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
本刊編輯部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由那塊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我們必須按照“發展要突出高質量、均衡性”要求,突出重點、精準發力“補短板”,在補齊短板中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鄭重承諾
新年伊始,省委書記夏寶龍就在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會上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補短板”的號召。這是省委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局之年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對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對照“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對照“更進一步,更快一步”的總要求,浙江發展依然存在著“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的明顯短板問題。以“標桿”姿態進入全面小康,需要我們直面問題,以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發展動力、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在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邁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補短板”這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高水平”的核心特征就是高質、均衡,“補短板”就是最精準的發力點。雖然經濟社會不同領域的發展呈現“長短板”是難免的,但眾所周知的是,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由那塊最短的木板決定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全力做好找準短板、補好短板這篇大文章,需要持續不斷深化對這一重大命題的認識,從而抓住未來浙江發展和全面小康的“牛鼻子”。
“補短板”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去年底以來,中央密集召開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補短板”作為重要內容和重要任務貫徹始終。習總書記在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把“補短板”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發力的重點。1月29日,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特別是主要短板,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因素,必須盡快把這些短板補齊。
“補短板”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浙江“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決心按照“高質量、均衡性”的要求,實現“高水平”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水平”,體現的是綜合實力更強、城鄉區域更協調、生態環境更優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體系更完善;實現的是“縣縣建成全面小康,人人享有全面小康”。夏寶龍書記說,補短板是“八八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力點。李強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進“十三五”發展、實現“十三五”目標,“必須追求高水平、推進均衡化、增創新優勢,集中力量抓好既該干又能干成的大事”。浙江要寫好“八八戰略”的續篇,就必須在繼續發揮優勢的同時,回答好找短板、補短板這個命題。
“補短板”是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發展的熱切期待。從某種意義上說,短板就是影響協調發展的難點,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薄弱環節,更是群眾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地方。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實際上,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中的每個短板,都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補短板”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期盼的重點,攸關普通民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改善。比如補齊教育、醫療、社保事業發展滯后這個短板,是廣大群眾的強烈要求;補齊生態環境差這個短板,是城鄉群眾的共同愿望;補齊城鄉發展不協調這個短板,是廣大農村群眾一直追求的目標;又比如收入差距能否明顯改善、食品安全能否明顯改善、交通擁堵能否明顯改善等也都是大眾高度關切和需要求解的問題。總之,“補短板”充分體現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補短板”是改進工作的目標方向。全面建成小康,重在全面推進,難在破解短板。“補短板”實際上是通往偉大目標的方法論,是帶動全局工作的關鍵一招。越是短板,越具有后發優勢;越在薄弱環節上多用力,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越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我們要勇于看到工作中的短板,善于對照標桿找短板、精準發力找短板、突出重點找短板。無論是出臺政策措施,還是制定具體規劃、完善體制機制,都要著力從“補短板”切入,把補齊作為需要改進工作的目標方向,毫不松勁地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在發展進程中,短板就是影響和制約發展的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同的發展階段,短板表現形式是不同的。站在“十三五”的坐標點上,對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對照“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對照“更進一步,更快一步”的總要求,各領域都有一個”補短板”的艱巨任務,而這些“短板”更多的是“十三五”期間既該干又能干成的大事。我們必須按照“發展要突出高質量、均衡性”要求,突出重點、精準發力“補短板”,在補齊短板中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鄭重承諾。
著力解決結構性失衡的“短板”。浙江發展首當其沖的短板是結構性失衡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特別是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困擾著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動力轉換。如三次產業結構雖然完成了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但三次產業比重與中高收入發展中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傳統產業轉型提升不夠快、新興產業占比還不高”,新舊產業“青黃不接”、產業層次低、競爭優勢不突出。為此,要堅定不移、齊心協力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把結構轉型擺在“補短板”的首要位置,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全面提升先進制造業競爭力、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新引擎,加快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信息經濟為龍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要突出培育發展新產業,把七大萬億產業和文化產業作為新的戰略支點,著力培育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大產業。
著力補齊創新能力“短板”。浙江“轉型升級找準了跑道、迎來了曙光”,但要在轉型升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必須著力解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一薄弱環節。可以說,步入新常態的浙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難以滿足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高素質人才缺乏等成為尋求經濟增長新動能的短板。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新舊發展動力不能實現轉換,浙江就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喪失優勢。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結構、轉方式的中心環節,激發企業主體創新活力,實現創新由跟蹤、并行向領跑轉變;要大力推進以特色小鎮為代表的創新平臺建設,做優創新生態,做強創新引擎。同時,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是“人”,要更大力度推進人力資本投資,將資本投入到培養與擁有更高創新能力與技術能力的大批人才中,實現人力資本的供給升級,盡快補齊創新需要的人力資本。
