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成 李文瀟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我國大學教師對開放獲取期刊的態(tài)度實證*
金永成 李文瀟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以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探究了我國大學教師群體對開放獲取期刊的認知程度、使用意愿以及利用開放獲取模式發(fā)表論文的看法和顧慮。研究發(fā)現,大學教師對開放獲取的認知度和期望值都較低,文理科教師對開放獲取的認知度有較大差距。當前,我國教師對開放精神的認知還比較缺乏,要注重對科研人員開放思想的培育。同時,大學教師對開放獲取期刊的學術水平、出版速度、引用率、審稿制度、合法性等問題的關注程度都很高,說明對待開放獲取期刊的態(tài)度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
開放獲取 大學教師 態(tài)度實證
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或被譯為開放存取。2002年2月14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會議上通過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倡議》首先確定了開放獲取官方基本原則:“在公共互聯網環(huán)境下,免費自由的提供給任一用戶以供其閱讀、下載、復制、打印、搜索或鏈接全文,獲取文章索引或者用于其他合法目的”。當前,我國學術界對開放獲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這幾個方向:①國內、國外開放獲取制度實踐、政策的發(fā)展評述和進展匯總,并給出今后開放獲取發(fā)展的建議的綜述型研究。②開放獲取引入后對我國出版社、圖書館、數字出版等與其緊密相關的企業(yè)和行業(yè)的參與現狀和影響,以及如何利用開放獲取發(fā)展我國相關產業(yè)的研討類研究。③利用數據分析我國圖書館、科研機構和人員、編輯人員對開放獲取這一概念在認知態(tài)度和參與意愿的實證型研究。
擁有一批國際標準、且由我國獨立主辦的開放獲取刊物,將更大范圍地擴散我國科研人員的一線研究成果,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和我國學術水平的國際影響力,創(chuàng)造更多學術國際合作機會;同時,不斷增長的開放獲取期刊數量反過來必將激發(fā)我國大型出版商對商業(yè)模式的改進,更積極的投身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探索,學術作者將閱讀到更多免費的文獻資料。因此,了解學術作者的主力軍——大學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認知程度,以及在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文獻的需求態(tài)度對該制度的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兩個部分,調查時段從2016年5月到7月初,問卷在上海理工大學教師群體中隨機發(fā)放,共發(fā)放130份,剔除不承擔教學任務的人員后,共收到有效問卷113份,回收率89%。根據教師意愿,從填寫過問卷的教師中邀請到了7位教師做深度訪談。每位老師有10~15分鐘的訪談時間。在本次搜集的113份問卷中,正高級職稱、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的教師數量分別占總教師數量的約11%、36%、46%、7%,與學校教師職稱比例基本吻合。7位教師的深度訪談安排在做完問卷后進行,每位受訪時間約15分鐘。參與深度訪談的教師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深度訪談受訪者分布狀況
3.1 大學教師對開放獲取的認知度和期望值都較低
