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科平(西安工業大學圖書館 西安 710021)
?
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的現實困境及其改進
蔡科平
(西安工業大學圖書館西安710021)
〔摘要〕上世紀末至今,美國高校圖書館共同治理存在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圖書館管理層與教師存在共治觀念沖突、共治功能不斷弱化等突出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美國高校圖書館采取了多種應對措施,通過一系列變革,美國高校圖書館的共同治理取得了很大成功。國內高校圖書館應從中吸取寶貴經驗,通過重構共治模式來破除發展困境。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共治治理變革
〔分類號〕G252
〔引用本文格式〕蔡科平.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的現實困境及其改進[J].圖書館, 2016 (1):81
共治,也即“共同治理”。圖書館界的治理模式,最早出現在美國,而其發展也經歷了多個階段和波折[1]。19世紀中葉,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理念不斷強化,但是鮮有高校圖書館能夠自始至終落實下去。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時間里,美國國內不少學者對圖書館共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它已落后于時代發展,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了。面對不斷產生的新問題卻毫無有效應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模式提出了質疑[2]。
1.1教師參與共治積極性不斷下降
Birnbaum R通過研究發現,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力量對比變化導致共治面臨著更加艱難的抉擇,兼職教師占比不斷提高降低了共治質量,沖淡了高校共治的氛圍。如何與兼職教師構建一套新的共治模式,是困擾當前美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首要問題。一方面兼職教師比全職教師更容易妥協,另一方面全職教師在向兼職教師讓渡權力時遇到了重重阻力[3]。全職教師在與兼職教師共享共治權力時表現出了較大惰性,也是制約共治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隨著高校兼職教師占比不斷提高,教師在美國高校圖書館治理中的作用逐漸減小,最后導致教師對圖書館治理失去興趣。有些高校圖書館在舉行決策會議時,到會教師人數甚至無法達到要求[4]。教師評議會亟需解決教師參與圖書館治理積極性下降的難題。目前,擔任教師評議會成員的教師人數還在不斷減少,有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只有4%的教師表示愿意參加教師評議會[5]。
為保證治理效率,一些高校圖書館對教師參與治理給出了不歡迎的態度,從而不斷削弱了教師的控制力。對共治批評和改革更深層次的意圖阻止了教師參與圖書館治理,例如以教師決策效率低下原因對共治提出批判和質疑。1998年,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公開發表聲明,指出高校圖書館內部治理效率十分低下,且只有一小部分人需要承擔相應責任。為提高圖書館治理效率,董事會協會提倡優化和改革教師參與圖書館共治結構。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圖書館管理層卻極力反對教師參與,以各種理由抨擊教師評議會的存在,教師參與治理被以降低效率之名冠冕堂皇地拒之門外。隨著行政權力不斷膨脹,決策等級架構不斷增加,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逐漸處于兩難境地[6]。
1.2教師與圖書館管理者對共治存在分歧
Stensaker認為,教師要在圖書館事務中起主導作用,圖書館管理人員則只需負責常規性管理工作[7]。但是圖書館管理者卻將教師視為管理權的競爭者,牢牢將決策權抓在手中,即使在共治中明確了教師的決策權,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的話語權總是會被剝奪。圖書館管理者傾向于從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力使用角度思考問題,遵循傳統管理思路和路徑,無形中將廣大教師排斥在圖書館決策之外。對教師參與圖書館治理的分歧越大,圖書館面臨的發展問題也會更加嚴重。在共治模式下,教師堅持其在圖書館治理和改革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大多數圖書館管理者并不這么認為,教師只有建議權,不需要決策權,即使教師提出的建議具有較大可操作性,但是如果與管理層意見存在沖突,則同樣可能會被拒絕采納。圖書館管理層對教師的建議具有很大的選擇權和操作空間,他們可以“自由的接受、拒絕或隨意改變教師的提議”,顯然,這種治理與共治已經相去甚遠。
1.3共治的功能蛻變
二戰結束后,美國高校圖書館紛紛開始重視和引入共治模式,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化,共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例如互聯網沖擊、信息爆炸、內外部相互滲透、社會責任感、效率與公平、民主意識等[8]。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里,圖書館共治暴露出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其功能出現了巨大改變。傳統共治功能逐漸退化和弱化,無法滿足當前圖書館發展需要,權力和責任日漸混淆;保守主義思想濃厚,對未來變革發展形成了巨大阻力,嚴重阻礙了圖書館的健康發展。共治對圖書館管理層的權力形成了威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圖書館內部變革動力。
美國高校圖書館變革遇到的主要阻力是共治削弱了圖書館的選擇能力,在一些事務決策、使命履行以及項目運作方面存在嚴重的功能缺位[9]。共治具有天生不足之處,加上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得美國高校圖書館陷入了更大的困境當中,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共治的訴求不斷增強。
為有效應對共治帶來的挑戰,尋求新的發展和突破,美國高校圖書館啟動了多項改革項目和措施。
2.1通過工會化推動共治變革
