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微*
中共鐵嶺市委黨校,遼寧 鐵嶺 112000
?
綠色發展意正濃
——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之綠色發展
唐微*
中共鐵嶺市委黨校,遼寧鐵嶺112000
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提出綠色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當中,“綠色發展”就像一個底色一樣要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當中,資源環境指標占總指標數量的40%,成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一個全新的體制機制在不斷的建立,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綠色;發展;約束
綠色發展最終的目的是要“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是我們要實現“綠色的發展”,在維持環境健康和生態和諧的前提之下進行發展,發展的同時要更多的考慮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同時,“通過綠色來推動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推動經濟發展不僅不矛盾,而且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通過綠色富國實現永續發展。我國傳統的的經濟發展方式本身就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再加上利用效率不高、回收利用水平低和多年的過度開采,很多的資源能源接近開采極限。同時,其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逐漸減弱,加之發達國家投入巨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搶占未來經濟的制高點。故,所以走綠色發展之路是中國的惟一選擇。
通過綠色惠民實現全面發展。中國有機廢水,二氧化硫、各類溫室氣體等等污染物排放量很多都是世界第一;環保、綠色、生態等等話題越來越成為大家茶余飯后談論的焦點;公民維護自己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國內的民間綠色環保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故,中央把“保護資源環境”作為重中之重,來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
(一)約束機制
1.對政府的約束
政府在做經濟社會決策的時候有很多“紅線”是不能跨越的,如水資源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紅線;城市開發也同樣,不能無邊無沿式的發展,提出“城市開發邊界”,必須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測出到達城市化穩定階段時城市開發邊界;主體功能區定位,國家、省、市層面,均必須把所轄范圍內的國土空間進行功能分區,并明確不同區域的發展定位和重點,實現有序開發;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測算地區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差額,并將環境保護情況與干部的考評機制掛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接近或達到警戒線的地區實行限制性措施等。
2.對企業的約束
首先是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強化環保部門職權,可以查封、扣押、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停業、關閉,甚至可以行使行政拘留的權利,實施“按日連續處罰”等辦法,加大未批先建打擊力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誰排污誰負責,懲罰的解除與否,不再依賴環保部門出方案、驗收、核查,而主要取決于排污者自律;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等。
(二)引導機制
1.主體功能區引導政策
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要更多的向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傾斜;政府投資,逐步提高用于農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比例;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定位,實施差別化的產業、人口流動、土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
2.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重點開發區域,發展的環境更寬松,但是對其的考核也更嚴,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等十個方面的指標都要考核;對限制開發區域的考核相對寬松,主要是考核農業發展方面的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等指標;禁止開發區域亦是如此,主要考核對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不考核旅游收入等經濟指標。
3.探索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逐步建立財政支持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鉤機制,還有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鼓勵生態環境受益地區采取多種形式補償限制開發區域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利益損失。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促進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三)內部發展機制
1.引入市場機制
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包括水域、岸線、濕地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確權;創新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分離所有權和使用權。使用權除了可以出讓,還可以轉讓、出租、抵押、擔保、入股等等;建立“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建立覆蓋各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有償出讓制度,嚴禁無償或低價出讓。再如,“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2.完善經濟政策
如,進行“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政府定價的領域不斷收縮,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再如,“環境保護費改稅”,提高強制性、針對性,拓寬覆蓋面、征收標準;再如,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從礦產和鹽,擴展到水流、森林、草原、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改從量計征為從價計征等,倒逼高污染行業轉型升級,推動扶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
3.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綠色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沼氣、地熱、淺層地溫能、海洋能等應用,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林產業。這些都應該成為各地區未來招商引資的重點。
[1]郝棟,趙建軍.中國綠色發展道路探究[C].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6分會場-綠色經濟與沿海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2011.9.
[2]馮莎莎.世界主要國家綠色發展進程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
[3]鄔曉燕.綠色發展及其實踐路徑[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
[4]胡鞍鋼.綠色發展:中國崛起的新發展模式[J].中關村,2005.1.
唐微(1982-),女,遼寧鐵嶺人,中共鐵嶺市委黨校經濟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D220;D61A
1006-0049-(2016)16-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