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珊
新余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4
?
基于科技倫理視角的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模式探討*
徐珊*
新余學院,江西新余338004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科技活動中科技倫理道德與個人價值不可避免的發(fā)生著沖突。因此,在我國高校中,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倫理教育中的道德價值觀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大學生的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對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實施策略展開研究。
科技倫理;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模式
現代科學的快速發(fā)展成為當前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人類倫理道德的原動力,改變著人類固有的思維習慣和人際交往方式。科技倫理教育對當今的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的道德價值教育要以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為依托,以弘揚和繼承時代精神為基本原則,以此來促使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盡管現在人們往往把倫理和道德視為同一概念,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有著許多細微的差別。自從有了人類,倫理道德便開始產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技術要在倫理道德層面上使用。但現如今,各高校的大學生普遍喪失了科技倫理素養(yǎng),大部分學生出現了違法犯罪現象、戀愛觀混亂、道德誠信的喪失等現象,這些都是由于學生沒有一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的導向造成的。尤其在大四一年中,出現論文撰寫中的抄襲剽竊、論文發(fā)表中的一稿多投、學術論文中的不當署名等。因此,針對這一系類的不良現象,我國部分高校開始在教學中滲透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實踐證明,在大學教育中實施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嚴謹求實的學習態(tài)度和嚴于律己的生活習慣,增強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僅對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成才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促進我們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強盛和興旺[1]。
(一)改革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的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嚴重滯后,在大學的課堂上,教師往往并不重視對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教育,只是注重課本的教學,因而才會出現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低下的現象。雖然高等院校在教學課程設置上已設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在教材中就科技倫理基礎上的道德價值的攝入較少,從某種程度上說,并不能滿足大學生活躍的思想道德發(fā)展要求。因此,各高校應該在教材的選取與制定上應該緊緊與科技發(fā)展相結合,考慮到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將科技倫理道德教育進入到教材之中,并由教師引導、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從而影響到大學生的實際行為當之中[2]。例如:在大學思想政治課上,教師可以將科技倫理道德相關的知識融入到教材當中,并結合著網上相關的倫理道德的小短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對大學生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同時,在專業(yè)課程方面培養(yǎng)了其道德價值精神。另外,將科技倫理道德融入到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中,能夠使學生運用科技倫理道德的視角來看待時下的科技活動,以此來突出大學生在科技活動的社會倫理責任。
(二)加強教育滲透,強化教學效果
大學生如果沒有科技倫理教育的滲透,其自身的道德價值觀念就很難朝著正確的方向形成,這就需要各高校和教師共同配合來滲透。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方式,來進行宣傳教育,逐步的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樹立科學精神,重視科技倫理道德和道德價值的規(guī)范體系;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的向學生講解科學技術史上的名人案例來由此感化和教育大學生,引導部分大學生改變固有的片面、僵化的思維方式,將自身的發(fā)展同社會科技的發(fā)展、自然發(fā)展的倫理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此來增強教學質量;高校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科技倫理的道德價值意識,將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滲透到學生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三)提升人文關懷,整合教育
大學生普遍缺乏道德價值意識與科技倫理道德規(guī)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缺乏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而導致的。因此,各個高校應該多加強人文關懷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在科技倫理教育的指導下,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既重視科學技術的物質價值,又關心科學技術的精神價值的有用型人才[3]。同時,高校在人文關懷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下,全面實施科技、人文、倫理的三方整合教育,進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價值觀,為我國社會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狀態(tài)下努力實現科學技術的人性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提升理論深度,加強教學表達的生動性
傳統(tǒng)的大學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在授課中過分的強調理論知識的滲透,教學中脫離不了教材,教學的內容過于枯燥乏味,課堂氛圍也十分的壓抑,因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甚至出現曠課的現象。因此,大學教師在科技倫理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進行道德價值觀的學習時,要充分的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的討論活動中去,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學習習慣,進而使學生的道德價值觀點得到增強,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以科技倫理為教育視角,大學生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培養(yǎng)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學校要通過開展相應的科技倫理道德活動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情懷,另一方面,大學生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交流來提升自身的科技倫理道德修養(yǎng)。雙方需要相互依存,共同促進,以此來真正使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得到提升。
[1]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
[2]劉釗.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
[3]朱貽廷.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徐珊(1984-),女,漢族,江西豐城人,碩士研究生,新余學院,講師,從事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
G641
A
1006-0049-(2016)20-0043-01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基層黨組織工作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JXGXDJKT.QN-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