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薇*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的構建
宋紫薇*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民法體系由內在體系和外在體系共同構成,內在體系引導構建外在體系。民法雙重體系受我國社會基礎的變遷影響均發生改變,“意思自治、自己責任、信賴保護與保護弱者”成為現代民法內在體系形新的主要的基本原則。充分結合我國國情與社會實際基礎后著重構建民法雙重體系,梳理現代民法內外在體系在物權與債權之間的不同體現,促進我國民法的建設。
社會基礎變遷;民法雙重體系構建
運用理性方法來架構體系在學術研究中是基本范式,人類對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關系的體系化梳理都通過自然科學的基本定理和哲學的基本理論體現。法學是一個能反映人類共同生活時其內在聯系的體系,通過對基本價值的反映以期實現公平正義。
民法體系最早用于保護家庭身份關系、生命身體以及私人財產,根據法哲學基礎以及歷史傳統和司法制度分析,民法早期的“外在體系”為習慣法上的規范群,生成初期就已經表現出有內在價值與外在表現形式的兩種特征,形成以人的安全價值和財產歸屬價值為重點的內在體系。首先,法必須受制于以調整對象生活關系為基礎的內在聯系,其規范必須反映核心價值取向;其次,作為一門學科,法學無法與生活事實完全一致,必須借助抽象概念和邏輯進行分析研究。兩者之間的具體差別在于:外在技術層面作為內在價值的表現形式和表達載體,內在價值反映外在技術層面的根本核心價值。
(一)民法內在體系構成
1.本質:內在體系作為民法基本價值取向其直接表現為集中體現社會價值取向,不同于其他法的固定形態或具體規章劃分,因其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相對穩定性,在社會價值取向和經濟基礎的影響下,不同階段表現不同特點,法的基本原則到次原則的多層次內在關聯通過法律彰顯。
2.變化特點:現階段的民法更加重視社會基礎變遷帶來的影響。這些新變化在民法內部各方面產生了動態的變化,不過并沒有撼動民法內在體系的相對穩定性。民法內在體系變化會引起其外在體系調整以適應,例如某一時期更加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在民法中的地位,相應的其他社會問題相對不是關注的重點。期間會有時間差,但必然會表現出來。
3.構建原則:構建時應當遵循法的內在價值,作為民法內在核心價值的體現,應當取其精華,促進民法內在價值或體系完善,貫穿滲透到民法的各個方面。我國民法內在體系受多方位因素影響,同樣民法內在價值或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做出改變和完善。內在價值因為工業革命后波及整個世界范圍的變化而受到沖擊;體系則是由于我國國情,根據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確立而需要做出創造性改革。
(二)民法外在體系構成
民法外在體系由概念和聯系概念的邏輯組成。首先,民法不是研究每一個發生的事實,而是運用抽象的概念對社會生活本質進行概括和展示,對可能出現或即將出現的問題做出研究應對;第二,嚴謹的邏輯和技術型框架結構是本質性概念的依托和載體,民法內在價值因其整合得以將具體的表現滲透于整體結構。展現內在價值和原則,豐富外在體系內涵。兩者相輔相成又有所區別。構建民法外在體系應當遵循規范,考慮其特殊性,做好劃分并適當調整讓其更適應現代社會狀態的原則,確保民法各概念和邏輯統一不相互矛盾。
從整個歷史發展來看,法體系都不是單純從概念之間的邏輯推演和法典編排就能輕易定義的。從人類社會到現代風險社會,民法體系一直隨著社會變遷而做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改變,“從身份到契約再回到身份”,不同的改變都是為了讓民法得到更好運用。中國構建民法體系必須要先看到現有國情,再吸收全世界關于民法學的知識遺產。
(一)民法體系中的“人”
“人”作為法律體系的概念中心和邏輯起點,做好正確定位是首要問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變,劃分出反映道德思想的“倫理人”和反映社會經濟的“經濟人”兩種不同定位。要根據社會結構和主體特征情況,客觀認識人人平等同時人人不平等,合理區分理解不同角度下對“人”的認識,為構建體系奠定基礎。
(二)“物”在民法中的定義
民法內外在體系的根本改變通過區分物權和債券展現。第一是核心概念的變化,我國所有權兼備國家、集體和私有,將民法中“人”的含義極大擴充,進而導致物權法在物權概念和價值方面產生矛盾。物權變動的外在表現特點是占有概念,我國物權法對占有的界定有局限性,只針對于直接占有部分作出分析,忽視例如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虛擬交付留下的問題,對占有范圍的界定顯得過分狹隘,使得其可行性大大降低;第二是物權法中所有權的實質由法律政策、經濟模式和社會大環境決定,隨著各方面經濟形勢迅猛發展,應運而生新的產權形態,法人財產權對傳統個人物權帶來猛烈沖擊。同樣,社會化占有財產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現行的物權法已經無法滿足,對于自然人和法人等財產所有權主體的關系需要重新做好協調。經濟方面對于因不法行為或使用不當權力造成的私人財產損失,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深入研究。在不動產所有權方面也因為社會屬性的變化而需要重新進行調整。
社會結構和單個主題特征都發生了本質變化,中國民法典的制定需要結合中國社會基礎,明確“人”的定義。既要保證“人”的平等,拋棄社會階層的劃分;又要承認“人”的不平等,對于弱者加以保護。同樣,“倫理人”和“經濟人”作為民法里的特殊劃分,對應構成人身法和財產法的主體基礎。在民法體系下,通過梳理現代民法的內在體系與外在體系在物權法和債權法的不同體現,找出不止在司法部門而是在各個部門法的問題,以推進中國民法的進步。
[1]朱巖.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0,06:151-168+223.
[2]劉琦.淺析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316-317.
宋紫薇(1994-),女,遼寧鞍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
D923A
1006-0049-(2016)16-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