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婷
渤海大學政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鄭文婷*
渤海大學政史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本文就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應用人文關懷做出探討與分析,由此論證人文關懷在現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從而在建設新時期新校園,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提供可行的舉措。
人文關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以人為本是新時期的教學理念,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促使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以完善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可以有效地改善在校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綜合性的人才。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
隨著文化的融合與演變,現代社會中,“人文”即表示社會中不同地域、民族的風土人情,習俗歷史等在時代進化中以人為中心所呈現的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現。“關懷”則表示從精神層面而言對一些事物有著更為密切的關注,有著強烈的情感投入。
“人文關懷”是對“人文”與“關懷”的一次深層次的結合,兼具兩者的特質與內涵,又有著其自身的文化新層面。人文關懷脫胎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強調人類作為獨立個體的身心解放,所有人生而平等不受階級的約束,崇尚自由,使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人文關懷給予人更多的自主性,使人的人格得到完善,鼓勵人類去發(fā)掘自身的潛能,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性獲得解放與回歸,由此使人類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認識到生活的重要性與信念的引導作用。
關于人文關懷的意蘊,重點體現在對人性的認知上,體現出對人類的關心與扶持,使人能夠不斷的發(fā)展進步。此外,人文關懷也是一種精神理念,在當代國家社會精神面貌塑造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思想引導作用。同時,人文關懷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將人文精神融合到促進人進步的實踐活動中,推動人類不斷地向更高境界進步,從而逐步的實現人生價值。
(二)人文關懷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當代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意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出綜合素質過硬的,道德高尚的大學生。
人文關懷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方面,人文關懷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同樣的追求目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圖在于幫助大學生塑造更為健全的人格,更完善的思想道德體系,使他們意識到人生的價值與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標,在文化層面獲得補給的同時也使其的道德水平與精神境界獲得提升。這與人文關懷所提倡的實現人作為獨立個體實現人生價值的理念正好相似。另一方面,人文關懷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理念,利用人文思想的內涵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活動,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價值。人文關懷又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推行,從而塑造出更為完善的大學生個體,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接班人。
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進程在不斷加快,大學生面對的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尤其是近年來,一些關于大學生的道德倫理案件屢屢見諸報端,由此體現出“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目前來看,問題有如下:
(一)人文社會實踐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學生的社會認知方面的培養(yǎng)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而同步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教育活動。大學生如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人文社會實踐不足,與社會尤其是人文方面的關注度不夠。通過學校開展的人文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參與實踐的平臺,使學生在思想領域、文化領域與實踐領域都得到鍛煉。
(二)教育內容不足,形式簡單
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思想教育理念的限制,一味地強調實現學生的社會價值,教育內容不夠全面,形式過于簡單、陳舊,缺乏對新的教育理念與時代背景的關注,而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如何實現自身的自我價值。如此一來,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影響,自我認知能力下降,個性受到壓制,特點不鮮明,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利于新時期全面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在設置課程的時候,各高校將政治教育作為授課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可以適當地將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融合進來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借助計算機技術可以使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幫助學生樹立出更為健全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忽視對學生差異性的培養(yǎng)
體現出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所特有的個人特征,也就是差異性與多元性。這就強調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活動,這也是新時期一種受到廣泛推崇的教育理念。因為時代背景的復雜性與學生出身的差異性,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等都有著差異。因此,差異化教學可以使學生的特長與愛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但是,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高校中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較少,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學生承載量過大,一個老師往往要給多達幾百人進行授課,教學效果差,成果不明顯,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培養(yǎng)。最后是授課教師的教學任務過于繁重。教師需要給好多班級進行授課,課下教師沒有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對學生進行了解并且進行差異化教學的開展。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關的載體與心理支持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人際交往、學業(yè)以及未來的就業(yè)問題,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程度不等的心理問題,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及時的對學生進行疏導,讓他們接受正規(guī)的、及時的教育,感受到人文關懷的幫助,助力學生樹立起健康的是價值觀,建立強大的內心基礎。目前,我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育導師往往不具備專業(yè)的心理輔導知識,經驗不足,一般都是其他專業(yè)的教師或是輔導員來進行相關方面的工作。同時,在實踐上,方法不當,會使學生對心理疏導產生抵抗情緒,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帶動我國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與學生素質的提高,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對我國未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顯著地促進作用。
