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敏*
貴州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教育學》課程改革初探
——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例
劉紅敏*
貴州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教育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完善教師素質結構的必修課程。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實施形成性評價,組織學生到中小學進行教育實踐,才能確實提高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教育學;課程;改革
教育學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其基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在該專業學生職前教師教育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而如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符合時代的需求,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是該門課程改革需要關注的焦點。課程改革涉及問題較多,本文著重從《教育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和加強教育實踐四個方面來進行該門課程改革探討。
教育學的內容要一改傳統的以講授教育學教材內容為唯一的做法,設置多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設立“專題”教學內容模塊,包括教育概述,教育學及其發展,教育與個人及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育目的及教育制度、教師與學生、課程及教學相關理論等;二是實踐教學內容模塊,包括參閱優秀教師教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觀看并評價優質課教學錄像,開展“微格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到中小學進行聽課、上課等教育教學實踐等;三是自主與合作學習模塊,由教師提供教育名著目錄和經典教育故事案例書籍目錄,指導學生閱讀,學生閱讀后撰寫讀書筆記,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分析和探討基礎教育現狀等。
(一)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除了用講授法和問答法在注重精講理論的同時,還可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討論法[2]。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討論話題注意結合實際,對當今教育領域中的許多焦點如“教育目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問題進行討論,如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你的用途,絕非一種》[3],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及我國的教育實際,討論我們的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加深對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解。同時在學生閱讀教育名著和教育經典案例時,教師注意采用讀書指導法,并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防止讀書中理論和實際相脫節。
(二)案例教學法
在《教育學》的教學中,有的內容理論性較強,有些概念則比較抽象,如果采取單純的理論講授的方法,學生不容易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相關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案例,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問題的基本能力。如在講解“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內容時,可結合優秀教師教學案例,讓學生具體分析該教師使用的具體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在教學中靈活使用教學方法,貫徹相關教學原則的自覺性。
又如在講解撰寫教案如何設置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引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一——經濟與生活的第一單元第三課中《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的內容,引導學生設計三維教學目標,通過討論和發言,每個學生基本能把握該內容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都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設計。
(三)“微格教學”活動引入課堂[2]
學生學習完《教育學——教學》這一部分內容后,集中安排每個學生備課、撰寫教案并登臺模擬講課,講課內容主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選取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的相關內容。每一個同學的講課大約10分鐘。講課結束后采取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課三種形式[2]。自評是學生介紹自己的備課情況、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重難點,同時總結一下授課過程中的優缺點和今后應該注意的事項。同學評價是指其他同學對講課同學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教師根據上課基本要求對學生“微格教學”活動進行綜合性評價。“微格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備課能力,課堂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對學生正確認識教師職業,正確認識自己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及時并多途徑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以改進教學
學生的信息反饋對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同時還能使教師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信息的及時反饋,并注意采取多種途徑收集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生對教師上課的反饋意見。除了通過平時作業和階段測試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外,還可以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通過反饋,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有針對性地針對問題調整后期教學內容和方法。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反饋信息的真實性,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保持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因為只有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才能縮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便于教師獲得真實而有效的教學信息[2]。
(五)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我國多數教育學學者從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角度將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分為六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就是引起學習動機。作為教育學教師,應該率先垂范,教學中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教育學的興趣。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如在講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內容之前,先給學生出示加拿大的一則教育童話《動物學校》[4],根據這個故事,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如何評價該校的課程設置和評價方式”。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這一內容產生了學習欲望,于是教師以此為契機,帶領學生學習該內容。
改革考試制度是伴隨著我國的素質教育改革實現的,是不斷地貫徹先進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主張的體現[5]。實施形成性評價是改革考試制度的關鍵所在。形成性評價是指通過多種評價手段和方法(觀察、活動記錄、測驗、問卷調查、咨詢、訪談、學習日志和學習檔案)對學生學習過程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參與活動程度,對他們的語言發展狀態做出判斷,對他們的學習嘗試做出肯定,對他們的學習進展進行持續評價[6]。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更注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師生進行交流。
教育學課程中要一改以往“結果性評價為主”的做法,實施“形成性評價為主”,提高平時成績在課程成績中的比例。平時成績主要就是形成性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參與案例討論、評價公開課視頻或同學教學情況、本人微格課教學情況、讀書報告和作業完成情況等。
為了把教育學上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教育實踐水平,學院應與周邊中小學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與其合作創建“專業發展學校”,為學生提供教育實踐場所,使學生在學習教育理論的同時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以獲得實踐教學經驗和真正的情感體驗[7]。由合作的中小學教師作為指導老師負責指導學生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教育學教師在開設教育理論課程的同時,經常組織學生到合作的中小學進行教育實踐活動,如通過組織學生先聽中小學教師上課,并在中小學教師的指導下給相應班級上課等,確實提高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
總之,《教育學》的教學,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案例教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開展“微格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技能,注意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對學生的評價要一改以往的“結果性評價為主”為“形成性評價為主”,適時組織學生到中小學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各個方面的改革,才能確保教育學課程教學取得實效,發揮其在教師職前教育中的作用。
[1]劉遠碧.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轉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2]楊立紅.《教育學》教學方法改革之我見[J].大理學院學報,2002.6.
[3]杭大慶.你的用途絕非一種[J].星火,2005(17).
[4]胡東芳著.教育新思維:東西方對話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傅亞卓.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學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
[6]賈軍紅.形成性評價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樣本來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7]蘭麗紅.師范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0.2.
劉紅敏(1981-),女,漢族,貴州普安人,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52A
1006-0049-(2016)16-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