比爾·萊恩指出,工會化是推動共治變革的重要途徑。通過回顧美國高校圖書館治理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集體談判對促進共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會化模式下,教師與圖書館管理者擁有平等地位,相互尊重、理解,開展深層次合作。集體談判不是打著某種旗號要求一方妥協,而是要正確理順圖書館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讓教師有更多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工會是教師利益的代表組織,關注和重視教師的權益。同時,教師將工會視為維護其自身權益的重要組織機構。工會也不會刻意掩蓋教師的錯誤,能夠公平處理教師與其他機構的利益關系,并與高校中的機構建立緊密聯系。這種制度設計有利于拉近圖書館管理層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例如普渡大學圖書館共治模式就是建立在集體協商制度上的。工會有效彌補了教師評議會在圖書館發揮功能的不足,在維護教師權益、平衡多方權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集體談判在促進共治發展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利于鞏固和促進共治健全和完善[10]。分析普渡大學圖書館共治經驗可以發現,工會擁有豐富的社會關系資源,這為其在爭取和維護教師權益方面創造了良好條件,普渡大學依托印第安納州教師協會,與9萬名教師保持密切聯系,教師協會為工會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持。工會利用自身與圖書館管理層建立的關系,在促進教師與圖書館管理層達成互信關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2在圖書館類型和治理風格間建立聯系促進共治
經過多年發展,美國高校圖書館日益多樣化,其治理模式也變得多樣化。不同圖書館的組織文化、館員隊伍、管理制度、核心資源以及技術能力都會對其治理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對圖書館決策機制、權力運用等也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要根據圖書館類型來分析共治的特點和性質。根據不同類型圖書館靈活調整“軟”、“硬”治理模式,是促進共治發展的重要方式。通常來說,應用型高校圖書館傾向于“硬”治理模式,研究型高校圖書館則偏向于“軟”治理模式。
“硬”治理對組織結構、權力分配、決策程度以及內部關系等比較側重,要求嚴格按照現行制度和范式開展治理活動。“軟”治理是建立在人與人關系基礎上的,例如發揮組織中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軟性約束作用。“硬”治理與“軟”治理對應不同的理論依據,前者是建立在理性選擇理論上的,后者則是建立在人的相互關系基礎之上的,通過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活動產生影響[11]。“軟”治理具有回溯性特點,它在教師和圖書館員共同期待中體現出來,通過建立一套規范、程序和習慣來達到預期目標。“軟”治理很難被人注意到,這是因為同“硬”治理相比其表現得更加隱秘,同時對大多數人來說其使用和駕馭也存在更大困難。通過明確工作分工就好像通過產出結果考核提高圖書館效率一樣面臨著諸多困難與阻力,這都會誘發圖書館內部官僚主義以及非理性化選擇行為發生,最終結果就是“硬”治理凌駕于“軟”治理之上[12]。對研究型高校圖書館來說,“軟”治理具有更大的應用潛力。
2.3積極促進共治的決策進程
不斷加強教師與圖書館管理層之間的平等溝通和互動,高效解決各種治理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制定一套完善的解決問題的標準,體現教師們的意見;二是要明確教師在教師評議會、行政聯席會上的發言權和決策權;三是適當縮減由教師評議會參與決策的圖書館治理問題[13]。上述措施可以充分發揮教師意見在決策中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證明教師評議會能夠更好地參與圖書館管理工作,讓教師評議會在一些圖書館關鍵問題上參與決策,以保證圖書館決策能夠順利推進。
ACRL也提出了改進共治的對策,那就是董事會要就決策權力和流程作出清晰界定,就某個專業或者領域方面的決策權力進行科學分配,保證不同參與者的利益得到尊重和重視,設置時限保證決策有效,提高權力使用公平性和高效性[14]。
2.4通過加強理解與合作促進共治
促進共治的主要手段是加深圖書館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培育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 Graham認為,教師和圖書館管理者要重視內部合作關系培養,通過優化決策流程和時限來提升教師評議會功能,圖書館管理層要積極拓寬內部合作渠道,為圖書館管理者、教師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溝通合作創造更多條件,圖書館管理者要清醒認識到,治理需要投入足夠的耐心和參與。董事會與館長可以將合作前移到事前決策,圖書館管理者可以在董事會議前征詢董事會成員相關決策意見。將教師評議會負責人納入到董事會投票委員會中,可以加強教師評議會與董事會的溝通交流,保證董事會決策科學、合理。同時,圖書館館長要列席董事會與評議會議[15]。高效共治必須要以合作、溝通為前提條件。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提出了以下改進意見:對治理定義和內涵進行重新梳理和調整,完善和豐富內部治理規則。Latta等人認為,可以通過實行輪崗制來緩解共治中緊張的關系[16];Roderick Kramer認為建立分布式領導制有利于促進共治,不斷提高人們參與決策的積極性[17]。由此可見,共治改革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改進和提升,而很難達到毫無瑕疵。
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是歐美圖書館治理的標桿,對圖書館治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植根于傳統制度,我們不應對其進行全盤否定,而是選擇性地吸收和發展。
3.1重新審視共治的價值
共治是美國高校圖書館最具特色的一個管理模式,是完善圖書館功能的重要內容,也影響著美國高校圖書館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美國高校圖書館快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沿襲了《獨立宣言》中的民主、平等精神:分權與制衡。共治要充分發揮教師、圖書館管理層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忽視任何一方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美國高校圖書館歷來十分重視共治傳統和價值。共治可以將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體現出來,它對傳統制度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不同意見和聲音提供了一個表達平臺,它鼓勵調整政策和優化制度,注重教師參與,支持民主決策。高校圖書館的改革如果沒有最廣泛的教師參與和支持,必然無法順利實現其目標。ACRL在1966年制定的共治原則依然在現代高校圖書館治理中發揮作用,這是保證圖書館健康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
