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銳*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
銀發浪潮制度關懷的路徑探析
陳雪銳*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在政策、經濟、社會等綜合因子作用下,中國以未富先老之勢邁入人口老齡化浪潮之中。這一人口學難題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世紀引擎,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其帶來的影響是多維度、長久性的。勞動人口急速萎縮和社會保障支出逐年增加給社會發展和國家財政負擔帶來了世紀性難題。本文旨在探析如何沖破人口紅利的依賴性路徑,通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養老制度來挖掘銀發浪潮中的潛力,為人口轉型紅利的到來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銀發浪潮;制度關懷;人口轉型紅利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總人口超過13.6億,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1億,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占總人口10.1%。這兩項指標均超過國際公認的人口老齡化“紅線”。2016年3月2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關于人口政策的分論壇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易富賢指出:老齡化是經濟的阻力,中國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可見具有世界共性的老齡化浪潮在一直以人口紅利為優勢的中國也相當嚴峻。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具有多維性。首先,人口老齡化壓縮勞動力資源,造成生產成本上升。其次,影響銀行儲蓄,降低投資力度,弱化資本市場。再者,對政治結構也有深層次影響。最后,對社會養老和社會保障制度也提出新要求。人口紅利已遠去,如何通過制度建構尋找一條出路帶領中國來調整、適應人口老齡化,并通過人口轉型紅利為中國發展駐足馬力是擺在眾多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學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在特殊的政策經濟環境影響下,中國人口老齡化深具自身特色:未富先老、未備而老、孤獨終老、城鄉倒置。
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遠遠大于中國踏入人口老齡化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盡管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自然產物,但中國人口老齡化卻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的“早產兒”。“專家普遍認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正面臨世界各國從未遇過的一場人口危機。聯合國估計,到下一代,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將比20世紀的歐洲嚴重,屆時,中國將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對付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出自己數倍的國家類似的問題。”①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情況下出現的,當然就沒足夠的物質基礎做準備,故中國人口老齡化是一種未富先老、未備已老的特殊狀態。另外,城市較好的教育環境、就業機會等對年輕人具有更大吸附力。鄉鎮年輕一族逐漸流向大城市,農村就剩下處于年齡結構兩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故大多數老人孤獨而老。此外,青壯年向城市的流動,緩解了城市勞動力緊缺的現狀,但同時也加劇了農村老齡化的程度。導致農村老齡化指數大于經濟社會發展更為成熟的大中型城市,呈現一種城鄉倒置的奇特現象。
人口年齡結構是社會結構中最基本的結構形式,當人口年齡結構發生重大改變時,其它層面都會隨之而動。
經濟領域,首先人口老齡化會減少勞動力,造成勞動力資源短缺。其次,由于老年人消費觀念、消費項目與青壯年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這就對中國的儲蓄、投資、消費與產業結構等形成新式沖擊。再者,老齡化給未富先老的中國帶來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政治領域,老齡化帶來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可能對國家職能、政黨制度、政治環境等產生影響。老年人口大幅度增加勢必會在中國形成一個壓力群體。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過程中,老年人參政意識增強,可能形成政治團體,進而形成不同年齡群體間新的政治力量格局。發達國家研究表明,從代際沖突角度看,政府完全有可能為了維護當代人尤其是當代老年人群體的利益,而不得不以犧牲未來幾代人發展潛力為代價來謀求政治上的穩定。②銀發浪潮致使老年人在人口結構中處于主體地位,政治民主化的推進也讓老年人有足夠積極性參政議政,代際間的差異會使政治結構內部構成分流。在長者為尊、長者威嚴的社會,政治慣性會使老年政治團體維護固有利益而怯于改革新。
文化領域,首先,老齡化對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延續可能有所助益,但對于文化的創新、引進和輸出就會形成隱性阻礙。其次,老年人口的驟增,使年輕一代養老壓力驟增,致使傳統孝道文化里摻雜了“等價交換”的經濟模型。再者,網絡媒體的發展與老齡化進程相伴而行,因老年人特殊的社會適應性和安于慣性傳播的特點而使網絡語言逐漸進入荒漠地帶。
