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星
淺析缺鐵性貧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張曉星
【摘要】目的分析并討論缺鐵性貧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鐵性貧血患者41例,對其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41例患者中12例顯效,26例有效,3例無效,總有效率在92.68%。結論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缺鐵性貧血進行治療,其有效率相對較高,對患者的預后有較好的作用。
【關鍵詞】缺鐵性貧血;中西醫結合;治療
Objective Discussion on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February 2016,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4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Integrative medicine therapy on th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y integrative medicine,12 cases were cured,26 cases effective,and 3 did not in the 41 patien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68%.Conclusion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herapy o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of effective rate is relatively high,it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Iron deficiency anemia,Integrative medicine,Treatment
貧血指人體外周的血紅細胞的容量減少,并與正常范圍下限相比偏低的一種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癥狀[1]。缺鐵性貧血指體內鐵儲存量不可以滿足正常的紅細胞生成需要而導致的貧血,為貧血較為常見的類型。缺鐵性貧血在中醫辯證屬于“萎黃”“血虛”“虛損”及“黃腫”等范疇[2]。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就醫的缺鐵性貧血患者41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26 ~66歲,平均(39.8±12.8)歲,所有患者均經過血常規檢查(檢查結果為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且患者的血清鐵蛋白<12μg/L或鐵粒幼紅細胞數量低于15%)后確診為缺鐵性貧血。
1.2治療方法
1.2.1西醫治療西醫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要求患者注意個人衛生,特別要注意口腔及皮膚的衛生。當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低于0.5×109/L時,需進行保護性隔離措施,并及時糾正貧血,積極的控制患者的出血情況,有效的避免感染的發生[3]。同時還需使用抗淋巴/胸腺細胞球蛋白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每日使用10~15 mg,連續使用5 d,其也可同環孢素同時使用。
1.2.2中醫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醫辯證主要有熱入營血證、氣血兩虛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及腎虛血瘀證。患者發生缺鐵性貧血適合使用二至地黃湯、黃振翹方及張琪方,二至地黃湯的主要功效為補腎活血、益氣養陰,其用黨參、黃芪、黃精、旱蓮草各30 g,女貞子、雞血藤各20 g,熟地黃、山茱萸、茯苓、白術、丹參、阿膠、焦三仙各15 g,甘草9 g,三七粉6 g,水煎服,每日1劑[4];黃振翹方的主要功效為兼清風熱,調治脾腎,其用草河車、旱蓮草、蒲公英、白茅根各30 g,白芍20 g,枸杞子、麥冬、前胡、金銀花各15 g,山茱萸、巴戟肉、仙靈脾、生地各12 g,補骨脂、炒黃柏、炒黃芩、陳皮、炒白術各10 g,生黃芪、黨參、茜草炭、炒蒲黃、菟絲子、生側柏葉各9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劑[5];張琪方的主要功效為涼血補血,滋陰降火及補腎固精,其用龍骨、牡蠣各30 g,熟地黃、山藥、地骨皮、菟絲子、枸杞子各20 g,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桑椹各15 g,知母、黃柏、砂仁、阿膠各10 g,三七5 g。
1.2.3針刺治療毫針:取三陰交、足三里、氣海、關元、大椎,根據患者的病情的虛實來采用不同的補瀉手法;耳針:取脾、腎、肝、腎上腺等的耳穴,對其進行按摩性的刺激[6]。
1.3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顯著的好轉或癥狀基本消失,BUN與Scr降低幅度在30%以上.Hb上升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BUN與Scr降低幅度在20%以上,Hb有所升高。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為減輕,甚至有所加重,BUN與Scr無明顯的改善,甚至反而有所上升,Hb無升高,甚至有所降低。
經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41例患者中12例顯效,占29.27%;26例有效,占63.41%;3例無效,占7.32%,總有效率在92.68%。
西醫認為缺鐵性的貧血主要病因為鐵元素的攝入量不足以及慢性失血。當患者體內的儲鐵降低至不足以補充功能狀態下的鐵元素時,鐵蛋白、血清鐵以及轉鐵蛋白飽和度就會減低,發生組織缺鐵及紅細胞內的缺鐵。慢性失血性疾病、月經血量過多及分娩中的出血過多都會誘發缺鐵性貧血[7]。對于缺鐵性貧血的治療,西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對癥治療、免疫抑制治療、促造血治療及骨髓移植治療。對于促造血治療可使用雄激素及造血生長因子,骨髓移植治療主要適合40歲以下,無感染以及其他并發癥的重型貧血患者。
中醫認為,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病因主要為久病體虛、失血過多、飲食不節及蟲積瘀血內阻等。其都會導致患者的脾胃功能受到損傷,致使氣血生化乏源,繼而發展為缺鐵性貧血。一般情況下缺鐵性貧血以虛為本,但是蟲積所致的患者會出現虛實夾雜的癥狀。同時患者病久生瘀,因瘀致虛,其同屬于虛實夾雜的癥狀。若患者發生缺鐵性貧血,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疲乏無力、頭暈耳鳴、心悸氣急、面色蒼白、食欲減低及消化不良等。若患者發生組織性的缺鐵,兒童及青少年的發育出現遲緩,并呈現智商低下、體力降低等癥狀,青少年患者還易發生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及淡漠的癥狀。在對缺鐵性貧血治療上,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西醫在貧血的診斷上更為直觀準確,但其治療多為治標不治本,雖在治療時有效率尚可,但其長久治愈率較低;中醫在貧血的診斷上具有模糊性及主觀性等缺點,但其更注重治療誘發貧血的原發病癥,長期治愈率相對較高[8]。因此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為取西醫及中醫治療的精華,其治療的有效率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謝志芬.慢性腎臟病腎性貧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7):42-43.
[2]王珺,陳信義.慢性病貧血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5,16(3):71-74.
[3]崔利敏.小兒缺鐵性貧血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10):102-103.
[4]郭素娟.淺談兒童獲得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5):71-72.
[5]張杰,徐瑞榮,崔興,等.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中西醫結合優化治療方案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8):4-7. [6]李書云.肝炎相關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3):132-133.
[7]胡江華.中西醫結合治療腎性貧血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6):478-479.
[8]吳秋楓,閆瑞芬.中西醫結合治療腎性貧血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1):1205-1206.
【中圖分類號】R5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16(2016)11-0139-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11.094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黑龍江哈爾濱150036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ZHANG Xiaoxing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6,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