3.2合理平衡決策效率與決策質量
目前,學者們對共治的批評并不完全正確。一方面,美國高校圖書館在共治中確實遇到了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對圖書館治理水平和績效產生了重大影響,必須采取改進措施;另一方面,一些批評有失偏頗,例如對圖書館與外部環境缺乏有效聯系,決策效率低下等。美國高校圖書館建立了一套高效、完善的外部環境反應機制,可以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圖書館治理績效不僅與決策效率有關,還與互信、可靠性息息相關。任何促使正確決策付諸實踐的行為,都存在因為追求速度導致優秀決策淪為拙劣決策的風險。教師參與共治可能會降低決策效率,但是它保證了決策討論充分,有利于提高圖書館穩定性。圖書館面臨的主要風險不是決策效率低下,而是在于過度追求決策速度導致其核心價值觀淪喪。“圖書館要保持高效運轉,它不能考慮所有教師的意見,以避免將最佳時機錯失。實際上,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少之又少。”[18]高效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圖書館共治也逃不開這一規律。
當然,為更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社會環境,需要從制度上規避因為民主帶來的拖沓、繁冗,在效率與質量之間保持一個最佳平衡。
3.3背離共治的不良影響
通過分析美國高校圖書館治理經驗可知,公平程序和開放原則是高效共治的重要前提。單方改變規則和程序的行為都是不公的,不利于圖書館治理績效的提升。如果違背共治結構,不僅會打擊教師參與圖書館決策積極性,也會降低教師與圖書館之間的互信,同時還會降低圖書館共治執行效率。同時,限制教師參與共治會減少“有價值建議”的數量,從而影響圖書館治理績效水平的提高。
共治是高校圖書館創造社會資本的有效手段。背離共治不利于圖書館社會關系健康發展,從而導致其社會資本減少。教師參與性不高、組織松散、評議會組織松散無序,都是社會資本下降的具體體現。社會資本有利于加深合作與互信,社會資本的弱化不僅會降低圖書館績效,也會削弱其影響力[19]。否定和違背共治其實就是忽視了圖書館的學術地位,這與高校圖書館價值觀是相沖突的,不利于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分析美國圖書館共治發展經驗我們發現,共治制度總體上是利大于弊。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無瑕的制度。共治是最能夠體現高校圖書館學術價值的制度設計,這也是為什么超過九成的美國高校圖書館引入共治模式的原因。改革共治制度,不是對傳統制度的徹底否定,而是選擇性地繼承和放棄,因此共治過程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
對國內高校圖書館來說,美國高校圖書館的共治理念與制度設計值得借鑒和學習,這是解決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的有效對策。共治有利于促進圖書館健康發展,可以對行政權力進行有效約束和合理限制,使其在一個穩定的范圍內運行[20]。
共治富含多種內容和要義,例如平等精神、參與意識、民主制度、公共利益、決策透明等,這是對傳統圖書館家長制管理模式的挑戰。共治是解決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官僚主義、行政權力膨脹等突出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高校圖書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構建現代圖書館管理結構、完善圖書館治理功能的過程中,借鑒和學習美國高校圖書館共治經驗,在圖書館決策過程中吸收教師的意見,有效化解“教師在圖書館管理活動中被禁聲”[21]的問題,不斷提高廣大教師在圖書館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地位,充分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促進圖書館績效提升,這對圖書館長期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圖書館治理關鍵在于共治,要將廣大教職工納入到圖書館管理決策體系當中。否則,教師就會感到被忽視、不被尊重,參與圖書館治理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這無形中會限制圖書館治理績效,最終制約圖書館的發展。
(來稿時間:2015年7月)
參考文獻:
1.Medina S O. A miracle for the millennium: How the Alabama virtual library governance succeeds[J]. The Alabama Librarian, 2005(5)5: 12-16
2.Lapworth S. Arresting Decline in Shared Governance: Towards a Flexible Model for Academic Participation[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4, 58(4):299-314
3.Birnbaum R. The end of shared governance: Looking ahead or looking back[J].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4 (127):5–22
4.Young K. Perceptions from Library School Faculty on Meaningful Matters to Academic Librarians: Additional Degrees, Sabbaticals, Evaluation, and Governance[J].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2011, 6(2):42-44
5.Alfred R L. Shared Governance in Community Colleges. Policy Paper[J].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2008(10)11:77-83
6.Merikangas R J. Historical and Heuristic Frameworks for Shared Governance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Documentary History, Interpretation, and Questions for the Library Council and Oth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J]. Academic Libraries, 1999,29(7):51-57
7.Stensaker B, Vabo A. Re-Inventing Shared Governance: Implications for 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13, 67(3):256-274
