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常經
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中心小學,湖南 漣源 427124
?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探析
肖常經*
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中心小學,湖南漣源427124
小學數學教育在新課程改革之風促進下,愈加重視生活化方式的運用,而在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中,并非都能觸及數學教育的本質。因此,只有摒棄且走出“偽生活化”的誤區,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四方面將數學與生活深層次的結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推理能力與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生活化;數學思維
數學源于對生活的抽象化歸納,也終將應用于生活中的問題解析。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基礎數學素養的重要階段,將生活與數學結合也必然成為小學數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數學課程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的生活化不是機械式地在數學題中填入生活元素,而應該從生活實際情景出發,運用所學的數學模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識的有機結合與運用才是數學的真義。
“數與代數”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把握數字的所代表的意義,對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進行思考計算,通過整數與分數、正數與負數、精確與近似等內容培養學生的數感,以解決實際問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要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整體感知,理解數的大小以及相對關系,解決數量問題。正如在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克與千克的認識”中,生活中處處是用“克”“千克”標示的物品,零食、玩具、生活用品等的包裝上都標有重量,但對于初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而言,抽象而難以把握,如何能讓學生在腦中建立起數字與實物的聯系、構建數學模型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實物等進行輔助,如食鹽、2分的硬幣、回形針、茶葉等,讓學生自己上手掂掂重量、比較輕重,便于學生理解接受,也更利于學生數感的培養。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發現生活中每個物品的重量,發現、分析事物間的數量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課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與能力,因此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要選取生活化、實用化的材料與案例,針對多層次的實際應用型問題要激發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或是探索,在數學活動中形成數感及符號感,把握數字與符號所傳達的意義,將數學應用于分析客觀事物的變化。
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介紹圖形的性質、圖形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來幫助學生建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認識通過線與線、面與面的組合出的不同圖形,將幾何圖形與生活中的實物對應起來;理解立體空間中物體的位置及其關系。
圖形、幾何極為考驗學生的抽象思維與空間想象力,教師需多加引導才能培養起相應能力。正如在計算物體表面積的教學中,學生認識了長方體與正方體后,基本能夠建立起其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的形象理解,教師繼而可以引導其歸納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物體并非長方體或是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也并非簡單的6個面的面積之和能概括,像北方的方形煙囪,其表面積就只需計算4個面;而南方家庭里的玻璃魚缸,求其表面積時只需計算5個面。生活中的物品形態各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數學模型去解決問題,活學活用。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將教學與生活相對應、相結合,訓練學生理解形象概念到理解抽象概念再到形象概念,培養其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中,“統計與概率”旨在讓學生學會處理數據,包括平均數、中位數等的計算。要讓學生置身于具體問題、具體情境中,才能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統計的概念,從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思路。
回歸本源,其實統計與概率的計算最終是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事與物的數量關系:隊列的人數、氣溫的變化記錄、出生的年月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分析與統計、計算能力。正如可以利用體育賽事引導學生制作復試折線統計圖,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統計在北京奧運會,中國、美國、俄羅斯三國所獲金牌數;又或是引入動畫片的元素,讓每位學生說出最想看的一部動畫片,統計找出班級里最受歡迎的動畫片。學生在這個自主收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豐富了認知結構。在日常生活中,數據浩瀚如煙海,教師應當引導并培養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統計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意識、實踐動手能力,從實際的數據統計、概率分析中,感知數字的意義,將知識與實踐結合,從而讓學生運用所學得以致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問題向學生展示清楚后,把知識點融會貫通成為小學數學的“最后一公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要求學生通曉各個知識點,并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結合,這才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綜合與實踐”并不像前面三個部分的內容有明確的知識點,它實質上是將三部分的內容有機結合,但教師若不加思考,僅僅重復教學已有內容太過粗淺,針對各個知識點的特點糅合、烹制,才能為學生呈上美味且營養全面的數學大餐,才能讓激發學生源源不斷地學習數學的動力。例如設置“小小售貨員”的環節,讓學生扮演導購員、收銀員、顧客,在購物過程中,完成貨品稱重、價格計算、價格比較、銷售量統計等模擬實踐,并在結束后,引導學生將所有貨物的銷售量較高的幾類統計出來,并畫出統計圖。購物場景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場景之一,在這一情景模擬中,既增強了學生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他們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總的來說,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多方位、立體化的將知識融匯,從生活實際出發,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訓練良好的數感、空間想象力、數列感知、數據分析、綜合思考與動手能力,改變機械式學習與脫離生活的“懸浮”式學習模式,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這也是響應新課改中對數學教學的要求,讓教師的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共同邁向新的發展之路。
[1]黃家容.新課程改革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06(21).
[2]高建蕊,鄒循東.小學數學模型思想的培養策略研究[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5(12):93-94.
肖常經(1969-),女,本科,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中心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
G623.5
A
1006-0049-(2016)20-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