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淺談經濟法與國家干預的關系
楊丹*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如何進行國家干預經濟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我們在經歷過經濟危機后必須考慮的問題。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多種多樣,經濟法便是其法律表現形式。國家通過經濟法進行宏觀調控,避免了市場調控所引起的各種問題。經濟法在資本主義壟斷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法彌補了市場和政府的不足,奠定了國家干預的法制化基礎。
經濟法;經濟關系;國家干預經濟;法制化
市場機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需要國家從宏觀上進行調控,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市場和政府的失靈成為了經濟法發展的客觀基礎。幾經挫折和磨練之后,經濟法最終成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家干預與自由經濟之間相輔相成,兩者并不存在矛盾。經濟法是一種行為規范,它的存在在市場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于經濟法的產生,各個學者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古代經濟法、資本主義經濟法、壟斷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法。在經濟自由時期,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布了用來干預自由經濟的法律。20世紀30年代,恩格斯針對當時的市場經濟應具備“有形之手”來遏制經濟市場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法被逐漸接受和完善,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經濟法的出現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只有把握好經濟法的定義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理順經濟法和國家干預的關系。
關于經濟法的定義,各國學者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西方學者認為經濟法的核心是維持市場競爭秩序,主要作用是調整經濟利益,體現國家干預經濟,是一種社會法,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出發點。雖然各國學者對經濟法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之處,明確了經濟法的本質特征是國家干預。盡管關于經濟法的定義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但其共同觀點均認為克服市場失靈的弊端、維護社會普遍經濟利益是經濟法存在的主要目的。
從經濟法的形成和定義中可以看出,市場失靈是由于市場機制的缺陷引起的,克服市場失靈就需要國家進行干預,有了這種需求后國家便進行干預供給,而經濟法就是國家進行干預的法律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
國家對于經濟的干預方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我國就運用了社會經濟、法規、法律、政策等方法。社會經濟中的手段有一部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實現的,不能被稱作法律法規。直接調控社會經濟運行活動的是行政手段,通過命令、指令、決定等進行調控,但是這種方式容易造成官員或者行政機關肆意妄為的缺陷。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法律手段,用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需要政府通過“看得見的手”進行宏觀調控,與微觀調控相結合來保障利益的協調統一。
(二)經濟法也可稱作干涉“國家干預”的法
國家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市場失靈的某些缺陷,但同時也會產生無效的干預,過度干預。在一些官僚主義的欺壓下會產生生產效率低下等亂象。因為政府人員也是普通人物,在制定決策時難免會存在損害公眾利益,所以經濟法不僅要執行國家干預,更應該干預“國家干預”,從而使得“政府干預”和“干預政府”相一致,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
(一)市場主體調控關系
市場主體包括個人和社會組織,是以市場為媒介進行交易活動的參與方,他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同樣平等的地位。當今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達成了對市場主體的經濟運行進行干預的共識,為了謀求企業的自身的發展可以對市場的行為進行干預,平衡了市場利益結構,達到最優化形式。
1.市場秩序調控關系
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市場,它出現的前提條件是交換和社會分工。市場秩序分為正常和非正常兩種狀態,市場失靈就是由市場機制存在的缺陷引起的非正常狀態,出現市場失靈才能進行國家干預,市場失靈是進行干預的前提,國家干預的界限是市場失靈的范圍。
(二)社會分配關系
“社會分配關系是指國家在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我國的分配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則,有部分受經濟法律的影響,需要國家運用法律手段從全局出發干預國民收入的分配。
這些關系都是經濟法調整的對象,與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概括來說,需要國干預的經濟關系就是經濟法調整的對象。
通過經濟法的產生和定義得出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的本質特征,從古至今,經濟法由于國家的干預也發生了各種演變。經濟法始終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法律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存在的矛盾也逐漸出現,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也隨之加強,各種經濟法律日益完善。雖然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方式是行政、經濟、法律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但是筆者認為最終的表現手段終將會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表現,法律手段才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常用方式,以經濟法為主進行國家干預。經濟法和國家干預經濟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系,只有重視經濟法對國家經濟的干預,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有效的結合起來,才能適應多變的經濟格局,使經濟取得穩步發展。市場主體也應該意識到政府干預的重要性,自由經濟和政府干預相結合,才能互相查漏補缺,促進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達到共贏。
[1]張崢.論經濟法與國家干預的關系[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2-16.
[2]劉大洪,段宏磊.謙抑性視野中經濟法理論體系的重構[J].法商研究,2014,06:45-54.
[3]胡國梁.經濟法邏輯:權力干預抑或法律治理辨——與陳婉玲教授商榷[J].政治與法律,2016,02:133-142.
[4]蘭燕燕.試論經濟法視野中的國家干預與經濟自由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09,15:197-198.
[5]裴欣.論經濟法實施與國家干預之關系[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01:163.
楊丹(198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
D922.29A
1006-0049-(2016)16-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