8. Lynn Mix V. Library and university governance: partners in student success[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3, 41(2):253-265
9.Glassman P.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art and design library[J]. The Handbook of Art and Design Librarianship, 2010,,5(1):78-79
10.White K B. Shared Governance in California[J].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998(102):19-29
11. Edwards M, Jabs L B. When safety culture backfires: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half-shared governance in a high tech workplace[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9, 46(4):707-723
12.Kurland N B. Shared governance and the sustainable colle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 15(1):63-83
13. Fishburn D. Governa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M]. Digital Convergence–Libraries of the Future. Springer-Verlag London Limited .Springer London, 2008:401-405
14.Vickie Lynn Mix. Library and university governance: partners in student success[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3,41(2):253-265
15. Graham Walt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library management: new column for Library Management[J]. Library Management, 2007,28(3):145-160
16. Latta L C, Davis-Kirsch S. Developing a Robust Professional Practice Model Using a Shared Governance Approach[J].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2011, 26(6):580-585
17. De Leon J E. Establishing a vision of shared governance through SWOT analysis[J]. Department Chair, 2007, 18(1):23-25
18.Bradford Lee Eden. The Challenge of Library Management: Leading with Emotional Engagement[J]. Vanduinkerken, Wyoma, and Mosley, Pixey Anne. Public Services Quarterly, 2012,8(1):72-73
19. Misty Smith. LIBRARY MANAGEMENT TIPS THAT WORK[J]. 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 2012,29(3):258-259
20.白永紅. 美國高校圖書館治理結構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基礎[J]. 圖書館, 2015(4):47-50
21.蔡屏. 勿忽視高校圖書館首要職責:“Buyer”——從美國高校教師的視角談起[J]. 圖書館雜志, 2013(2):57-60, 78
·綜述·
Dilemma and Reform of Shared Governance in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Cai Keping
(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shared governance in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had been confronted with troubles such as the decline of th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the opposite understanding of shared govern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library administrators, and the degeneration of its function. Therefor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were attempting to improve it by unionization,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library type and the governance style, speeding up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shared governance,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and so on. Through a series of reform,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achieve a great success of shared governance.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learn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get rid of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by reconstructing common governance model.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Shared governanceGovernance reform
〔作者簡介〕蔡科平(1978-),男,碩士,西安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