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慧 鄧屹洋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參與率的對策研究
——以邵陽學院為例
胡 慧*鄧屹洋**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共青團作為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得力助手和后備軍。本文以邵陽學院為例,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認同率較高,但參與率情況不太樂觀,為此探求其不愿參與共青團組織的真正緣由,從而為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參與率提供相應的對策。
共青團組織;認同率;參與率
(一)認同率
“認同”一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是一種心理過程,它分為“自我認同”和“集體認同”兩種。本文所討論的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認同指的是大學生對團組織接受、認可,并愿意以積極的行動參與共青團組織工作和活動[1],從而為維護共青團組織的聲譽貢獻力量與價值。
(二)參與率
“參與”亦作“參預”或“參豫”,可解釋為“參加”(事務的計劃、討論、處理),參與其事,即加入某種組織或者活動[2]。本文當中的“參與率”主要是指當代大學生參與共青團組織工作和活動的整體情況。參與率越高,代表共青團組織的影響力越大、凝聚力越強、吸引力越高。
本文以邵陽學院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開展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300份,最終回收281份,回收率為93.6%。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統計,調查對象大致構成狀況是:性別上,男性占47.9%,女性占52.1%;學歷結構上,本科生占90.8%,碩士研究生占9.2%;專業類別上,文史類占41.1%,理工類占28.2%,醫學類占20.3%,藝體類占10.4%;此外,團員占97.7%,其中團干部占21.4%。此外,我們還選取了20個院系的團干分別進行了訪談。總體而言,本文所涉及的調查對象涵蓋面比較廣泛,調查的結果相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反映出邵陽學院大學生對于團組織認同及參與狀況的概貌。調查結果顯示,邵陽學院在校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認同率較高,但參與率情況不太樂觀(高年級的同學積極性不高,很多活動都不參加),具體如下:
(一)對團組織的認知狀況
調查中,關于對“學校共青團組織的整體評價”,選擇基本滿意的同學占65.5%,超過了被調查人數的一半以上,這說明高校共青團組織還是很受歡迎的。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10.8%的同學選擇了“不滿意”,遠遠超過了選擇“很滿意”的5.6%,客觀地說明了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認知狀況。對于共青團組織,大部分大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這從我們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到反映:88.4%的大學生覺得有必要加入團組織,可見他們對共青團組織是認同的,但也有11.6%的大學生覺得沒有必要加入共青團組織,可見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于共青團的組織屬性和功能認識比較模糊或陌生,這也會影響共青團組織的參與率。
(二)對團組織的參與狀況
認同是參與的基礎,參與是認同的升華。問卷中關于“你是否在共青團組織中任職”這一問題,只有12.3%的大學生表示曾擔任過團干;關于“你是否按時參加團組織生活會”這一問題,25%的共青團員表示遲到,10%的共青團員表示不想去參加;關于“你每個學期參與共青團組織活動的頻率大概是多少”這一問題,48%的大學生回答不再參加了,70%的大學生回答只會參加1-2次。從以上三個問題問卷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邵陽學院在校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參與率不高,一方面表現在高年級同學不愿意參加共青團組織的各項活動,另一方面表現在一部分同學不太配合共青團各項工作的開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日趨多樣化,當代大學生團員意識有所下降,再加上高校團組織開展活動較多且工作任務較重,無法完全滿足其多元化需求,導致團組織吸引力、凝聚力減弱,部分團干在工作中存在畏難情緒,缺乏責任感,久而久之共青團組織的參與率大大降低了。
(一)團員意識比較薄弱,團干奉獻精神不夠
雖然近年來,團組織不斷努力加強團員意識教育,但是由于在進行團員意識教育過程中,沒有注重教育方式和機制的創新,而是過多依靠陳舊的說教方式、老套的宣傳,導致大學生對這類教育的反感日益增多,越來越出現明顯的抵觸情緒,收效甚微,同時,大學生對于團務知識的學習自覺性也日漸減弱;學生團干剛開始熱情蠻高,隨著學習任務及工作內容的增多,積極性大大下降。長此以往,大學生團員對團組織的光榮感、歸屬感有所下降,團員意識越來越淡薄,團干奉獻精神有所欠缺,沒有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進而不愿意參與到共青團組織當中去[3]。
(二)團組織自身建設力度不夠、工作缺乏創新,號召力和凝聚力減弱
