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怡*
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
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研究
宋佳怡*
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四川南充6370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顯著特征之一。而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前提下,存在著明顯且意義重大的區域化經濟現象。亞太地區作為如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卻仍然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上大大落后于歐洲和北美。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緩慢存在著多個方面間的原因,不僅是涉及到經濟問題,并且與政治有著緊密聯系。本文將就國際經濟一體化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進行選擇性研究。提出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的觀點。
經濟一體化;區域性經濟;中國貿易與周邊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與東盟建立的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第一個區域自由貿易措施,是中國在積極參與國際多邊貿易的同時,努力加強與周邊鄰國區域經濟交往的一項重要安排。讓我們從經濟方面分析,自自由貿易區建成后,雙方的GDP均有所增長,相互交易量也在不斷攀升。歷經十六年的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在逐步加深互相的貿易需求。雙邊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互相依賴不斷加強,并成為雙邊戰略合作關系的重要基礎。自二十一世紀年起,中國與東盟的雙邊投資已經從單邊倒現象轉入相互流動的階段。
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邊關系,有兩大方面需要思考與分析。一方面,多數東盟國家都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對自身經濟貿易交流的好處,因此強烈推動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與此同時,一些與中國存在海洋爭端的國家又擔心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下去,對他們解決與中國的爭端有不利影響,因此他們希望通過解除雙邊框架來面對以及解決海洋爭端問題。另一方面,東盟作為一個亞太地區象征性的組織,在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后已經逐步確立了在亞太地區經濟貿易中的地位。中國于2001年與東盟建立自貿區,無疑深化了東盟作為地區合作主導者形象。但由于大國平衡戰略使其不可能只專注于加強與中國間的合作,以至于追隨日本提出制衡中國的合作倡議。以上兩個方面問題的存在表明,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區雖然以經濟為紐帶進行友好合作,內部卻又存在不可忽視的制約問題。
從自由貿易區框架的建成,服務業以及貿易交流帶來了關稅減免造成的出口增加,促進了雙方的產業發達。同時也在海外兩岸企業投資方向也取得了巨大收益。對于現有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們應將目光放在區域的多樣性上。在當前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應該共同努力帶動經濟,盡快融入到更大范圍的區域合作,而雙方已取得的自由貿易區同時又向更深刻的目標邁進了偉大的一步。更加注意的是,亞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將從東亞地區開始,而東亞的一體化又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應將起到一個交易平臺的作用,奠定雙方未來在全球經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是以東盟自由貿易區蓬勃發展為基礎。東盟要維持和發展經濟,就必須把重點放在與周邊區域的經濟合作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的建立,不僅有利于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的經濟合作與交往,更有利于提供一個亞洲平穩友好的政治環境,提高東盟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展地位。其發展目標主要包括加強各締約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和投資贊助,促進旅游業和服務貿易,進而實現商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并創造透明、自由和簡潔便利的投資機制。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運作內容又包括如下方面:關稅削減,部分進出口產品進行非關稅措施,逐步實現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通過談判加強投資領域的合作、提供投資保護,對計劃內的農產品、動植物產品進行早期收獲原產地規則保護,經濟技術合作、原產地規則、最惠國待遇也在其中。
中國與東盟成員國大多數屬于發展中國家,在人均產業發展水平和工業競爭水平上屬于同一個階段,因此在進出口商品以及貿易伙伴上有很大的相同點。例如:出口產品多為能源密集型和低成本的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產品多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所以放在國際商品市場上,中國與東盟各國存在強烈的競爭關系。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對象大多數集中于美國、歐洲以及日本方向。因此無論從貿易的進出口商品層次還是從貿易的國際伙伴選擇方面來看,雙方間的交流合作不可能替代自己與其他發達國家的貿易交流往來。這樣雙邊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后仍舊保持對發達國家等地區的出口產品的依賴性。另一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發展的時間稍短且較為不穩定,而且經濟一體化程度相對比較低下,雙方協議更佳偏向于貿易互惠這一方面,雖然雙方在協議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利好情形,但更多的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進出口貿易方向合作伙伴的選擇和商品交流的結構重組。從近十幾年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中國不僅沒有從東盟得到太多的技術引進或者投資流入,而且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依舊不夠顯著。
目前,中國已經打算開啟多邊經濟貿易戰略,其中最具特色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存在以下特點。第一,經濟一體化協定內容范圍廣泛但缺少針對性;第二,簽署協議更多考慮到能源、資源等因素但需注意貿易結構的調整;第三,存在著強大的開放優勢、市場優勢與大國優勢;第四,同時存在著服務業、后發劣勢;第五:機遇與優劣勢并存。要達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利益最大化,雙方不僅需要平衡相互利益,還要互相為地區安全合作提供有效而務實的合作。
[1]夏英祝,閔樹琴.《國際經濟合作》[M].北京:安薇大學出版社,2014.
[2]李向陽.《亞太地區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2015.
宋佳怡(1995-),女,漢族,四川德陽人,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2013級通信工程(3G)專業本科在讀。
D996.1A
1006-0049-(2016)16-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