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旭*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
淺論宗教的歸宿
龐旭*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1
自宗教誕生之日起,便與人類緊密相連。在以后的歲月中,宗教以自身的優勢特性,即生物性、精神性和規范性,滿足人類需求,與文明協同發展。宗教以現實為基礎,適時適勢地轉化或轉移。思想情感是宗教的本質基礎,但凡思維活躍之處,皆有宗教的身影。
宗教;歸宿;人類;文明
宗教作為一個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現象,彌久而不息。有人說,宗教是一種盲目的崇拜;一種心靈的寄托;一種永恒的渴望;一種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眾說紛紜。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曾說,宗教是對精靈存在物的信仰;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宗教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認為宗教是一種與神圣對象的情感體驗;馬克思曾說,“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1]。人類對宗教認識得多元化,引起宗教定義得多元化。沒有哪一個人,可以確切地定義宗教,只能從一點或幾點上來規定它。正如宗教學奠基人,英籍德國學者麥克斯·繆勒所說:“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有多少宗教的定義。”[2]
宗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歷來紛爭不休。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宗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條件下,人類出于對自然偉力的恐懼和征服自然的渴望的混合的產物,與人類認識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聯的。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宗教是神靈覺醒后引發人們對其進行崇拜的產物。中國的楊杏佛曾表示,宗教是沒有起源的,它與天地同生,即將宗教視為一個自然孕育的天地精靈等等。總之,關于宗教的起源,也是紛紛擾擾,各執一詞。
自戰后至今,宗教徒數量呈上升趨勢。據權威的《國際傳教研究公報》統計[3],自1900年以來的近百年內,世界上傳統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信徒人數一直處于增長之中,基本與世界人口的增長持平。至1997年,在世界58億人口中,宗教信仰者占81%。由此,我們心底就會產生疑問,在科學日益昌明的今天,宗教何以占有如此大的領地,且信徒還源源不斷。這其中一定有我們不熟知的奧秘。宗教與人類文明的關系也許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而宗教未來的歸宿是否真如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注定消失,這一切都值得商榷。
自古至今,宗教一直與人類相始終,處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伴隨人類成長。但無論怎么改進完善,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獨特魅力是怎么也遮蔽不了的,反而使它更加耀眼奪目。而這也正是宗教吸引人們爭相來附,永恒不倒的最大秘訣了。
(一)宗教的生物性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具有和萬物生靈一樣的本能屬性——進化。從藍藻到被子植物,從三葉蟲到哺乳動物,從靈長類到人類,一步步地遵循著自然法則,本能屬性。這種屬性早已深化到萬物生靈的靈魂血液之中,無論承認不承認,他都存在。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自然也不例外。
強大的體魄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追求。它是先祖們在與天斗地斗人斗中孕育的,是殘酷的生存壓力銘刻在人類血液中的自然法則,代代相傳,代代追求。先祖們對天地偉力的驚駭,對遠古兇獸強大的渴慕,產生了最初的原始崇拜。以兇獸為形,以力量為質,塑造了最初的神靈,時時祭拜,希望以此得到那兇獸一般的強大體魄,來獲取豐足的食物,將種族傳承下去。原始宗教體現的這種本質屬性牢牢抓住了人類內心深處的渴望,使人類欲罷不能。
宗教給人類以長生的希望。生死之間有大恐怖。死亡,勾起了人類本能的恐懼,畏懼死亡便逃避死亡,希求長生。思想的野望終究轉化為探索的實踐,人類萬物靈長的地位也在這里得到了體現。由此,長生藥,不老術的探索開始實踐,練氣,內丹之術不斷涌現,這成功地激活了人類內心中的欲望,一批批神靈不斷地現世,一個個長生故事不斷地流傳。人間于此而瘋狂,小民士人求仙訪道,尋奇探幽者絡繹不絕,而帝王權貴更是求賢若渴。祖龍始皇帝,為永享人間富貴,一邊頻頻召見齊魯練氣士,煉制仙丹,一邊遣人出海尋仙島神藥。奈何,無疾而終,始皇也猝死于長生途中。之后,漢武帝、唐太宗、明世宗等更是義無反顧地紛紛效法,是他們愚不可及,不知長生乃是虛妄?不,他們個個才智高絕,心知肚明,但仍誓死不悔。因為不死永恒的誘惑深深地烙印在萬物生靈的骨子里,乃是至高的追求。而宗教的出現恰好點燃了人們心中恒久不滅的渴望,縱是一絲希望,也要盡千般努力。如此前仆后繼,宗教怎能會滅?
