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拓*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在醫患關系中尊重患者自主決策權
劉拓*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尊重自主性原則這一被廣泛認可的現代生命倫理的基本原則,在構建現代醫患關系中應該被醫患雙方認可并貫徹執行。在當下這個多元化社會中,醫生與患者應該理性地展開平等的對話,以達到在治療當中充分發揮醫患兩方面的積極性,以達到治療的最優化。
尊重自主性;知情同意;醫患關系
現代生命倫理的根本原則之一是尊重自主性原則。它根源于自由主義道德與政治傳統所強調的個人自由和選擇自由。自主性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要求人們有對行為計劃進行思考的能力,二是要求人們有實施計劃的能力。尊重他人的自主性意味著適當地承認他的觀點及能力,包括承認他擁有某些觀點的權利,承認他所做出的選擇,及以他自身價值觀和信仰為出發點而從事某些行為的權利。
尊重自主性原則要求凡是涉及到他人的行為都要事先獲得當事人的認可,所有思維能力健全的成年人都對于涉及自身利益的行為具有自決權,例如當討論思維能力健全的患者是否具有權力拒絕醫生所要實施的一項醫療干預時,尊重自主性原則要求醫療機構和醫生認真聽取并解答患者的疑問,尊重患者本人的選擇,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要求醫生在進行治療前,必須把關于治療的全部信息都透露給患者,讓他能夠充分地理解這些信息,同意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旨在保護患者的主體性和自主性,這也是《赫爾辛基宣言》、《紐倫堡法典》等主要生命倫理學文獻的核心精神。
在現實中部分患者出于宗教信仰、民族習慣的原因,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對一些已經普遍施行的醫療手段持不接受的態度,比如耶和華見證人的信徒。耶和華見證人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在美國發起的圣經信仰,是一個獨立的國際性宗教團體。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這個宗教團體的信徒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不接受輸血。在日本甚至發生過一起由于醫生給作為耶和華的見證人信徒的患者在手術中輸血所引起的訴訟。原告甲野花子是一名家住在千葉縣的家庭主婦,在1963年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信徒。1992年7月28日原告到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甲野花子患有肝癌,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當日患者就同醫院締結了關于手術治療內容的診療協議書,診療協議書中特別說明患者因為信仰原因不接受輸血,同年9月14日醫院為患者進行了肝臟右葉腫瘤切除手術。由于肝臟這個器官的儲血量很大,所以肝臟手術通常需要輸血,在這次手術中醫生照例為花子進行了輸血。手術后,蘇醒的患者在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認為醫生侵犯了自己的自主決策權,將醫院與醫生告上法庭。受理此案的日本最高裁判所第三小法庭于2000年2月29日作出的判決認為醫生為病人施行手術,其目的在于維護病人的生命健康,是醫生基于自己職業所應盡的義務,但當病人出于宗教信仰明確表示拒絕輸血時,病人的這種意見決定權作為人格權的內容之一應該得到尊重,法庭支持并維護了患者自主決策的權力。
這一判決引起了醫院和醫生關于在醫療實踐中是否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為最高價值判斷的困惑。長期以來醫生同患者處于一種主動——被動型的醫患關系。在這種關系模式里醫生掌握全部的治療權,醫生的地位優于患者,以主導地位自居,患者只是被動的接受診治,如同家長對待未成年的孩子。醫生要求患者接受自己的價值判斷,這不但使患者喪失自主性,而且使患者沒有機會去思考醫生所作的價值判斷是否合理。同時“家長制”的思維模式片面強調醫生作為施救者所要遵守的原則,忽視了情境、關懷,一再地貫徹統一化的標準和現行的思維方式,忽視了多樣性和差異性,以及不同群體的利益,尤其是婦女和弱勢群體的權益。而尊重自主性原則所要求的知情同意對于這種“家長制”醫患關系提出了挑戰。
除了這種“家長制”的主動——被動型醫患關系,在醫患關系的分類中還有兩種關系分別是:指導——合作型醫患關系和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指導——合作型醫患關系的患者往往能自主表達自己的病情,醫生與患者之間存在相互合作。醫生比較注重患者對治療的要求和意見,醫患之間關系融洽,有利于治療效果地提高。指導—合作型關系無疑比主動——被動型醫患關系邁進了一步。但這種醫患關系醫生任然站在主導地位治療患者,要求患者合作,而這種合作是以尊重和聽從醫生的指導為前提的被動合作。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的主要特點在于醫生與患者相互關系中有近似相等的權力和地位。患者不處于被動地位,而是主動同醫生配合,參與到治療中來,向醫生提供自己對病情的準確敘述,反饋治療效果,以幫助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醫生能夠認真聽取患者的反饋,采納患者合理意見。在這種類型中,醫患雙方是平等的,醫患間有近似相等的權利和地位,診治中有兩方的積極性,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心態,消除隔閡,提高診治效果。
尊重自主性原則也需要面對部分特殊情況,例如當我們面對未成年人、危重病人以及喪失思維能力的人時,應當如何確保知情同意。不同文化對于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在我國的醫療實踐中,一般的做法是監護人同意和病人親屬同意,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醫務人員需要對患者負起人道主義責任,盡可能督促患者監護人和親屬選擇最佳的醫療方案。在一些情況下,醫生不能聽任當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應當竭盡全力進行說服工作,與患者或監護人和家屬耐心討論治療方案,以便作出最佳的選擇,必要時也應采取“緊急避險”的策略。這種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的選擇也是尊重自主性原則的應有之義。
在現實醫療實踐中,建立良好醫患關系需要根據患者的差異選擇相應的模式。要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權利,鼓勵患者參與診治過程。同時醫生又不能放棄責任,要給予患者及時和有效指導,堅持治療原則。充分發揮醫患雙方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治療的高效化、最優化。
[1]盧風,肖巍.應用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盧啟華.醫學倫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趙西巨.醫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劉拓(1988-),男,回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倫理學。
R-052A
1006-0049-(2016)16-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