教師群體對中國金色OA期刊的認知度和期望值都較低。調查顯示,有70%的老師“一點兒也不知道”或“只聽說過OA但不了解”。這一比重相較于10年前李麟對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的調查中90%不知道開放獲取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依舊說明OA概念在我國大學教師群體中的普及率很低;在問題“如果中國設有獨立的OA期刊,您覺得它的質量高于還是低于傳統期刊?”的回答中,有65%的教師,認為中國如果建設OA金色期刊其質量要低于傳統期刊。這說明大部分老師不僅不了解開放獲取是什么,還對開放獲取期刊的印象較差,或是對我國辦OA期刊的信心不足。
大學老師作為負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基層研究者,他們對實踐這種新制度還不太認可。首先,問卷數據顯示大學教師對OA還有46%從未聽說過,開放獲取對他們來說就是陌生的;即使知道開放獲取是一種較好的理念,69.9%的老師還是認為開放獲取期刊的總體層次不會比傳統期刊高,說明這種新的出版模式還有待取得大學老師的信任。其次,從問卷和深度訪談綜合反映出,他們更傾向在開放獲取更成熟時才去實踐開放獲取,并不想去嘗新。再次,基層的教師群體的確并沒有從身邊學術環(huán)境感受到他們是開放獲取制度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學校出資購買數字期刊版權,讓他們不能直接感受到版權費逐年增長的壓力。因此,向基層科研人員積極推介OA項目是建設OA期刊的第一步。
3.2 文理科教師對開放獲取的認知度有較大差距
數據顯示,有72.4%的文科專業(yè)老師不了解開放獲取的概念,而理科專業(yè)老師的老師里有只有38%不知道開放獲取。從我國現有的OA知識庫參與程度來看,當前理工科學科參與OA知識庫的比重就比文科專業(yè)高。筆者對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COAJ)進行了手動的搜索調查和數據統計:依據其網站公布的指標,刊登在該知識庫里的期刊分為4個開放等級:A級全文即時開放;B級全文延遲開放,有一定時滯;C級展示期刊信息與摘要,鏈接全文,可供瀏覽或下載;D級只有期刊基本信息并鏈接期刊網站,可供瀏覽與否需自行查詢。通過該網站對分級指標的評述和對開放獲取制度的理解,我們認為A級和B級期刊真正確保了讀者通過該開放獲取平臺獲得文獻全文的機會。對COAJ期刊的統計發(fā)現,各學科參與開放獲取的比例嚴重失衡。當前我國開放獲取期刊參與比重較大的為理科專業(yè),如工業(yè)技術類期刊共有169本,占比21.3%參與知識庫文史類期刊,如經濟學、歷史地理類僅占開放獲取總期刊數的極小比例,語言文字類期刊數甚至為零。因此,文理科期刊參與OA和大學研究者對OA了解程度比例失衡的現象應該受到重視。

表2 COAJ知識庫中不同程度開放期刊比例
3.3 數據分析顯示,老師職稱越高,對開放獲取感興趣的人越多
在正高、副高職稱的教師中,分別有83.3%、80.4%的教師的愿意向OA投稿;而初級職稱的教師中愿意向OA期刊投稿的僅占16.6%。在訪談中,筆者發(fā)現研究課題較多或資金充足的高級職稱教師表示,如果OA帶給自己的是更廣泛的研究交流和更大論文影響力,愿意從自己的課題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來自主投稿,初級職稱的教師一般工作時間較短,或教學任務多于研究任務,沒有或很少申請了有項目資助的研究課題,因此,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受項目資助的數量有關。如6號受訪者認為自己作為2014年剛剛入校的新教師,從來沒有承擔過任何課題,也就沒有項目的資助,所以對開放獲取這樣的新出版制度并不急于嘗試。

表3 不同職稱、年齡教師開放獲取投稿意愿的比例
3.4 選擇何種OA期刊投稿方式是綜合了多種因素的結果
在多選題“對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發(fā)表論文時最關心的因素”中,期刊水平、發(fā)表速度與引用率3項成為老師們選擇最多的因素,分別達到94.6%、91.1%、82.3%。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選項被選擇的頻次也超過了一半。因此,對于大學教師來說選擇何種OA期刊投稿是綜合了多種因素考量。
大學教師對開放獲取期刊質量相關的憂慮不無道理。首先,如果有人竊取其他研究者公開獲取的數據、加快自己的實驗進程,或修改、復制某些數據進行科研造假,不僅造成原作者和同學科研究者的損失,而且盜用非常隱秘,難以發(fā)現。竊取風險的損失也許在文史類研究中不甚明顯,但在理科尤其是生物、醫(yī)療等學科,數據一旦遭到剽竊,一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損失也許將難以估量。其次,開放獲取期刊的編輯職責由從前的內容評審轉變?yōu)橹皇桥c內容相關的工作,甚至是管理和技術基礎設施的操作或者其他出版物管理任務,如稿件驗收后的監(jiān)督和協調等。無專業(yè)編輯、無同行評審制度的開放期刊由作者直接發(fā)布在OA平臺,這的確會使大學教師擔憂期刊的內容質量和他們的論文保值問題。