宗教為生命體進化保駕護航。追求個體強大,使生命本質躍遷,從而進入更高的生命層次,得大自由大自在,是人類自古至今乃至未來都不變的永恒追求。任何外在的虛掩都改變不了這一生命本性,這種自然法則潛藏于萬物生靈的靈魂與血脈之中,驅動萬物進化。與其他生靈相比,人類則更具智慧。當其他生靈還沿著原始道路一步步向前挪移時,人類已大踏步前進。養生導引,健身體操,醫術,乃至今天的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等都給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希望。而宗教則與之相輔相成,它抓住這一自然法則,為人類前進保駕護航。
宗教的這一生命特性,從此與人類不分不離。任何與生命進化有關的嘗試都會和宗教發生關系,任何追求更高層次進化而不得的生命體都會寄希望于宗教,進化無極限,生命無極限。宗教從此亦無極限。
(二)宗教的精神性
宗教是人類自己的精神表達。其實,“宗教僅僅是人類表達自己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如同藝術、哲學、文學等一樣”[4]。宗教作為一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解釋世間萬象,體現對生活和生命的終極關懷。人類相對于無垠的世界終歸渺如螻蟻,而險惡的塵世又總使人絕望。人始終是有限的,需要一種力量來依賴和支撐。于是神靈顯世,宗教興盛,人類以精神信仰為媒介來爭取終極的幸福。
宗教是心靈的凈土。宗教在精神層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它一直能駐足在人類周圍。萬物有靈說,粉碎了人類自詡為宇宙唯一智慧生靈的狂傲觀念,開始正視自身,正視世界;靈魂不滅說,引起無數仁人志士對生命的探討,希望能給它以事實的證明;因果報應說,則又給正在苦海掙扎的億萬蒼生以善的寄托,給窮兇極惡的暴徒以惡的警省;轉世輪回說,使人們對肉體的屈辱和靈魂的摧殘堪以忍受,從而能在現實生活中繼續生存下去;天堂地獄說,則給萬物蒼生開辟了一個新世界,所有善良的生靈都盡情地歡呼,所有邪惡的存在則徹底生活在恐懼中等。宗教所賦予的這些,是其他意識形態所遠遠不及的,政權組織不行,科學技術不行,只有宗教。它使現實中所有的人類,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尊貴還是卑賤,都能感受到宗教的榮寵。
宗教是個人精神生活的依歸。古往今來,多少人曾寄希望于宗教。漢末,黃巾起義以太平道來組織。蒙元暴虐,屠戮天下,漢人皆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曾借宗教凝聚人心,積聚力量。到了近代,科學先賢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投身宗教,希望以宗教來解悟自身,解悟宇宙。宗教體現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已成為了人類的第二家園。
就科學日益昌明的今天而言,宗教仍能平穩地發展,追根溯源,在于人心。人在精神上的無助性與依附性,迫使其尋找寄托物。而在眾多選擇中,只有宗教以其自身特性較方便地適合不同層次的各種需求。宗教由此也就必不可少了。
(三)宗教的規范性
宗教作為一個完整的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不僅體現在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還對自身具有一定規范作用。幾千年來人類已經習慣了宗教在身邊,或被迫或自愿地接受宗教的規范與引導。
宗教與政治關系最為復雜。從遠古的蠻荒到人類的今天,處處都可以看到它們斗爭的痕跡。在原始宗教時期,宗教主宰人類的一切,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思想活動。人們對于宗教只有敬畏,只有信仰,一切都得服從宗教的意志。在神靈宗教時期,人類的世俗活動在宗教的神威下取得了稍稍喘息的機會,但宗教的至高威嚴仍然神圣不可侵犯。西方皇帝即位必須由教皇加冕,保證其合法性。在東方,國之大事,在戎與祀。皇帝的權威必須要靠祭祀來保證,保證其合法性。宗教仍作為最高意識形態,管理約束著天下子民。到了世俗宗教時期,意識形態的愈發復雜對宗教體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漸漸失去了在世俗政治方面的約束力,而開始謀求與政治意識形態的交流與合作,兩者互相滲透,共同發揮作用。
宗教由于精神領域的獨特優勢,從而在道德習俗方面,始終發揮著規范約束作用,即宗教倫理化。古代社會自不必說,在如今的西方世界,基督教義早已融入了人們日常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道德一樣的約束力,規范著人們的思想行為。而在東方國家,我們現在所秉持的道德規范,一樣來自于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等)。這都是宗教對人們心靈的調適作用,從而使整個人類的精神面貌更加和諧穩定。
