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秋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移動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汪秋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分析了移動新媒體對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的影響,論述了移動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必要性,并從增強平臺理念,拓展傳播路徑;圍繞用戶需求,開拓創新服務;延伸服務觸角,創新發展模式3個方面論述移動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創新策略,最后指明其未來發展方向。
移動新媒體 圖書館 公益講座 服務模式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愈來愈傾向于在各種電子終端上方便快捷、隨時隨地的汲取信息知識。移動新媒體的數字化、互動性和強調分眾、小眾的特質,打造了一種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全新商業模式以及信息傳播模式,新媒體開始逐漸走入公眾視野并廣泛應用于各種產業。在互聯網大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的公益講座服務模式開始以更加多元化,與移動新媒體相結合拓展服務模式,加強對公共資源的合理優化利用,更好地凸顯公益講座的社會教育功能。
1.1 理念更新:傳統服務模式的弊端與新媒體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社會公共文化事業開始成為國家關注民生發展的重點。圖書館講座服務因其內容的豐富化、多元化、公益性受到了群眾的廣泛喜愛,圖書館講座的公益性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不少圖書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在國內外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圖書館公益講座傳統服務模式存在著參與群體老齡化、互動性弱、宣傳意識不強等問題。在圖書館公益講座活動中,以老年人為主要聽眾,對中青年和少年群體吸引力較小;傳統公益講座中側重于“你講我聽”,而忽略了受眾群體的個人感受與互動參與;宣傳力度底下,公眾不能及時獲取圖書館公益講座的信息和資源,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制約了公益講座的良性健康發展。隨著全球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產業變革,互聯網開始與各個行業、領域相互融合,以互聯網為背景發展的移動新媒體也開始與各個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著力于改變傳統行業落后的體制機制,致力于激發傳統行業的體系創新和服務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發展路徑開始成為可能。
1.2 技術革新:從現實生活走向虛擬網絡
圖書館公益講座為加強其“品牌效應”,深化受眾群體對公益講座的“品牌意識”,通常選定某一固定地點、安排固定場次開展講座,或者以公益講座走進學校、走進鄉村來擴大其影響力度,但地域的局限性和場次的有限性仍然制約了公益講座的多元化發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自媒體以及網絡直播平臺的發展開始打破公益講座的時間節點和地域場次限制。在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融合中,科學技術的革新讓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1],越來越多的產業發展開始從現實走向虛擬,圖書館可以制作講座視頻的方式,將講座視頻發布在圖書館官方微博、微信上,以吸引受眾群體隨時隨地、多次循環、重復點播講座視頻,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聽講學習,將線下公益講座“搬運”到線上,利用各種新媒體讓公益講座從現實生活走向虛擬網絡。
1.3 受眾增多:由特定群體擴展到各個階層
一直以來,圖書館講座以其專業性、公益性一直深受聽眾青睞,但在公益講座的受眾群體中,主要是由5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構成,其他社會群體的聽眾所占比例偏少。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公益講座的內容不夠多元化、學科的交互性少等因素影響了講座對學生群體和上班族群體的新引力[2]。在移動互聯時代,用戶的需求是所有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改變圖書館公益講座受眾群體的單一結構,就必須轉變思維,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模式,按照學生群體、上班族群體的用戶需要,轉變單一傳播模式,以不同客戶需求為導向,為其定制符合大眾心理預期和緊跟時代潮流的講座內容。除此之外,利用多元化、便攜式移動新媒體,豐富圖書館公益講座的傳播路徑,增強與不同受眾階層的互動交流,及時獲取聽眾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講座的內容、形式,拓展公益講座受眾群體,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公共文化傳播職能。
