個按自身規律變化的外在過程。對于地方國企的共青團組織來說,其發展變化是伴隨著我國的整體社會發展變化的。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加深,加之企業的改組改制以及由社會轉型帶來的青年群體思想多元化等因素使得國企團組織的整合能力不斷下降。國企團組織原本的在青年員工中的主導性不斷弱化,許多職能也逐步失去,甚至陷入進退無路的“雞肋”境地。面對發展困境,部分國企選擇通過政治方式人為推進團組織的發展,另有一部分企業則選擇“隨遇而安”的應付式發展,還有一些企業則是部分或全部放棄團組織的職能使其成為“地下組織”或“掛名組織”。當前,國企團組織發展遇到的社會現實,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青年群體的特性發生變化
《團章》規定的團員年齡限定在14至28歲之間,因此當下企業中的團員主要以“85后”和“90后”為主。這一代青年思想和價值觀特點主要體現在想法多元、變化迅速上面。他們自出生就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最火熱的二十多年,幾乎很少留下“單位制”的組織烙印。他們個性突出又具有極強的反權威意識,與過去那樣接受單位管控一切的前輩們有著
天壤之別。在調查研究的SW集團和CT集團兩家地方國有企業中都普遍存在青年團員事實上脫離團組織的現狀。
涂爾干認為:到現在為止社會經歷了兩種最基本的團結形式: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5后”和“90后”就是走向有機團結社會的第一代青年。對于變化了的青年團員群體,國企共青團工作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落后了的。青年團員的需求和企業團組織的供給不能對等也是導致團組織在企業青年員工中主導地位下降的原因。
(二)共青團組織在企業中地位發生變化
為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國有企業的改制改革一直在進行。國有企業中心工作的轉變以及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盈利性使命”與“公共政策性使命”的訴求沖突等都客觀導致其對團組織人力物力投入的減少。
在調查的兩家企業中都表現出團組織成員分散、流動性大和年齡偏大的問題。由于兩家調研企業都有負責一線作業的下屬公司,而青年團員主要分布于此,因此在團員的管理上也存在較大的困難。同時,一線的員工學歷較低且多以勞務派遣形式錄用或以外來務工人員構成要求團組織活動開展需要發生轉變。從團的建設來看:一是所有團干部全部為兼職團干部且由于本職工作的忙碌時常顧不上“團口”工作。二是部分團的建設過于強調圍繞企業中心工作進行,致使企業經營者和黨政領導對團組織有所輕視,甚至忽略。三是團組織在推薦優秀青年和培養青年成員的過程中也很難起到實質性作用。
(三)所處大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
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曾論述了兩種團結方式中規范和制度的不同。他認為,在機械團結中的規范主要是為了否定個性的個人意志,而有機團結中的規范則是在于維護社會有機聯系也就是保護個體的個性。
近些年來,《工會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使得工會和婦聯等群眾組織很好的適應的社會發展階段的轉變。這些組織能夠在保障成員利益和權利方面提供實質幫助,因此它們的地位也隨之提高。與此相對,共青團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而使得國家無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來保障其地位以及職能的行使,這也使得其在有機團結中無法完成職能轉變而失去原有地位。國企共青團組織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能做出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的改變,最終將導致不能促進國企團組織的健康長久發展。
團組織的發展挑戰眾多,而這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團組織作為企
業中黨聯系青年員工的橋梁和紐帶,其自身活力和外部吸引力的下降會給黨委、董事會班子的工作開展帶來困難。這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共青團在國企中的自身定位和作用發揮。
結合上文國有企業共青團的發展困境,談國企共青團的定位也應該從這三方面來總結:
一是重要性,共青團作為黨領導下群眾自治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也就是作為執政黨的青年組織,必須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而作為企業培養青年人才的課堂和輸送青年人才的寶庫,共青團組織在國企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國企團組織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認識到使命的艱巨性,積極轉變職能以期更好吸引青年團員的參與。
二是特殊性,國有企業職能的多元性決定了其團組織的特殊性。企業的核心職能是經濟職能,國企團組織在主動融入企業中心工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國企的特殊,同時發揮自身所長。共青團作為青年的群眾組織,應更多的去承接國有企業的社會職能,使其完善企業職能。
三是獨特性共青團雖然在職能轉變上存在一定障礙,但這也正是其獨特性所在。共青團組織作為青年人的組織,對于企業的未來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國企共青團還是應該保留自身職能的獨特性而不重疊于其他企業部室,以便有針對性的為企業青年服務、為企業長久發展謀利。
于此相對的,國企共青團組織若要在新的歷史階段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成為先鋒思想的宣揚者和優秀企業文化的首倡者。企業團組織通過“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等品牌化活動、以集體學習、專題講座、心得交流等形式,組織團干部和團員青年深入學習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切實強化青年理論武裝。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青年員工的道德修養,為企業打造團結向上的集體意識做貢獻。
二要積極為青年員工脫穎而出提供平臺,為企業鍛煉后備人才。雖然成員千姿百態甚至沒有統一的意志和目的,但成員卻因為個人需要和人與人的功能依賴而被強有力的整合到了一起。這就是國企團組織應當發揮的作用——充分維護好成員的個性化,促進有機團結。團組織深入青年員工,切實把握普遍性利益訴求,以組織化渠道反映其發展需求。應該敢于并善于為青年員工發聲,更好維護他們的利益,并服務于青年職工的成長發展。CT集團團組織通過開展團員民主圓桌會議,收集和整理青年員工的心聲并反映給集團黨委,更好的滿足青年職工的訴求。SW集團團組織則通過職業技能大比武、建立后備人才庫破格提拔優秀青年員工等方式給青年職工提供發展的平臺。
三是從定位的獨特性出發,團組織還應該在其組織建設層面發揮作用。國有企業中心工作的變化和青年人價值觀念的變化促使國企團組織將自身工作納入常規的企業評價機制體系和企業黨組織的考評體系中。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黨委專職副書記分管、群團工作成效納入黨委領導班子考核的要求。在調研中發現,SW集團團組織有相關考核管理方式,主要參照團市委團組織考核方式。其考核主要是由集團團委對下屬團組織實行,評定結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各公司星級黨支部的評定和優秀公司的評定,但是加權占比較小,影響力不大。因此,除了建立團的自身系統的考核、評價、表彰、獎勵體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將團的各項工作納入到企業其他考評體系中去,成為企業評價體系的一部分。例如,如果人資部門在考核員工的績效時會結合團組織的考評,那么團組織的推優和后備人才庫的作用才能完全體現出來。
綜上,在有機團結之中,國企共青團首先應該擺正自己的位子,從使命重要、位子特殊、作用獨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同時,作為黨的青年群眾組織,要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做好企業黨政班子和青年職工之間的橋梁。
[1]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2]馮志明.《共青團:作為“擺渡者”的“樞紐”角色》.中國社會工作,2012(28):20-22.
朱晨斕(1992-),女,浙江海寧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
D432.6A
1006-0049-(2016)16-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