公共政策及制度的制定是在當前的社會現實與條件基礎上綜合多方利益訴求制定的。人口老齡化是未備而老之時突兀地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人口學問題,并將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它涉及社會層層面面,關系經濟長足發展及社會穩定。如何通過政策的針對性、制度的人文性來成功應對銀發浪潮的沖擊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抓住人口轉型紅利,避開銀發浪潮人力劣勢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要以“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為方針,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社會保障屬于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盡管有助于社會財富公平分配,但本身并未促進經濟發展。應對人口老齡化不能僅以切蛋糕的方式進行而應該做大蛋糕,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這就需要轉變傳統的“老而無用”觀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的發展,人的平均壽命和身體狀況都大大提升,要因人制宜地引導退休人員再就業,不同崗位需要不同的工作人員,老齡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可以通過調查、體檢、培訓、自愿選擇來抓住人口轉型紅利,成功實現老齡化。
(二)建立涉老政策統籌機構
老齡化社會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常態,盡管中國老齡化有其特殊性,但老齡化已不可逆轉。因此,有必要建立權威的統籌機構來管理、調控和實施有關的涉老政策,為成功應對老齡化提供實施載體。
(三)鼓勵研發創新老齡產品并挖掘適合老年人工作的產業
有關專家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老齡化的到來對老齡產品需求量較大,而目前市場上的老齡產品并不能滿足其需求。因此開發創新老齡產品不僅可以成功對接老齡化還可以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此外,政府要大力支持鼓勵適合老年人工作的產業發展,這不僅可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現象,還可以實現健康老年人再就業。
(四)制定維護老齡群體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首先,電子產品、多媒體產品層出不窮的現代社會,由于年輕人對新媒體、電子產品有更好的融合力而產生了較為流行的網絡語言。年輕人逐漸成為當今快速發展的網絡經濟的操控者,新興網絡經濟財富的制造者。他們既掌握著話語權,也是市場經濟時代的消費主力。③在老齡化社會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國家需要密切關注這一語言現象。在網絡發展和語言資源公平間做出平衡的政策決斷。
其次,贍養不僅指物質贍養還有精神贍養。在大城市較強的吸引力、教育的逐漸普及、安土重遷意識的淡薄、工作的自由選擇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多數年輕人不在父母身邊,有的甚至跨省、跨國。“空巢”老人成為一個龐大的集體。心靈孤獨是老人健康的殺手,也是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成功老齡化的殺手锏。在老齡化逐漸成為一種態勢的世情、國情里,國家應該出臺政策以減少“空巢“家庭的出現。譬如,若兒女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或就近居住,就減少租屋費用或對房價補貼。
(五)提供多種養老模式,使養老規范化、制度化、人文化
首先,對非城市戶口卻在城市居住者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城鄉二元化的社會中,社會養老也呈現二元化。這就需通過調查了解采用不同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是主要養老模式,然而長期在城務工者在養老方面往往處于“灰色地帶”,對其可采取土地養老、家庭養老和按比例式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方式。
其次,中國的老齡化呈現出倒置現象,而農村老人幾乎失去經濟來源,原可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又因城鎮化帶來的“空巢”生活而坍塌,這極易被邊緣化的群體急需要被關注。以村莊為集體、以鄉鎮為單位的“夕陽紅”如家老年樂園的建立就迫在眉睫。在這里,身體康復、精神慰藉、新生事物的接受、傳統工藝等的開展以老年人興趣、國家發展需求為基底。此種養老模式以西方老年學理論—活動理論和連續理論為依據。羅伯特.哈威格斯的活動理論認為,老齡化的成功是一個充滿動力的逆生長的良性過程。④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高屋建瓴的角度、著眼全局,以系統的理論和多維的視角,立足于社會的各個利益全體,構建一個囊括制度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和文化層面等全方位的系統體系。規避理論虛無主義的弊端,站在社會老齡化的現實浪潮里,整合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施展智力余熱和成功老齡化提供良好的社會平臺。
[注釋]
①穆光宗,張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戰略應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5).
②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03).
③戰菊,樸玉.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語言資源分配中的倫理關懷[J].南京社會科學,2010(11).
④張曉霞.未來我們如何養老:預測和戰略[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233).
陳雪銳,女,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F842.6A
1006-0049-(2016)16-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