2.1 強化圖書館公共服務效果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服務體系。”[3]現階段,社會群體并沒有充分、全面地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公益講座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其服務模式簡化性、傳播路徑單一性,限制了圖書館公共服務的效果。公益講座以現場聽取講座為單一知識獲取渠道,被動型的知識輸出為主,受眾群體的個人期待未受到足夠重視,缺乏與主講人之間的互動交流。移動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聽眾可以進入圖書館網絡平臺,在線瀏覽公益講座視頻。移動新媒體以全新的服務模式強化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效果,打造公益講座特色化、個性化服務模式。
2.2 提升受眾群體多元化需求
傳統圖書館公益講座的內容缺乏針對性,試圖用少數內容滿足大多數受眾的需求,“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這種短頭模式逐漸被長尾模式所取代”[4],信息時代下的公益講座受眾要求講座內容要多元化、趣味性,聽取講座的方式要方便、快捷、高效。基于移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服務屬性開始壓倒其自有的媒體屬性,傳統的圖書館公益講座習慣自主決定講座內容,缺乏服務意識;而新媒體時代,以受眾群體的不同需求為中心,集中整合視頻資源,按照學科分類和講座內容提供便捷式的方式,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3.1 增強平臺理念,拓展傳播路徑
新媒體平臺不同于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平臺,它是以互聯網為依托,幫助人們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載體,是多方合作、共享、共贏的交流媒介平臺。對于圖書館傳統公益講座來講,發布講座的信息主要是在圖書館官方網站,信息的發布平臺少、影響力小。隨著移動新媒體的發展,圖書館需要加強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快捷性、全覆蓋的特點構建“數字圖書館”。以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為例,建立了包含講座報道、講座信息、講座特輯和網友互動的“上圖講座網站”,并加強與其他數字圖書館的相互交流,構建集講座資源、講座服務、講座發展于一體的資源交匯平臺和文化知識傳播平臺,其服務平臺框架見圖1。除了優化已有平臺,圖書館公益講座還可以通過移動新媒體對接成熟平臺和技術,在手機報、微信、微博等平臺全方位布局公益講座的傳播渠道。
3.2 圍繞用戶需求,開拓創新服務
“以客戶為中心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向用戶提供服務是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以用戶為中心考慮問題,打造極致的產品和服務,擁有極致的產品和服務體驗,用戶才會從使用者轉變為傳播者。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要強化“用戶”觀念,從知識的供應轉化到知識的服務,讓用戶不再被動地接受講座輸送的知識,而是通過加強對公益講座的平臺推送,增加新媒體用戶與公益講座的接觸點,或者通過搜索引擎優化,來提高公益講座內容在有關搜索引擎界面的排名。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用戶在觀看視頻公益講座時候的“激發創造能力”,可以在視頻網頁上設置專門的用戶評論區,加強用戶之間的互相交流,圍繞用戶的需求來提升公益講座創新服務模式。
3.3 延伸服務觸角,創新發展模式
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新媒體的發展為圖書館公益講座資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礎。在增強平臺理念的基礎上,圖書館應該充分整合多家平臺的公益講座資源,建立起公益講座資源共享長效機制。上海圖書館在其網站建立講座資源共享協作鏈接,不僅加強了上海圖書館與其他省市圖書館的交流協作,還對每期講座主講人都進行個人信息簡介,并將主講內容按照學科進行分類,使數字圖書館用戶根據個人需要及時、快速查詢,并對講座內容進行收集整理,后期加工制作成光盤免費送給學校、敬老院等單位,延伸服務觸角,創新公益講座發展模式和服務理念,擴大公益講座的受眾群體。

圖1 “上圖講座”服務平臺框架
4.1 通過交流合作擴大內容資源
各地區的人文環境、風俗民情和社會習慣不同,各圖書館公益講座的內容也要以本地區市民的審美情趣為主。除此之外,圖書館在館藏圖書、服務模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也各具特點。在多媒體時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漲,更新速度快、周期短,使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掌握及時、快速、便捷的需求。圖書館公益講座作為傳播館藏資源的一個重要傳播途徑,任何一個圖書館的公益講座所能傳播的知識都是有內容限制和區域制約的,要想擴大圖書館公益講座內容資源,加強各區域圖書館之間的溝通協作,實現資源共享,這是必要的選擇。現代網絡科技的發展,使得知識通過網絡的集合不受存儲量、時間、空間限制,受眾可以通過各種移動終端在同一時間瀏覽、聽取多個城市的講座視頻資源,通過圖書館之間的交流合作,增強公益講座的效用成為創新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路徑之一。
