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慧*
永城市委黨校,河南 永城 476600
?
針對網絡輿論主體的特征進行正面引導
韓慧*
永城市委黨校,河南永城476600
網絡輿論的背后通常是一個龐大的網民群體,對網絡群體特點的關注是非常必要的,筆者運用勒龐群眾心理學的理論對網絡輿論的主體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之后在對網絡輿論及其主體的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探討了如何對網絡輿論進行正面引導。
網絡輿論;輿論;引導
一個輿論的形成注定不是個別人的所能造就的,它肯定是一個群體,對于網絡輿論也同樣不可能是某個人的輿論,他的背后肯定是一個龐大的網民群體。所以群體是輿論的真正締造者,也是網絡輿論的真正主體。我們當前對網絡輿論進行引導,肯定離不開對主體的研究。尤其是對群體心理學的研究。
1895年,G·勒龐發表了《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他認為,群眾是沖動的,無理性的,缺乏責任感的、愚蠢的,個體一旦參加到群眾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沖動的、兇殘的反社會行為。
雖然勒龐的觀點有偏頗之處,但是,對于當前的網絡輿論的管理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人們更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輿論群體,在虛擬的群體中個人的身份被隱藏,更容易用感性的判斷代替理性的思考,也更容易推卸個人的責任,在沒有責任的束縛下,一個群體就會有可能發出不正確的聲音。勒龐把群體分為異質性群體和同質性群體。他的劃分如今依然對于我們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異質性群體是由各種特點、各種職業、各種智力水平的個人組成的。也就是說異質性群體的構成者來自于一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勒龐認為對異質性群體影響最大的是種族因素。“一個基本因素,即種族的因素,使不同的異質性群體幾乎完全不同。”“我們經常談到種族的作用,指出它是人們行動最強大的決定因素。它的作用在群體的性格中也有跡可循。由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個人組成的群體,如果他們全是英國人或中國人,同有著任何不同特征但屬于同一種族的個人——如俄國人、法國人或西班牙人——組成的群體,會有很大的差別。”
這種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異質性群體雖然是由各種特點、各種職業、各種智力水平的個人組成的,但是他們也是會有一定的共同之處的,通常異質性群體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屬于同一個種族。但是勒龐其實沒有注意到,其實他所探討的種族問題,其實也就是一個種族生活環境的問題,是環境塑造了人們的性格,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我們并不專注于種族問題,而是考慮社會的大環境。所以我們要對我們中國的網民進行輿論引導,就必須考察我們現當下的社會大環境。當然在網絡的世界里,種族的因素也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作為中國人,我們的行為風格和心理積淀都與其他民族不同,在處理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中,不能簡單的借鑒他國經驗,而必須考慮自身的國情和民情。
而針對異質性群體,我們應著重于加強正面引導,培養社會公德。一般地說,人們對道德,特別是社會公德的接受,將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道德的他律階段。這時的接受不是以自主的判斷為基準,而以社會主導性要求為依據。第二是道德接受的自律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公眾已經具備了一些公德意識,可以對日常事物的道是非作出較為正確的判斷,他們接受公德不是處于別人的告誡、命令或社會壓力,而是有一種社會責任意識。第三是道德接受自由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人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不論是去完成安排的任務還是遇到意外情況,都能以公共利益為自己的利益。①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公眾的公德意識尚處在第一階段。現在的問題是,社會主導性要求在新型的思潮中被模糊和掩蓋。傳統媒體中輿論的環境好比一塊被管理的麥田,雜草被除,麥苗茁壯。但網絡環境中,由于管理人員相對不足,所以,常常雜草叢生,麥苗失去了生長優勢。但是網絡的環境中又不能單純依賴管理人員,而是必須加強引導工作,倡導一種我們的社會本來就應當有的道德評價標準。并且加強宣傳力度,加大正面事例的引導。讓正常的聲音培養正常的生活狀態。
勒龐認為同質性群體包括派別、身份團體和階級。
(一)派別:派別是同質性群體組織過程的第一步。一個派別包括在教育、職業和社會階級的歸屬方面大不相同的個人,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
(二)身份團體“身份團體由職業相同的個人組成,因此他們也有相似的教養和相當一致的社會地位。”
(三)階級“階級是由來源不同的個人組成的,和派別有所不同,使他們結合在一起的不是共同的信仰,也不像身份團體那樣,是因為相同的職業,而是某種利益、生活習慣以及幾乎相同的教育。這方面的例子是中產階級和農民階級。”②
顯然在網絡的世界中,人們通常都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選擇所歸屬的群體,“人以類聚”的規律在網絡的世界仍然適用,而且,群體的劃分更為細化,不僅僅止于派別、身份團體和階級,他會細化為同質性更強,對同一問題最為關注、交流最為必要和利益最為相似的群體。但是從宏觀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可能關注的太為細化,所以我們必須尋找其共同特點,并針對這些共同的特點進行對同質性群體的輿論引導,這種引導應該著重培養公眾的整體意識和理性認知
網絡領域中,每一個小小的群體就是一個分化的群體,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集團,對自身利益的過度專注和防護,而不惜把自身的利益凌駕于別的利益集團之上,是造成過激行為和言論的主要原因。而計劃經濟時的大集體主義觀念,已經不再是當今的主流觀念,取而代之的是小團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每個人和小團體不在從更高的國家層面,社會層面來考慮利益得失,所以利益爭奪在所難免,沖突的事件一再發生,調解的可能性也一再降低。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主觀的臆想。“近年的多次社會調查都發現,幾乎每個社會群體都認為自己的境遇不如其他群體,否認有自己比別人好的感覺。于是全社會便出現一種被稱為‘相對剝奪感’的情緒性輿論③”。每個人類的認知又有主觀成分的參與,公眾感覺到的環境是一種由客觀和主觀合成的“情境”。而這種情境又反過來成為他負面情緒的來源,進而導致一些不理性的行為的出現。
所以針對同質性群體進行網絡輿論的引導,一定要注意兩點:1、要營造一大的生活氛圍,把一個個小的群體網成一個大的網絡社會,時刻提醒他人利益的存在。2、注意對事件的客觀還原,去除人們的主觀臆想成分,合情合理的處理利益矛盾。
[注釋]
①張瓊,馬盡舉.《道德接受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0-113.
②[法]古斯塔夫.《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60.
③劉崇順,王鐵.《大潮下的情感波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246.
韓慧,女,河南夏邑人,永城市委黨校,碩士研究生,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文化建設、理論政策研究。
G206A
1006-0049-(2016)16-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