隨著時代的發展,團組織也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適應時代變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團組織在自身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團的工作內容及方式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老化現象,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創新力度不夠,基層組織活力不足等,這也使得團組織在大學生中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減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他們對團組織的認同,進而影響他們參與團組織工作及活動。
(三)共青團工作內容繁雜、組織活動太多,吸引力和影響力下降
一方面,由于當前高校團組織地位的特殊性、學生會、院督委的齊駕并驅,再加上基層團組織的工作經費、活動陣地的保障問題等,導致團組織或者團支部開展工作時積極性不高,活動脫離實際,缺乏吸引力,有時僅僅是為了完成所謂的任務,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真正需求,出現了大學生團員需要的團組織做不了,團組織要求的青年不愿意做的尷尬現象,從而導致部分團員對團的工作不擁護、不支持,對團的活動不響應、不參加。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部分同學都有自己的電腦,也能夠方便地上網,這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加之我們的團支部活動內容有限制、時間有要求,對高年同學來說不再有新鮮感,他們更愿意在宿舍里上網,而不愿意去參加團學活動,特別是一些民主生活會、團日活動。
學校是共青團工作的地盤,我們必須以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為指引,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好思想引領作用,提高其參與率。
(一)共青團組織對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是不可或缺的、是開展活動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其參與率的第一步。首先,共青團組織要靠先進的思想來吸引大學生團員,提高他們對團組織的認同;其次,靠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大學生,做到真正服務青年的成長成才;再次靠對大學生的興趣滿足來吸引,適應青年人的價值觀,提高其對團組織活動的參與度;最后,靠團干部的人格魅力和感情來吸引大學生,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其服務和奉獻意識[4]。
(二)共青團組織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凝聚力是重中之重、是開展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其參與率的第二步。首先,要在源頭上加強對團員的管理,樹立大學生團員的身份意識和榮譽感,比如多開展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確實落實三會一課,嚴格把關推優入黨等。再次,加強對團干的培訓力度,在制度上保障分團委、團總支書記、學生團干的政治地位和成長需求,確保高校基層團干部隊伍的專業化和穩定性,在評獎評優方面,保證一定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團干的積極性,樹立典范,充分發揮學生黨團組織和各類學生社團的凝聚作用。最后,加強團組織自身建設,提高其活力和軟實力,比如更新共青團工作理念,真正發揮其服務育人功能;完善共青團制度建設,使其組織機構設置規范化、各項工作機制規范化、接收團員程序規范化等;增強基層團支部活力,抓好各系團總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規范各種資料、臺帳等[5]。
(三)共青團組織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是開展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提高其參與率的第三步[3]。一是高校共青團組織要解決好基層團組織的工作經費問題,規范團費的收納和使用;二是高校共青團組織要保留好傳統的陣地,使其影響力有增無減,例如挑戰杯、三下鄉、三走等;三是要善于運用互聯網來創新團的工作,充分發揮新媒體(QQ、微信、微博等)的宣傳與影響作用;四是,創新活動載體,打造精品活動,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參與度。比如,結合院校特點,定期舉行具有各系專業特色的活動,像這幾年邵陽學院一直在開展的和園工程就不錯。
[1]李剴,劉永存.青年大學生對團組織的認同調查[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2009,25(1):6-8.
[2]呂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商務印書館出版,2005.
[3]紅靜.如何提升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認同率與參與率——以遵義師范學院為例[J].青春歲月,2015(22).
[4]楊守建.共青團組織凝聚力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12):7-8.
[5]湖南省開展深入學習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和中央4號文件精神主題讀書班分組討論[DB/OL].湖南學聯,2015-11-14.
G
A
** 作者簡介:胡慧(1985-),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大學碩士研究生,邵陽學院魏源國際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鄧屹洋(1986-),男,苗族,湖南邵陽人,湖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邵陽學院信息系,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