4.2 利用移動終端打破空間限制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快餐式閱讀”應運而生。“快餐式閱讀”的特點是在互聯網數據庫中快速檢索所需信息,將檢索出的信息以圖片、視頻等簡單明了、容易記憶的方式呈獻給用戶。生活節奏的緊張使得大部分現代人很少有充足的時間去聽取一場完整的講座,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各種便攜式移動終端使用戶群體可以隨時隨地聽取講座,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聽眾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移動APP觀看、推送、傳播視頻資源。這種資源獲取模式給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就是創建一個專門用來觀看視頻講座的APP,打造全面覆蓋移動終端領域的圖書館講座信息傳播新平臺,借助微博、微信領域迅速擴散傳播的技術優勢,打破傳統公益講座的地域、時間、場次限制。
4.3 建立直播平臺加強互動交流
圖書館公益講座的傳統互動模式主要集中在線下進行,主講人與聽眾的互動僅僅限于面對面交流,雖然已經有不少圖書館建立了專門的講座網站平臺,開通了視頻直播服務項目,如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進入網站頁面之后點擊“講座直播”就可以觀看到正在進行的講座直播現場,但聽眾在觀看講座時不能與主講人進行互動交流,這也成為制約公益講座服務質量提高的問題之一。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互動直播可以通過在網上構建一個集合視頻、音頻、桌面共享、文檔共享、互動環節為一體的多功能網絡直播平臺[5]。圖書館的公益講座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網絡直播系統,將公益講座的現場通過攝像、錄音等方式集合視頻、音頻傳送到網絡平臺上,收看網絡直播的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IPAD等方式在線接入,體驗親臨現場的多媒體互動,通過語音連線或者輸送文字的方式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將線下的互動交流通過移動新媒體轉化到線上交流,激發講座聽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為圖書館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創造條件。
4.4 分析用戶需求推廣私人訂制

圖2 圖書館公益講座線上線下模式
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就是建立數字化圖書館,并建立專門的公益講座網站,方便受眾隨時隨地點播視頻講座。但不同群體由于年齡段、受教育程度和個人喜好不同,導致他們對公益講座視頻選擇也各不相同,圖書館公益講座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要求,以移動新媒體終端的為依托,挖掘不同用戶需求的搜索推送方法[6]。基于群體用戶相關查詢歷史行為,統計用戶的高頻率搜索詞匯,當用戶再次進入數字圖書館平臺搜索感興趣的視頻時,平臺根據高頻詞匯對比分析會自動推送用戶有可能感興趣的視頻,為用戶量身打造與其興趣、職業、學歷、文化相匹配的講座視頻,將圖書館公益講座的泛眾化升級為根據客戶需求的私人訂制。
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數字化圖書館,并通過思維創新、技術革新綜合運用移動新媒體技術,擴大圖書館公益講座的受眾群體,采取各種措施拓展公益講座線上與線下同時進行的服務模式,創新公益講座的發展路徑,整合多方圖書館公益講座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為最大限度發揮圖書館公益講座傳播知識的效能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1]范并思.閱讀推廣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問題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5):4.
[2]施國洪,夏前龍.移動圖書館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2):78-91.
[3]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
[4]秦小華,王紅濤.大數據時代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4(22):14.
[5]王小青.圖書館公益講座的運行模式與深化發展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3):29-32.
[6]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70.
汪秋雁女,1974年生。本科學歷,館員。
G252
2016-08-29;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