宗教對文化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文化史學家克里斯多夫·道森提出:“偉大的宗教并不是世界各大文明所產生的副產品,在十分真實的意義上,偉大的宗教是偉大的文明確立其上的基礎。一個失去宗教的社會遲早會喪失其文化。”[5]可知,宗教對文明的重要性。并且宗教的一個重大特點是:重傳承。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師表,絕不僅僅是因為編了幾本書,教化了幾個人,而是將斷裂的中華文明重新接續起來,使文明源源不斷。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傳播,驅除了黑暗夜幕下的野蠻,基輔羅斯,法蘭克王國由此擺脫愚昧,進入文明社會。阿拉伯帝國時期,穆斯林們轟轟烈烈的大翻譯運動,彌補了歐洲文明的斷層,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種。拉開文藝復興序幕幾乎全是基督徒,至今流傳下來的文藝精品,基本全與宗教有關。而歐洲的歷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宗教史。宗教與文化從來就沒有分開過,始終在一起。
宗教作為一個完整的意識形態,不僅對政治、道德、文化具有規范作用,而且對自身也具有自我規范調節作用。它扎根于現實土壤,不斷調整自己的意識形態,使之更適應于現實社會的需要。每一次時代巨變之后,宗教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繼續生存。如巴哈伊教之所以在近150年迅猛發展,就在于其轉變視角,謀求作為現實社會的補充,高度關注世界范圍的焦點問題,如環境、人權問題等。宗教已不僅僅作為人類的避難所,而且以積極姿態去解決世俗問題。
宗教以其直指本心的生物特質,流連忘返的精神家園,再加上不斷調適的規范動力,從而使宗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終走在意識形態最前沿。宗教這些特性,使宗教不會被消滅,它只會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發展宗教亦呈現一系列新的特點,如宗教世俗化,宗教多元化,原教旨主義及新興宗教等,其中宗教世俗化影響最大,可以說,是宗教在新時代完成自身的蛻變與重生的關鍵。
世俗化是宗教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新時代,宗教要想完成自身的涅槃重生,必須做出一些改變。首先,在教義理論方面,一些早已被科學證偽的信條以及與現實道德觀念極端沖突的教義等需要做一些修正;其次,傳教手段與時俱進,如開設宗教宣傳網站,宗教廣播電臺等;再次,宗教界人士以世俗的身份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他們的身影隨處可見。其實,宗教的觸角從未離開過世俗生活,只是在近代科學的沖擊下一度消沉,而今慢慢開始復興。
宗教的世俗化并非宗教消亡的標志,它只能說是宗教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自我革新,是宗教形式的些許轉變,其內核仍在。“人與其他動物不同,既有自然本性,又有精神本性,這兩種本性及其展開的活動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沖突,就是人的宗教信仰的總根源。”[6]由此得出,人的精神本性即宗教的內核。推而廣之,思想情感作為宗教的本質基礎,但凡思維活躍之處,宗教就不會滅亡。宗教自產生以來,歷經幾千年,起起落落,早已融入人類的靈魂血脈之中,在冰與火的考驗中,一次次的涅槃,一次次重生。
[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3年底—1844年1月).《馬克恩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麥克斯·繆勒著,金澤譯,陳觀勝校.宗教的起源與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
[3]宗教研究中心編.世界宗教概覽.東方出版社,1993(12):108.
[4]孫琥瑭,杜麗.民族高等教育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因素[J].呂梁學院學報,2011(2):59.
[5]克里斯多夫·道森著,柳明譯.進步與宗教[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245.
[6]方立天.對當前世界宗教發展趨勢的一些看法[J].中國宗教,1997(3):48-49.
龐旭(1989-),男,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專門史禮俗文化。
G751A
1006-0049-(2016)16-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