此外,訪談中3號受訪者表示,現在很多老師希望發(fā)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關注論文引用率,很多都是因為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如果開放獲取的期刊學術質量、引用率都沒有學校認可,教師發(fā)這樣的期刊雖然完成了學術研究,卻與個人事業(yè)的需求脫節(jié)。如果學校不通知、不支持,自己很難率先嘗試。所以,需要把在OA期刊發(fā)文納入現有的教師職業(yè)評價體系。

圖1 在OA期刊發(fā)表論文最關心的問題
3.5 OA期刊投稿費用來源傾向于有學校資助或課題資助
多選題“您認為這筆費用應該誰來支付”中,有97.3%選擇了學校學院資助、88.4%的老師認為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最好有專門的經費補貼,78.7%的老師還認為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應該向和傳統期刊投稿一樣,可以申請國家項目資金。選擇個人支付和圖書館資助的較少,為11.5%和8.8%。受訪者表示,希望在有國家或相關單位政策支持后,在保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開放獲取期刊的發(fā)表。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晉升評級制度和費用資助制度。所以,我們看到了政府教育部門在推行這一制度中顯示的權威地位。我國數字出版商,如中國知網等,一直對開放獲取不慍不火的觀望態(tài)度,也是因為政府在這方面沒有明確政策支持的原因。同時,學術作者方也需要依靠教育部門制定持續(xù)、穩(wěn)定的出版經費制度來覆蓋在作者付費制度上的花費。

圖2 誰來支付投稿費用
在問到“短期(1年)內不會選擇OA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原因時,7位受訪者都不同程度的對短期內在OA期刊上發(fā)論文表示猶豫或排斥。除開重復作答的部分,主要有6點因素影響了大學教師拒絕短期內開放獲取期刊上投稿:沒有發(fā)表平臺、費用支付問題、教師精力有限、剽竊隱患、侵犯個人意愿或對OA根本不了解,這與問卷調查的結果基本一致。

表4 對OA不感興趣或者不選擇OA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原因
第二道開放式問題“如果開放獲取在中國確立,擁有獨立的開放獲取期刊,作為一個大學老師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未來比較關注,或是擔憂的是什么?”有6位老師作答,總結出6個主要的因素。

表5 大學教師對OA制度運行的擔憂
通過分析以上數據,筆者認為以上問題總結起來分為3大類,分別是費用資助相關、認知相關和質量水平相關3個方面。吸引教師群體積極參與OA出版投稿,要靠政府教育部門、出版商和學校三方合力的推動。
5.1 國家政策、資金支持開放獲取,試點建設獨立OA期刊
資金支持是開放獲取在歐美得以迅速發(fā)展的主要助力。短期看國家的確投入了不少的資金和精力,但對一國的長期科技實力與影響力都有積極推進作用。2016年4月14日,在歐盟輪值主席國荷蘭通過的《阿姆斯特丹行動倡議》指出,歐盟致力于到2020年所有在歐盟國家的新論文均可以免費獲得。為了應對OA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質疑,支持OA期刊在中國持續(xù)發(fā)展,OA的在概念推介時不能簡單的被介紹成“讀者免費、作者付費”,要從政策上厘清作者、出版商、讀者的權利義務細節(jié),現行的版權制度、利潤分配方式、和商業(yè)模式都應配合新的出版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為開放獲取在我國今后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可先選擇學界較為學術水平較高的傳統期刊,或借助在某一學科有權威地位的高校、實驗室的高影響力,支持其成立獨立運營的OA期刊,并制定相關政策驅動優(yōu)秀的國內學者向期刊投稿。歐美國家的開放獲取制度都有專項的財政資助作者的文章處理費用或者出版費,這對于我國開放獲取期刊的運營模式是一個很好地借鑒。
