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瑜
河北省平泉縣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平泉 067500
?
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研究
王廣瑜
河北省平泉縣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平泉06750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于新時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高中作為培養專業性人才的教育基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裴炎,在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強調學生通過自身的感知和生活經驗,對優秀的美術作品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享受,對于提高審美能力,養成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故此,在新時期如何實現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成為當前首要探討的問題,本文主要就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展開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尋求合理的應對措施。
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
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注重學生的切身感知,強調學生利用自身所學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判斷和分析,深入挖掘美術作品中潛在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智慧,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審美素養和價值觀,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但是就當前我國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現狀來看,其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弊端和缺陷,致使學生難以更好的整合美術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更深層次的挖掘。由此看來,加強對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后續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開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過于重視小組合作學習
就當前我國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現狀來看,廣泛的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但是卻并未交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致使學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沒有價值的問題上,對于學生的智慧啟迪意義不高。美術鑒賞課盡管從表面上學生和教師之間較為融洽,課堂氣氛熱鬧非凡,但實質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教學原本的計劃,美術鑒賞課的教育作用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在這種教學環境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未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教學流于表面,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這樣的美術鑒賞課即使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法,仍然沒有實際意義[1]。
(二)過于重視自主性學習
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化,對于職業高中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職業高中的理解偏差,出現了一種偏激的觀點,即課堂教學中應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教師盡量少講,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發揮,所提出的感受和看法無論對錯,教師均要予以高度贊揚,教師不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存在十分明顯的缺陷。與此同時,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者如果直接指出學生學習中的錯誤,那么這樣的教學活動就帶有一種強制灌輸性特點。這種觀點存在較大局限性,如果教師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全是同本質以其不相符合,教師應該及時有效進行指導,如果放任自流,仍然對學生給予鼓勵,很容易導致學生美術作品鑒賞的盲目。這種教學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是并未取得原本的教學初衷,學生缺少教師的指導和監督,很容易過于自主,養成應付學習的習慣。
(一)美術教育者需要具備人文素養
美術鑒賞課教育者需要除了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備更高水準的人文素養,能夠不斷學習來充實自我,完善知識結構。美術教育者需要為學生起到一個模范帶頭作用,如果沒有最起碼的人文素養,是很難將人文素質貫穿于美術教學全過程[2]。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學習的關鍵性因素是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尊重,教師應該利用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和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促使學生將教育者當做模仿對象,激發對美術鑒賞課學習興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育者還應該注重美術和其他社會、自然學科的整合,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見聞,加深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只有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更高的人文素養。
(二)借助先進網絡技術開展教學
以往美術鑒賞課,教師主要是采用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美術作品,這種教學方式由于受到篇幅限制,存在較大局限,影響到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故此,教師應該充分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搜集互聯網資源,通過學生自己查詢和選擇美術作品,互相交流、探討,加深美術鑒賞感受。
(三)提高課堂利用效率
多數情況下,教師均是在教室內開展教學活動,但是新課標教育改革后,強調在校園以外的場所開展美術鑒賞課教學活動,包括美術館和博物館,這些充滿藝術氣息的場所[3]。西方美術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切身感受,教師布置十分有特性,學生一進入教室就能夠感受強烈的藝術氣息。激發學習興趣,這是我國美術教學需要學習的。
綜上所述,在職業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育者應該整合教育資源,結合實際情況情況選擇合理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1]任周龍.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的初探[J].新課程(教研版),2012,36(2):79-80.
[2]黃秋芝.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的探析[J].神州(中旬刊),2014,22(7):84-85.
[3]徐敏捷.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7(3):141-141.
G633.955A
1006-0049-(2016)16-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