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淑顥
?
民族聲樂中普通話演唱的訓練及其特征研究
毛淑顥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摘 要:由于民族聲樂的語言具有地域的特點,不同地域、民族的語言各不相同,這給民族聲樂的傳播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而漢語普通話的普及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同于區域方言,普通話具有自己的發音體系和語音規律,它的每一個音節都關系到聲樂的演唱效果,所以,本文從漢語的基本語音元素說起,分析聲樂演唱中的聲母、韻母、聲調、吐字等訓練特征。
關鍵詞:民族聲樂;普通話演唱;訓練;特征
由于民族聲樂具有地域特性,所以最初的民族歌曲多數都是運用方言演唱出來的,這給其他民族和地區的聽眾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難,也阻礙了民族聲樂的傳播。普通話的出現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普通話的幫助下,所有的人都能夠準確理解民族聲樂的歌詞意義。但是這要建立在演唱者吐字清晰、發音標準的基礎上。演唱者的發音情況會直接影響到聲樂的演唱效果和聽眾的聽覺感受,所以,演唱者要不僅要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讓自己的發聲器官熟悉普通話的發聲動作和發聲習慣,還要通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掌握聲母、韻母、聲調、吐字的發音特征。
音節和音素。在普通話的語音構成中,音節是可以用耳朵辨認出來的基本語音單位。簡單來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比如說,“她長得很白”就是五個音節。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普通話的的音節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但是我們細細地分析每一個音節的發音腔體變化,就能夠發現音素的存在。音素是語音的最小單位,也是主要的構成要素。漢語拼音的字母就是音素的符號,基本上一個字母就代表了一個音素。比如“它ta”有兩個音素,“棒bang”就有四個音素等等。在日常說話中,我們聽到的主要是音節,音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由于過快的語速常常被忽略掉了。但是在聲樂演唱中,尤其是在旋律演唱的拖拍中,音素表現得尤其明顯。
輔音和元音。按照發音特點,音素又可以分為元音和輔音。元音又被成為母音,氣流不受阻礙地沖出口腔,聲音強度比較大,聲帶顫動。而輔音又被稱為子音,聲音強度較小,聲帶不顫動,氣流較強,且受到明顯阻礙。普通話中的任何一個音節,都是由元音和輔音構成的。
聲母、韻母和聲調。聲母是音節的開頭輔音。在多數情況下,聲母等同于輔音。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輔音可以充當聲母,也可以充當韻母。作為音節的開頭,聲母不能任意拖長,一定要短促、敏捷、充滿力量。韻母是音節中聲母后邊的部分,主要由元音承擔。韻母由韻頭、韻腹和韻尾組成。聲調是語音高低變化的主要標志,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它們始終貫穿在音節當中,體現著普通話的音韻美。
聲母的發音訓練。細分起來,普通話在發音的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成阻階段、持租階段、除租階段。音節在成阻階段所發出的氣流被某一發音器官阻礙,使得發音動作更加精準,聲音更加清晰。阻礙持續延長,就到了持阻階段。這一階段的氣息飽滿、力度十足,所以聲音比較響亮。除阻階段聲音要干脆利索,不要拖泥帶水。基本上是在一瞬間,聲母就走完了這三個階段。在聲母訓練的過程中,氣息的強弱、發音的快慢等都能夠對聲母的發音效果造成影響。其中,發聲器官對聲母發音形成阻礙的方式有五種類型:塞音、擦音、鼻音、邊音、塞擦音,分別由唇、齒、舌、喉、牙等發音器官來完成。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些發音部位來進行訓練。
韻母的發音訓練。韻母分為單韻母、復韻母和鼻韻母。傳統聲樂中的“四呼、十三轍”都是對韻母的練習方法。“四呼”即開頭呼(a、o、e、ai、ao等)、齊齒呼(i、ia、ie、iao等)、合口呼(u、ua、uo、uai等)、撮口呼(ü、üe、üan、ün)。而“十三轍”主要是針對韻尾而言的,讓韻尾合轍押韻,主要有發花、梭波等。韻母注意上口音和尖團音的區別,在訓練的時候注意快慢結合,一氣呵成。
聲調的發音訓練。一般用五度標記法來表現聲調值。1代表低,2代表半低,3代表中,4代表半高,5代筆高。陰平就是55,陽平就是35,上聲就是214,去聲就是51。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可以加強單音節詞(如鴿、頗、博、多等)、雙音節詞(如芬芳、栽培、增長、百合等)、三音節詞(u拖拉機、金剛經、狗尾草、展覽館等)、四音節詞(如千錘百煉、四海為家等)、繞口令等方面的訓練。
字頭要準確有力。字正腔圓中的“字正”,是指字頭要讀的準確。尤其是在普通話中,字頭要咬緊,保證說出的字清晰、準確、不含糊,發音的時候,首字的發音要有力度,有彈性,讓字頭來帶動整個音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咬緊并不意味著咬死、咬僵、咬硬,這樣發出來的音節散塌,氣息不穩。這就需要把握一個度,咬字頭的力度既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要松弛有度。有的人在演唱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元音的發音,造成音包字的現象,使人聽不清楚歌詞是什么。元音和輔音一樣重要,所以在延長的時候,我們要把握住咬字頭的力度,并根據歌曲的情感做適當的調整。
字腹要保持穩定。在聲樂演唱的時候,字腹承擔著延長拖拍的任務,所以,口腔的肌肉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時間,不變形,如果一旦變形,口型出現變化,那么發出的音質就不純凈了。發單韻母音節的時候,比較簡單,口型保持到該結束的時候就可以了。發復韻母的時候,要分清韻母是前響還是后響,將口型保持在最響的韻母位置。發中響復韻母和鼻韻母的時候,要控制口腔的開合圓扁和延長的時值。
字尾要縱勒收束。每一句句尾的字要有收音的環節,否則就是有頭無尾,影響字意的表達。在收勒字尾的時候,需要運用一定力度的氣息支持。“縱”就是要快速切斷字尾的聲音,“勒”就是慢慢收住字尾的聲音。在實際演唱的時候,字尾的收勒還要根據情感的表達而定。
[參考文獻]
[1] 王雪敏.淺談中國傳統聲樂中的行腔與潤腔[J].人民音樂,2007.
[2] 肖宏.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及訓練方法[J].藝術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