著力補齊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短板”。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核心要求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放眼全球,發展差距不僅是經濟收入上的差距,更是生態環境上的差距。作為經濟發達省份,浙江已提前遭遇資源緊缺、環境約束等難題,表現為生態環境承載力出現下降,生態環境成為社會需求強烈的稀缺產品。這些年,從“綠色浙江”到“生態浙江”,浙江以治水為突破口,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但生態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的期盼仍有相當差距。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亟須補齊生態環境這塊短板。作為美麗中國的先行區,浙江已立志“決不把臟亂差、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要強化綠色發展定力,堅定地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下去,持續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把治水拆違等重大決策部署進行到底,持續發力、深處著力,形成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重點是全面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加快形成互聯互通、供給高端、系統有效、安全生態的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是要素空間流動的“血脈”,是降成本的重要環節。盡管近年浙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空前,交通基礎設施總體得到顯著提升,但仍存在總量不足、標準不高、網絡不暢以及城市交通擁堵日益突出等問題。要高標準構建引領都市經濟、海洋經濟、開放經濟、美麗經濟發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實施萬億綜合交通工程,打造“1小時交通圈”,為促進要素資源流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支撐。要圍繞“四大交通走廊”建設,高起點謀劃一批交通樞紐和重大項目,加快構筑海陸空一體化、串起山海林田湖、連接城鎮鄉村景的現代交通網絡,著力增強區域、城鄉、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的均衡性。
著力補齊民生保障“短板”。“十三五”時期是協同推進“兩富”“兩美”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關鍵期,盡管浙江民生保障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但在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離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仍有較大差距,突出反映在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補齊民生保障的短板任務仍然比較重。要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質量以及公平性,著力做好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大事,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線,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比如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在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基礎上做好公共福利的文章,穩步提高低保標準,適當擴大低保覆蓋范圍,促進低收入群體加快增收;比如全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向廣大農村輻射延伸等。
“補短板”是推動浙江新一輪發展的關健點、發力點,特別是一些短板問題現在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從某種意義上講,短板所在就是潛力所在、后勁所在。找到了短板,就找到了發展的突破點;補齊了短板,就打開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短板如果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補齊,勢必將會拖累經濟轉型升級的步調,影響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補短板”已拖不得、等不起,必須集中用力、精準施策,堅定地干、扎實地干、精準地干、義無反顧地干。
以發展新理念引領“補短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新常態下經濟結構失衡、發展動力日益減弱的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諸多短板所提出的,每一個發展理念都直指需要解決的短板。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是破解發展難題與瓶頸、補齊發展短板的科學良方。全省上下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直面重點難題,從發展新理念中尋找解決短板問題的辦法,用發展新理念引領發展,下好五大發展理念先手棋、走好五大發展理念先行路。
著力深化結構性改革“補短板”。從根子上看,“短板”往往是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辦法在于加快結構性改革。而當前在頂層謀劃以及政府職能轉變、財稅金融、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國有企業、對外開放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體制機制痼疾與結構性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要全面把握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強化新制度供給的力度,進一步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簡政放權,聯動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改革、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改革,創新政府、國資國企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為“補短板”化解體制機制方面的掣肘、夯實制度基礎和環境。
切實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有效投資關鍵在于“有效”,找準薄弱環節補短板,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當前在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以及在一些基礎性、戰略性的領域投資明顯不足,增加產業升級投資的要求也非常迫切,瞄準短板有針對性地擴大投資十分必要。在最近推出的浙江“十三五”重點投資項目中,優化投資方向進一步明確,“補短板”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項目重點集中在基礎設施、產業轉型、城鄉統籌、特色小鎮、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研究開發等短板領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提升帶來的補短板效應是明顯的,而研究開發、產業投資將加快產業更新迭代。要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投資引領帶動作用,充分激發社會投資動力和活力,推動形成市場化、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和運營機制,持續加大有效投資力度。
匯聚政府和社會力量“補短板”。“補短板”既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需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對政府而言,需要加快實現政府轉型,著力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對社會而言,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進而廣泛動員和凝聚各方力量參加,比如補齊技術短板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而在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領域則要更多地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