(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近些年,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需要,高校在建設的人才的時候更為注重實用性人才的培養(yǎng),即更注重對學生在專業(yè)技能方面的教授。忽略了學生在思想方面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到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人文關懷,使人文精神在大學校園內獲得發(fā)揚,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認清自我的價值,促進學生精神境界的提高,塑造出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創(chuàng)新是現代社會十分寶貴也十分重要的特質,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創(chuàng)新理念,也是適應時代的一大變革。傳統的教育方式政治意味教濃,有著較強的指向性,不重視對學生道德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自身也開始忽視對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情感淡漠,忽視社會人際關系,所以,對教育方式與教育理念做出創(chuàng)新,將教育重點放置在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培養(yǎng)上來,利用人文關懷的力量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為基礎,有利于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要擁有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濃厚的人文氣息,在這樣的大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受到好的思想素質的熏陶與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發(fā)展,由此進一步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諧校園的建設也帶動了和諧社會的建設,使社會的整體面貌發(fā)生變化,積極推進我國新時期的國家建設。
(四)推進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設施
隨著時代的變革,科學發(fā)展觀成為我國國家發(fā)展到理論支撐。作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思想,需要我們在高校教學中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理念與人文關懷深入利用,給予學生更多的輔導與幫助,使其受益于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xù)的載體,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人文關懷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推進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設施。
(一)利用媒體優(yōu)勢,傳播人文關懷
現代社會,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大眾傳媒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對大學生而言,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對網絡、電視、紙媒等的依賴性也較強,在學習與生活中受其的影響較大,所以,借助媒體來向大學生群體傳播人文關懷是一種十分便捷有效的途徑。
大學生主要使用到互聯網進行日常的學習活動與娛樂活動,宣傳人文關懷首要選擇互聯網。校園內網在建設的時候要尤其注意融合人文思想,開設有人文主題的網頁,網上課堂等。也可以在學生日常使用的社交軟件上比如微博、微信等開展宣傳,可以建立相關的微博賬號與微信公眾號,搭建起便捷的思想交流平臺,可以在線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樣的,校園廣播站,校報等也是進行人文精神宣傳的選擇。
(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精神傳播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實踐。各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可以實踐的機會,從而使人文關懷可以有效的影響到學生。校園內,教務處、學生會、社團可以根據各種節(jié)日與發(fā)生的時事等開展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發(fā)揮特長,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拓展知識面,在無形中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拔高,學習到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使校園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同時,學校也要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去,進一步對社會有深入的了解,能夠對生活有更多的感悟。
(三)加強心理教育
強大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得以應對生活挑戰(zhàn)的基礎。保證心理健康才可以順利開展學生的日常學習工作。學校要注意積極的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學校要保證建設心理咨詢室,及時地疏導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四)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體現人文關懷
教師充當的表率作用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有著很的幫助。要保證學生的素質,首要建立一批專業(yè)的,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可以與學生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方便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能夠更為快捷、直接地接受到人文關懷的熏陶。同時,要建立專業(yè)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員隊伍,能夠更專業(yè)的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提高高校的心理咨詢水平,進而提高高校的綜合師資力量。
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提高道德素質,提升精神境界,為我國培養(yǎng)出心理素質良好的新型人才。
[1]殷海燕.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3.
[2]丁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0.
[3]呂永亮.“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研究[D].遼寧工業(yè)大學,2014.
[4]張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人文關懷的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3.
[5]宋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研究[D].中北大學,2015.
[6]李愛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3.
[7]李金玲,張瑞軍.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及實踐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143-145.
[8]夏歡,孫耀勝.淺談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09:161.
鄭文婷(1994-),女,漢族,山西臨汾人,渤海大學政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本科生。
G641
A
1006-0049-(2016)20-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