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鑫
?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佟 鑫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 要:全球化趨勢使各國都經歷著多元化的改變,作為文化承載者之一的音樂在多元化趨勢下也在不斷豐富自己。在新形勢下,音樂工作者積極地將世界音樂與本土音樂融合成新的形態,不僅有利于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創新,還能使更多的人對全新的音樂模式充滿熱情,促進民族音樂與多樣性文化進一步結合。同時,多元化背景下的民族音樂也展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與時代相契合,它的表象形式、傳承方式、藝術風格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均發生著重要的變化,進一步提高了民族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促進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多元文化;民族音樂;時代;傳承與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二百多個國家,每個國家又包括多個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勞動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形態、風俗習慣、民族語言和宗教信仰等,這些綜合性的因素構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而民族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本民族的特征,人們依靠音樂來表達民族的心理活動,所以對個人來說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重要表達方式;對整個民族而言,民族音樂又是本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及民族整體特征的體現。
究竟什么是民族音樂呢?從比較寬泛的意義上來說,是指一個民族在社會環境各種因素影響下所創作的音樂。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多變,古代民族音樂形式主要包括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人文音樂、宗教音樂等,不同的地域及人文信仰會表現不同的風土人情。除此之外,由近現代音樂學家創作出的表現環境變化及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音樂和受國外音樂影響而流行的通俗音樂也屬于民族音樂的范疇。簡單來說,關于一個民族音樂的所有形式都可稱之為民族音樂。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意義上來說,民族音樂就是傳統音樂。這里所說的民族音樂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會隨著時間、空間、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發生改變,以不同的形式展現一個民族的生機和活力。中國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從南到北,由東至西,各地地理環境復雜多變,風土人情各不相同,再加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語言習俗等差異,均為民族音樂的豐富多彩創造了先天的條件。
民族音樂見證了中國音樂的發展過程,它是當今社會上一種既古老又現代的音樂文化形式,這種形式起源于人民大眾,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展、演繹、傳承、供人們欣賞,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一種非專業的音樂文化產品。
(一)本土文化多樣性
在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文化為民族音樂提供了沃土,使得民族音樂展現出形式風格各異的特點。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產生的民族音樂也各具特色。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強,各民族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努力將自己的民族音樂適應時代發展。如在云南的傣族和彝族部落,隨著大眾媒體的傳播,把各種時尚藝術帶到原始村落中,村民的傳統娛樂方式和生活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原有的傳統音樂主要用于生活和娛樂,或者青年男女傾述心聲、尋找伴侶,而民族音樂在外界多樣文化的影響下,不僅擴大了原有的民俗功能、社會功能,還成為民眾眼中的一門具有高度欣賞價值的藝術形式,增加了多樣的娛樂功能和審美功能。
(二)多元化的發展造就了文化差異
“多元文化”這一詞匯最開始出現在西方,當時并沒有表現的特別明顯,從二十年代以后,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了世界范圍的發展,世界經濟、政治、人文、科學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五十年代以后,我國進入了戰爭后的調整期和發展期,意識到與世界接軌、尋求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從此積極與別國進行交流合作,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多元性的文化,使我們接觸到全新的世界文化。
現代化理論風行一時,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西方國家首先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經濟的增長并不意味著文化的提高,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化并未像其它因素一樣出現一體化的現象,反而變得越來越多樣,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變得越來越大。
我國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各個民族的音樂形式表現各異。在音樂發展過程中,民族音樂代表了民族的文化,展現了民族的精神。在如今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潮流下,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在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從原來的單一模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任何事物只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不被世界所淘汰;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的發展前進。民族音樂在經歷過多種音樂文化的沖擊和洗禮下,也在進行不斷的完善和進步。但順應時代,適應多元化并不意味著丟棄自身的特色,而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好的發展自己。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藝術風格的發展
