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白城師范學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蒙古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高師音樂教育功能與價值研究
——以白城師范學院為例
王婷婷
(白城師范學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蒙古族傳統音樂是傳承是與發展相結合的概念;是當代高校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蒙古族傳統音樂傳承至關重要。只有認識到將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才能發揮出吉林西部地區鄉土音樂之特色,進而使之蒙古族傳統音樂得以進一步傳承與發展。
蒙古族音樂風格多樣、積淀厚重,是草原文化中最鮮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歷代蒙古民族長期以來創造積累的重要財富,是這一草原民族自我認同的歷史憑證,也是我們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智慧源泉。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及全球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為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并極大地拓展了民族文化的創造、傳承、展示空間;另一方面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和延續帶來了嚴峻考驗,許多珍貴的民族音樂遺產正處于消亡、異化的邊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蒙古族音樂的傳承,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挑戰,許多極其寶貴的樂種的活態傳承都面臨著斷流的文化危機。
因此,作為吉林西部以科爾沁草原文化著名的白城市,作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載體的白城師范學院,向下一代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是其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高師院校作為培養音樂教師的搖籃,必須高度重視高師音樂專業的民族音樂教學,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要不斷對其改進,以適應民族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
隨著當前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接受音樂和音樂的審美需求漸趨多元化,中國民族音樂面開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青少年一代盲目崇拜,盲目追隨一切外來音樂文化,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很多學生也對于我國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越來越陌生,電聲音樂、搖滾音樂、通俗音樂等成為他們最為熟悉的音樂欣賞形式,而面對我們自身文化中優美動聽的蒙古族音樂,卻了解不深。近代以來,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受到歐洲音樂教育模式的影響深遠,主要教授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內容,本民族高師音樂教學的結構和內容西化嚴重,基本上還沒有自身母語音樂體系基礎上的音樂理論或音樂課程,這就說明我國民族音樂的教育體系實質上還不存在。長期以來的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令大多數學生缺失了對我國民族音樂作品的了解。
目前白城師范學院教學師資的引進一般情況下都比較重視聲樂、西洋器樂等技能課程,在蒙古族音樂理論、器樂等課程嚴重缺乏師資,以器樂為例,設置了二胡、古箏、琵琶、小提琴、薩克斯等課程,由于師資的短缺,沒有馬頭琴。蒙古族音樂理論的教學,也不夠細致,除了民間音樂的欣賞和中國音樂史的課程,就沒有有關蒙古族音樂的理論課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其教學內容也大都是一些民歌、民間舞蹈、民間器樂曲目的欣賞,課堂教學很少會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根本對這種課程毫無興趣,索然無味。因為有些該課程的老師本身在他的學習階段,也并非是學的此專業,兼職的從事自己所不擅長或者不感興趣的課程講授,其結果可想而知。
我國的高師民族音樂教學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編教材,于是也更談不上有與之相配套的各種音響資料等。這樣給教學也帶來了難度。
白城師范學院的音樂教育專業應主動地、自覺的搜集本地優秀的蒙古族音樂文化資源,經過加工和梳理完善,將其引入高師音樂教育,還可以建立與之相關的音樂課程或相關專業。在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手段和方法上系統化和科學化。把蒙古族豐富的音樂資源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合理安排足夠的課時課量。比如,在聲樂課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演唱一些蒙古族民歌,一些長調歌曲、短調歌曲、包括呼麥;觀看一些優秀的蒙古族歌劇、舞?。辉谖璧刚n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學習蒙古族舞蹈,充分知曉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甚至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歌舞的編導;在音樂理論課上,教師盡可能多解析一些蒙古族調式和的和聲;在器樂課上,開設馬頭琴課、民樂合奏課,經常進行民樂排練和演出。此外,還可以多舉辦蒙古族歌曲演唱會蒙古族器樂演奏會以及蒙古族音樂文化講座、蒙古族音樂作品欣賞講座等形式,充分營造學習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氛圍。在考試曲目上多提倡和鼓勵學生選擇蒙古族音樂作品。
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目標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定要廣泛搜集和利用我國在近些年取得重要理論和成果,比如我國已經現有的“五大集成”,這些成果都是幾代民族音樂學家多年的積累和研究的結晶,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成果,讓它逐步合理的轉化為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內容。
在蒙古族音樂的教學課堂中,要注重音樂審美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感受、理解和想像與音樂情感聯系起來,把音樂的表現形式與其內容結合起來,將音樂作品中美好的東西展示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在審美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審美觀點的熏陶,自然而然的熱愛蒙古族音樂。激發學生對于學習蒙古族音樂的興趣。
地方特色音樂的根深植在民間,而地方劇團更是匯聚民間藝人專家、曲目、地方特色音樂資源的“寶地”。音樂學院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加強與地方劇團、地方文化教育的聯系,包括利用地方劇團演出、排練、地方文化風俗等等活性資源,讓學生充分體會與領悟地域文化的魅力。與地方劇團的合作是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多次外聘專家學者講學,聘請當地民間藝人進行本地音樂文化的介紹與學習,把當地的特色音樂文化資源引入課堂。而學生也可以真正走出校園,聆聽地方劇團的排練、演出,參與各種地方文化活動,體驗當地民間音樂藝術的博大精深。
白城師范學院地處科爾沁音樂文化區,只有認識到將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才能發揮出吉林西部地區鄉土音樂之特色,進而使之蒙古族傳統音樂得以進一步傳承與發展,為地方音樂教育事業和傳承科爾沁音樂文化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