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00
?
分析《莊子·大宗師》中的生死觀
王群*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571100
《大宗師》闡述了生死觀的問題,體現了死生一體的觀點。莊子主要對死的意義進行了解說,在面對生死時,我們要持著“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態度,以至于達到“懸解”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是存在兩面性的,一面是積極的,一面是消極的。
《大宗師》;生死生死觀
生死的問題,我們并不陌生。中國的“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功和立言。話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衰,此之謂不朽。”從這三個“不朽”來看,中國人對生死問題進行過深思并提出了各種生與死的觀點。生與死是人生所必須經過的階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視的問題。有好多人對生死的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生著比較有價值,而人死了之后就沒有意義了,另一種說法是人在活著的時候一直都平平淡淡的生活,沒有做出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那就是無意義的,但是如果人在死之前做過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死的有價值,正如一句話是有的人生于鴻毛,死于泰山。在老子是高揚生的價值之后,莊子深究死的價值,在《大宗師》中莊子所表現的是那種超然灑脫的生死,順其自然的態度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生是莊子的一個重要觀念。在《大宗師》中莊子是借用了孔子的口吻講到了生如瘤,死如潰爛,其實在這里模糊了生與死之間的價值。在陳鼓應看來,莊子是在削弱生的價值,而加大對善死的價值。在這里突出了生是死的前奏,先有生之后才會有死。我們在生的階段要好好的生,以至于在死的時候也采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在這里也體現了《大宗師》中死生于一體的觀點,是有助于人們對待死亡的看法。
死,是莊子高揚的一個觀點。在人生的旅途中,死亡是對人生的最大的威脅。人們常常因死亡的逼近而感到無比的恐懼,為拖延死亡的來臨而苦心勞神,也常常因他人的死亡而沉溺在悲哀的情緒之中。在《大宗師》中提到了“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認為“命”的不可抗拒與駕馭性。莊子認為生死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的那種永恒不變的狀態,不是人安排的,那是一種自然現象,一種不可更改的自然規律。其實我覺得人是永遠都擺脫不了命運的,人在命運的面前表現的是那樣的無能為力。“人定勝天”之類的話語,夸大了人的作用,人的發展還是會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時,才能順應天命、順應自然,從而得到圓滿的解脫。與上相同的道理在文中還有,例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在這里講到大自然賦予的形體,用生來使我勞作,用老來使我安逸,用死來使我安息。我們從生到死都是按照大自然的規律來發展的,所以我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對待生死的問題持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大宗師》中所提到的子輿生病了,他的身體狀態是“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隠于齊,肩高于頂句贅指天”。這里顯然有點夸張,但是極度形容了子輿當時身體極度變形的狀況。而子輿并沒有因身體形狀的變形而感到悲傷,他仍然是處之泰然,并對來看望他的子祀表現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心態,其中并沒有怨天尤人的話語,從中可以看出子輿是一個安時處順,順應天命的人。在這個故事的開頭部分就提到子祀、子輿、子犁和子來四人為友的標準,那是因為他們懂得死生存亡一體的道理,于是他們就成了莫逆之交。死生一體的觀點在莊子的《齊物論》中所闡述的是“道通為一”,而“道通為一”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在《齊物論》中是“萬物一體”,《養生主》中是“萬道相通”,而在《大宗師》中是“死生一體”。
而在子來生病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子來對死亡是持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子來對待自然界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人是無法抗拒的,只能處于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人對生存與死亡都應該認真的去體會,生存是一種享有的過程,死亡是一種終結的形式。莊子在這里借用了這四人對生老病死的看法來闡述了生死存亡的問題,對于每一個人來講都是一樣的,人只有順應自然才是最好的方式。莊子的“安時而處順”的態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態度,因為莊子的生死觀比那些持有“不死之藥”思想的人以及持“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來說是進步的。有一些讀者把莊子歸結為宿命論,但我認為莊子是個理想主義者。莊子的生死觀是指萬物齊一,他認為生與死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從而看出在他的思想中人生的真正含義是不存在的。盡管在莊子的作品中他對如何擺脫人生中的種種困擾從兩個方面入手,分別是取消生與死的本質差別,對人生采取超然的態度,遠離一切。這兩個方面,我覺得把生命的意義扭曲了,生機也被無謂地銷蝕了,面對現在的現實社會,有一些事情是無法做到坦然的,所以我覺得在今天看來莊子的觀點是不可取的。莊子的人生是存在兩面性的,一面是積極的,一面是消極的,這也為我們提供了生死觀的意義。莊子的高明之處在于給人們展現了一個新視野,提供了一條解脫生死的途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群,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B82A
1006-0049-(2016)16-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