民族音樂是人們生活的表現形式,獨特的環境使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民族音樂的藝術風格是指作品中獨有的情感味道和個性,并經過特有的音樂形式表達出來。由于地域差異,我國北方音樂粗獷蒼涼,南方音樂細膩柔美。如欣賞陜北的《信天游》、蒙古的《爬山調》等作品時會給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于山間曠野之中、高亢嘹亮;而南方的小調如《茉莉花》、《揚州三月》等給人展現出一幅江南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美景,聽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從民族救亡運動到改革開放前期,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民族音樂風格也隨之改變,如救亡運動時期歌劇《白毛女》的問世,創造出了屬于中國民族風格的新形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族音樂開始嘗試運用中西結合的新技法,諸如像《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馬兒??!你慢些走》等經典歌曲都是以民歌唱法為基礎,結合西方的美聲技法,走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風格;從改革開放以來,民族音樂在多元化背景下融合西方音樂,做到與時俱進,這種變化的典型代表是“女子十二樂坊”,該樂隊與傳統組合的表演形式不同,是在注重傳統的根基上進行改革,加入自己創新的元素,既保留了民族音樂特色,又不失時尚,容易被更多的現代人接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民族音樂風格變得多樣化、現代化。音樂學家們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將西方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創作創新當中。民族音樂向著時代化、多樣化、市場化的方向前進,這種與世界接軌的創作技術也為民族音樂能為更多國人喜歡、甚至是得到外國人欣賞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表現形式變的多樣化、創新化和流行化
中國南北跨越30多個緯度,東西的高度差達到4000米,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家。而中國本土音樂在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表現出更多樣的形式,由于歷史原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社會環境使人們對“東西結合”的做法比較排斥。而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西樂東漸,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創作也注重吸收融合西方的優點,比如在民族聲樂創作上逐步把西方強調的松弛咬字與東方的“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相結合,做到取長補短,從而建立起了屬于我國民族音樂的藝術特點,并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全球化條件下,民族音樂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開拓創新,才能不被世人遺忘。如傳統民族樂器演奏時多采用坐姿,而具有創新精神的“女子十二樂坊”摒棄了這一做法,改為站姿,但這種變化不會影響到樂器自身的音色,反而由于結合女子肢體特有的溫婉柔美,使得這種全新的表演形式更具有觀賞性。除此之外,流行元素的加入使得民族樂器的音樂表現力大大增強,在樂器演奏的同時也將中國的傳統音樂傳遞給了世界。
在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樂不僅要深入了解人民喜好,表現民族特性,還要批判的吸收西方民族音樂元素。民族音樂的新形式絕不是在傳統音樂基礎上簡單的做堆積或改變,而是要在保留本土音樂味道的前提下進行吸收和容納。作為走向國際化的民族音樂惟有堅持不懈地創新、走特色化的發展道路,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時間的檢驗。
(三)教學形式的轉變
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離不開教育?,F代化的教育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也逐漸將素質教育納入教學的范疇,學生越來越深入的了解民族音樂。隨著多元文化不斷深入,音樂教育也在不斷的完善。如目前各大高校成立了音樂學院,設立了民樂專業,同時還借鑒西方教學經驗,在融合西方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基礎上,立足于發揚本民族音樂特色,并且根據教育面向的對象,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不斷創新改革。
民族音樂通過借鑒外來因素發展自己,在發展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因素來影響外來文化,所以民族音樂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創新是體現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多元化的環境中,教學模式也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書本傳授,民族音樂教育也應該努力嘗試個性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民族音樂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它的傳承與發展對我們了解并研究一個民族的特征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彼此間能增進各民族文化間的認同。伴隨全球化的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從當初的國內文化學習到如今的走出國門,面向全世界去交流,因此,想要使我國民族音樂被世界更多的人接受、接納,就要不斷的與時俱進,開闊創新,同時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條件。世界各國雖然語言不通,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能成為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民族音樂只有多樣化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傳統音樂的進步,更好地服務于大眾,使我國的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之巔。
民族音樂是人類文明藝術的瑰寶,是國家文化的體現。在新形勢下,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傳承和發展雖然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只要將這些因素能夠批判的接受,實現民族音樂形式的多樣化發展,才能使我國的音樂更好的融入世界,將我們的優秀文化展現給世人。
[參考文獻]
[1] 羅藝丹.談兩本有關民間音樂的著作[J].中國音樂,2005,01:121-123.
[2] 劉玉貞.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肅天祝少數民族音樂師資問題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1:107-110.
[3] 蘭曉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發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5,36:113-115.
作者簡介:佟鑫(1983-),女,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與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