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磊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互聯網+”多媒體平臺:獨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研究
——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思政課教學改革為例
崔 磊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互聯網+”創新2.0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背景下,知識社會創新的2.0也在加快腳步跟上革新的速度。教育,特別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此更是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當多媒體平臺、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理念、新手段在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中的引入與融合,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將向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轉變。本文將主要從多媒體平臺引入教學實踐中,以獨立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改革實踐具體案例來展示多媒體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
互聯網+;多媒體平臺;教學改革;創新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各個行業的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在此背景下,教育特別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此更是面臨著革新、創新的挑戰。以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在于:過度強調將信息技術及其產品引入課堂,卻偏偏把互聯網拒于學校與課堂的大門之外;過度強調讓學生掌握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卻忽視了網絡時代知識與學習已發生質的變化這一基本事實。以互聯網進課堂、生活實踐進課堂、創新教育進課堂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課堂模式,將成為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互聯網+”高等教育,是信息時代下創新與傳統、理論與實踐的新趨勢。信息碎片化、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意識形態多元化、差異化中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抽象理論融入學生的知識構架中、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如何讓思政課能夠與互聯網多媒體平臺更好的融合等。這些都是當今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需要去思考去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肯定思政教育必須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其理論應是具有實踐性和前瞻性的;其次,思政教育的“內化”教育特點,是需要學生能夠心領神會,從而形成更全面的意識形態認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作為全國知名的獨立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上也緊跟時代步伐。2014年起,就開始推行線上與線下教學、課堂與課后教學的改革舉措。并于2016年全面推進以“翻轉課堂”為主的在線自學,課堂討論的教學模式。并專門為師生搭建了“錦城在線”網絡教學平臺,全面助推信息時代的教學改革。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思政課教學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平臺的快捷化、信息化、資源化等優勢,將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緊密融合,在深化思政教育的理論性同時,更多體現實踐性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學習理論知識,并能迸發更多的學習興趣。思政課教學在運用互聯網多媒體平臺過程中主要是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展開。而非過分夸大網絡信息在教學中的比重,而忽視課堂教學。
針對思政課程重理論,少實例運用的特點,每門思政課程開課前,老師們在把握教材重難知識點的基礎上會相應的加入一些當下理論發展前沿問題、當下學生所特別關注的重大事件以及老師錄制的微視頻等。充分利用相關互聯網資源與互聯網技術,如借助:中央領導人的講話視頻截選、媒體上對重大事件的相關視頻或圖片報道、相關層面的專家、教授對某一理論問題的詳細解讀、拓展理論學習的在線書籍等。豐富PPT教案與線上教學資源,讓思政課的理論教學真正“活”起來,備課中融入“新、實踐”的原則,講課內容要新,不照本宣科,利用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輔助講授,讓學生有新鮮感,想聽愛聽。實踐,教學過程盡可能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他們生活工作的實際需要進行,讓學生感到學習有用、有效、有收獲。將理論與實踐運用相結合,讓理論更加具有說服力與科學性。很大程度上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與時間,便于學生的學習吸收。
利用“錦城在線”互聯網平臺,學生可以提前通過觀看老師在線上錄制的微視頻就課堂上要講的內容做好預習準備工作,并且根據微視頻中的問題課前搜集相關資料,能夠在課前就接下來的課堂內容有所思考與拓展。
思政課都是大班教學,人比較多,一般都在一百到兩百人。在這樣規模的大班教學中,我們還是選擇以教師講授為主,并輔助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教學策略。講課不滿堂灌,依據課前學生的網上預學習情況,穿插課堂提問、播放視頻、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學生PPT作業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有前期的拓展運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互聯網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在思政課課堂教學結束后,老師們會借助“錦城在線”互聯網平臺,及時統計學生上線學習比重,并通過布置線上討論、作業、測驗等形式及時收到學生的學習反饋,為接下來的教學計劃做及時調整。
在過去一年多的探索嘗試中,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思政四門課程都已建成了完整的互聯網線上學習體系,能夠很好地與線下教學相融合。互聯網信息時代,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承前人的知識,創新才是關鍵。培養創新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而要培養創新人才,需先幫助學習者建立一套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記憶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力,學會創新思維、具有思辨能力才至關重要。高校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目標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方法并不沖突,并且是更深入的一種培養,將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滲入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特別是通過互聯網多媒體進行學習與創新教學方式的意識,既是符合時代趨勢的也是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價值觀、人生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王竹立.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困局與出路――兼論網絡教育模式創新[J].遠程教育雜志,2014(2):3-12.
[2]魏忠.《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