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翱*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探析父母教育權存在的法理
高翱*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父母教育權是指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權利。在現代教育中,父母教育權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它與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實現息息相關。父母教育權的建立的依據主要包括理論、現實和法律等依據。所以,我國要保障父母教育權不僅要建立父母教育權利制度,更要從法律的角度保障父母教育權的實施。本文筆者就將探析父母教育權存在的法理。
父母教育權;法律;子女教育
父母教育權的存在與子女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父母教育的角色在學校的出現后逐步被學校所代替。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在我國法律制度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也逐漸完善,教育制度的改革速度也逐漸加快,與此同時,在現行教育制度下的矛盾也慢慢的浮出水面,這些矛盾主要是在法律對父母教育權的含糊界定以及人們對于父母教育權存在的法理的討論。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多數父母對教育權的不重視,這對學生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教育質量。
(一)在教育過程中
在教育的過程中,由于對父母教育權認識的缺失,父母作為教育義務的主體通常處在次要位置,而社會、學校、老師作為教育權的主體總是處在主動的位置,父母總是處在被動的位置。父母總是聽從于社會、學校、老師等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并且行動,他們之間是一種從屬的關系,是不平等的。許多的教育管理者認為這種關系是由于青少年的求學而形成與父母的關系,因此對學生的父母就像對待學生一樣,是服從和被服從的關系,所以父母在子女受教育是被忽視也是正常的。由于教育管理者對父母的忽視,使父母不敢輕易的與他們合作,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造成了不能磨滅的傷害。
(二)在法律中
目前在我國實施的法律中缺少對父母教育權的明確規定,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有規定“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但沒有說明父母教育權的實質內容,并且只強調了義務,沒有說明權利。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第四十九條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第十二條規定只說明了父母作為監護人的義務而沒有表明父母作為教育權的主體所被賦予的權利,所以,父母對青少年的教育只是義務并非是行使教育權。而且,父母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處于不利地位,難以與學校等教育管理者共同實施對子女的教育,相互之間的配合的不默契,導致關系的不和睦,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要建立父母教育權的意義,首先就是要明確父母教育權的權利,保障父母教育權的實施。雖然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對父母教育子女有所涉及,但是具體的權利卻沒有說明。在法律法規的執行過程中,權利是和義務相對應的,有權利就有義務,有義務就有權利,父母有教育子女的義務,相對的,父母就應該享有教育子女的權利。只有明確父母教育權的權利,才能使人們重視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力。由于父母對教育權認識的缺少,導致父母不能及時的維護自己的權利,使父母教育權不能及時的落實到個人身上。要明確父母教育權的權利,加強法律對父母教育權的重視,使父母教育權落實到個人。
父母教育權權利的明確,提高了父母在子女受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加強了父母參與子女受教育過程中與學校等教育管理者的聯系,為子女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目前,許多人對父母教育權的認知有兩種差異極大的理解,一種認為父母享有極高的教育權,還有一種便認為父母教育權非常的微弱,這兩種理解對行使父母教育權非常的不利。父母教育權的存在是有其理論、現實和法律依據的。
(一)理論依據
父母教育權的存在是具有其科學合理性的。由于歷史和血緣關系的原因,父母會將子女的健康幸福的生活作為自己生活的追求的目標。
在過去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父母與子女之間主要表現為“父為子綱”的關系,并且在奴隸社會時情況也是如此,子女對家長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經濟上都存在著依賴關系。這種經過歷史長河逐漸形成的父母對子女的撫養關系,現如今我們不能不考慮它。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親關系是具有天然性和終身性的,它是源于父母生育而產生的血緣關系。在中國尊重傳統的社會,人們特別的重視血親關系,對血緣的認同感尤其的強烈,在歷史長河中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現今天,人們對血親關系的認同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血親關系是父母對子女養育的基礎。
(二)現實依據
在社會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中的教育與人本身的自由和發展也存在著矛盾沖突。而沖突就需要用父母的教育權去解決。
(三)法律依據
父母教育權存在的法律依據是指在法律法規中要明確父母教育權的相關權利義務。
綜上所述,父母教育權作為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應當由國家、教師與家長等教育管理者實施,用來確保青少年可以接受到免費的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學校、老師和家長應當共同參與加入到學生受教育過程中,這樣不光能夠保障青少年的義務教育權,實現青少年的能夠平等的接受教育,還可以推動如今的社會教育改革,促進我國教育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加大義務教育的實施力度,提高義務教育整體的服務水平。為保護國家的未來,國家應該積極的推廣父母教育權,保障父母教育權的落實,保障父母教育權在我國法律法規中的地位,促進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發展。
[1]李曉燕,夏霖.父母教育權存在的法理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00-104.
[2]何穎.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家上學”的法學分析[J].教育學報,2012,04:15-20.
[3]莫賽球,溫毅斌.“送”子女上學是父母的法定義務嗎?——從法理上剖析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受教育權”的保護問題[J].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1,11:56+62.
[4]莫紀宏.受教育權憲法保護的內涵[J].法學家,2003,03:45-54.
高翱(1986-),男,蒙族,吉林省吉林市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理學。
D922.16A
1006-0049-(2016)16-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