5.2 學校積極推介開放獲取,培育大學教師開放精神
針對教師群體對開放獲取期望值、認知度低,文史類學科OA參與過低等認知相關問題,學校應該從OA推介、開放思想教育入手。“作者付費模式并不能保障自己閱讀文獻的需求”或者“有人為自己免費閱讀文獻買單,所以對開放獲取并不特別感興趣”,實際上是缺少開放精神的表現。在國外推進OA模式推廣的過程里,也會有諸多基層研究員對這一制度提出質疑或抵觸。為避免開放獲取的推進中的阻力,歐美國家在推行開放獲取制度很注重對中青年學者開放精神的培育。例如歐盟的Foster項目,旨在對歐洲青年學者進行開放獲取、開放數據和開放科學的培訓;并且2014年國際開放周以“開放一代”為主題,希冀在信息全球化時代成長起來的科研力量能有更加開放、包容的心理對待開放獲取。
從深度訪談的結果看,教師在研究之外承擔著教學任務,工作壓力較大,新的出版方式如果沒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群體不是很愿意主動向OA期刊投稿。事實上,開放獲取制度比任何精心營銷的出版物都可以增加受眾范圍,更大范圍地擴散我國科研人員的一線研究成果,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和我國學術水平的國際影響,創(chuàng)造更多學術國際合作機會。同時,學校要出臺與開放獲取制度配套的資助項目,協助高校轉變事業(yè)評級政策,從政策上支持大學科研者的科研成果和開放獲取期刊掛鉤,打消基層科研工作者對向OA期刊投稿的憂慮。
5.3 出版商重視OA期刊質量,規(guī)范收稿行為,轉化編輯職能
在問卷“對開放獲取出版最關心的因素”中,學術水平、出版速度、引用率、審稿制度、合法性等因素的選擇概率都超過50%,說明教師判斷是否會投稿時會綜合考量OA期刊的質量,而不是單純的關注某幾個要點。當前,國內學術糾紛屢見不鮮,更寬松的審核條件下,開放獲取在學術誠信方面的風險比從前更大。鑒于國外OA出現的問題,一方面編輯不僅要控制稿件的質量,還要負責審核文章上傳的程序、統計下載次數、受眾范圍等,因此需要具備學習數字化平臺管理、操作等技能;由于開放獲取期刊的受眾范圍擴散到全球科技人員,期刊國際交流隨之增多,需要OA平臺編輯具備良好的外語素養(yǎng);傳統文獻的數字版本一般是PDF、Excel和Word形式,但作為補充文件的開放獲取,利用數字技術強大的存儲功能,打破了傳統期刊頁面等局限,實現大型文件的全部上傳,可以公布完整的研究進程,給與讀者深入了解研究方法和結果的機會。所以,編輯在還要增加圖形文件(如JPF、TIFF、GIF),或者更高級的音視頻以及其他專用格式如HTML、RTF、WMV、WRLD等格式的學習;另一方面,旨在建設高質量OA期刊的出版商可根據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實施更加嚴格的開放獲取制度,如在開放期刊和開放數據庫實行登錄實名制、OA論文只讀密碼保護、復制粘貼彈窗警告,并對來稿做到嚴格項目信息的核對和研究背景調查,確保文獻的可讀性,避免數據盜用。如果在OA期刊留給基層科研人員的印象就是無組織、低質量和無序的,那么這種初始印象的陰影將很難消除。
[1]蔣永福.開放獲取出版:概念、模式、影響和前景[J].科學學研究.2007(4):210-214.
[2]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http://www.oaj.cas.cn/.
[3]聶華.開放獲取運動的新進展——OpenAIRE-COAR2014年會的觀察與思考.大學圖書館學報[J].2015(2):5-12.
[4]任翔.學術出版的開放變局:2014年歐美開放獲取發(fā)展評述[J].科技與出版,2015(2):18-23.
金永成女,1972年生。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出版。
李文瀟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出版學。
G250
2016-10-18;責編:姚雪梅。)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數字出版的大都市產業(yè)集聚發(fā)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2YJC860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