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媛
(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
古箏教學中的思考
張思媛
(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摘要】箏是我國一種古典的樂器,他有久遠的歷史。古箏藝術這一傳統的、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磨礪和創新才能取得今天這般的成績,人們就在這樣一次次摸索中前進,不斷為古箏藝術注入新鮮的活力。本文詮釋了對作品的理解及內心感受兩方面在古箏學習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古箏;教學;作品;理解
箏是我國一種古典的樂器,他有久遠的歷史。兩千多年來不論是市井小民還是王侯將相都會彈奏它也都可以彈奏它。古箏的聲音是十分柔美的,它時而溫柔時而奔放他的跨度很大,人們今天還是十分喜愛古箏的原因就在于此。
無論是什么樣的藝術都不能止步不前,都是要經歷不斷地創新才得以發展,但是創新又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想要創新就要克服很多方面的困難,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怎樣才能恒聯好創新的尺度?在不改變古典風格的前提下讓去掉充滿新的活力還不能破壞了原有的風格,這就是對人們的一種考驗。我們所說的創新與改造,不是將歷史全部推翻,而是在保存良好的情況下進行復核現實社會的的再創造。
因為古箏是古典美的一種樂器,所以古人在創作古箏曲目的同時就會運用大量的敘述方面的,一般老師面對這樣的記敘方面的樂曲就會想到讓學生理解就是讓他們把作品的故事體會。所以他們將大部分的篇幅都放在講訴故事這一個內容上,并沒有很好地讓學生自己對作品有所體會,他們會覺得這節古箏課完全就是一種枯燥的故事課,或者說是一種文學鑒賞課。他們會排斥這門課程,這樣對作品的理解也就是幾乎沒有的了。教師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這種事物嚼碎了喂給學生的模式注定不會讓學培養能力,不能讓他們學會理解作品的最終內涵。
不論是哪一種文化形式都是具有它自身的內涵,我們上面說過的那個教授給學生的模式有些太具體了。我旁聽過一堂課,那是一堂音樂課,就是講古箏的作品曲目,我還記得那位老師講的是《孔雀東南飛》。這位老師運用的上課方式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將作品文本化。整整一堂課老師都在講述這首音樂過表達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在課堂之中沒有加入任何有關于音樂樂理方面的知識,完完全全都是在講故事,這讓同學們就會產生一種在上語文鑒賞課的感覺。這種將音樂完全避開不談只談作品的內容和悲景是不可以的,讓人們都在一個套子里思考問題,這個模式是很有問題的。這就將教學引入了極端之中,學生們就會很難產生音樂上的共鳴。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名字叫萊爾瑪赫,他就提出了解釋學這一學說。解釋學認為對于音樂的研究我們要研究他的意義,這種意義的研究是不能脫離現實的但是也不能完全都沉浸在現實中,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現代社會中音樂的題材變得十分不同,也十分豐富,這就讓古箏的創作也有了多元化的趨勢。不單單在創作的這一個方面,在將作品進行演繹的過程中也讓演奏者有很大的差別。有的音樂是需要演奏者進行敲打琴的版面的,這樣就會和琴音產生一種和鳴的感覺,這是一種方式,還有其他的方式就是在無音區進行曲目的刮奏,這也是除了正規彈奏以外的一種彈奏方式,這種方式讓原本單調的曲目變得豐富多彩。這些都只是簡單的肢體動作。有時候需要更加激烈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曲目的內涵。它區別于傳統彈奏方式的抬頭、提腕等簡單的動作,而是讓全身都參與到其中的一種形式,讓整個人和演奏的曲目充分的融合,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簡單來說在樂曲《劍令》的演奏時,就要求演奏者進行拍手等動作,在曲目《山魂》中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起身站立,這些都是必要的肢體動作。
像以上我們提到的這些肢體動作是有利于提高樂曲的感染力的,它具有一定的表演的張力在里面。恰到好處的的肢體動作可以做到錦上添花,但是如果是過多的肢體動作就會顯得十分累贅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有很多演奏者是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表演的,他們往往都是十分注重他們的表演力為樂曲帶來的影響以及效果,但是他們卻忘了過分的夸大讓人們看不見樂曲本身的創作意義和內涵,讓聽眾難以產生共鳴,不能喝演奏者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如果是這樣的表演那么肢體動作就顯得喧賓奪主了。
每個演奏者都是透過樂器演奏來和觀眾進行交流的,樂器是連接演奏者和觀眾的主體,也是必要的手段。演奏者穿插肢體動作到演奏的同時這就會有效的和聽著產生交流。適當的肢體動作是可以感染觀眾的。帶有一定的肢體動作的演奏在一定行程度上是很有效的,但是一定要做到恰到好處。
古箏藝術這一傳統的、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磨礪和創新才能取得今天這般的成績,它的每一時期的推動和發展都是多輩人不斷努力和創新產生的。但是創新又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想要創新就要克服很多方面的困難,人們就在這樣一次次摸索中前進,不斷為古箏藝術注入新鮮的活力。古箏的創作在今天收到人們的重視和今天這樣卓然的成績除了演奏的技巧,還要憑借過人的智慧不斷地更新才有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韓建勇.古箏名曲解題與賞析(四)--古箏音樂名曲解題之近現當代創編部分[J].樂器,2006(03).
[2]徐玉蓮,韓魯豐.淺談體態律動與古箏演奏[J].樂器,2006(03).
[3]韓建勇.古箏名曲解題與賞析(三)[J].樂器,2006(02) .
[4]李吉提.樂起《風定云墨》后——古箏與交響新作雜談[J].人民音樂,2006(02).
[5]徐玉蓮.試論古箏演奏的創新[J].美與時代,2006(01).
[6]趙毅.古箏搖指和音色構成技術分析[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 (01).
作者簡介:張思媛(1982—),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箏演奏和教育(主)或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