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俏榮
高水平全面小康需補齊社會發展短板
詹俏榮
在社會發展領域,對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持續給力打基礎,精準發力補短板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十二五”時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發展工作,堅持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并重,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省社會發展水平總體全國領先。“十三五”時期是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盡快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是關鍵。在社會發展領域,要對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持續給力打基礎,精準發力補短板,引領浙江社會發展繼續走在前列,努力譜寫美麗浙江、美好生活新篇章。
公共服務供給的短板。2015年浙江人均GDP已經突破1.2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浙江正邁向高收入地區行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公共服務供給短板日趨明顯,供給總量不足、渠道單一、資源配置不均衡等結構性矛盾問題日益顯現。一方面,公共服務供給需求不斷增長。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等新的形勢下,城鄉居民對教育、醫療、養老、社保、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剛性需求顯著增加,對公共服務供給總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供給標準亟待提高。特別是個體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差別更為明顯,對公共服務結構優化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點群體服務的短板。沒有重點群體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隨著社會加速轉型和社會結構變遷,圍繞老年人、殘疾人、外來人口、低收入群體、就業創業群體等重點群體的民生問題日益凸顯。例如,浙江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2015年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987.51萬人,占總人口的20.26%,浙江已經成為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與之相對應的是,全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還存在總量不足、結構失衡、質量不高、要素保障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預計到2020年,全省還需建設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36萬家,新建養老機構床位19萬張以上,擴面養老服務補貼對象20萬人。又比如,浙江外來務工人員近兩千萬人,流動人口進城落戶、就業、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生活居住及融入城市等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對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
民間資本準入的短板。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但目前浙江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領域仍然受到法律法規、管理體制等諸多制約,還存在諸多政策障礙。比如,部分行業公益服務機構法人屬性不一,因注冊登記管理部門不同,存在事業、企業、非企業三類法人形式,執行的財務、稅收、人才等政策不同,民辦醫療養老等機構在競爭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
社會治理滯后的短板。新常態下社會意識日趨多元,社會利益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交織復雜,階層固化、環境治理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治理帶來新挑戰。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社會互動及輿論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政府主導下的傳統治理模式難以適應社會轉型的需求,正確處理和化解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維護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任務更加突出。
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并行。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責任,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強化規劃、投入、監測及政策支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領域建設,激發社會活力,創新供給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
堅持整體謀劃與重點推進并重。加強全省社會領域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做好各項社會政策的銜接和補充,強化社會政策的針對性、連續性和協調性,防止社會政策碎片化。發揮社會政策托底作用,重點加大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26個縣和重點群體傾斜力度,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堅持制度供給和項目建設并進。根據社會發展各領域工作的特點和推進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發展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根據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承受能力,抓好一批重大民生項目,辦好年度民生實事,集中力量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普遍關心的民生突出問題,切實提高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堅持改革創新和統籌兼顧并舉。更加注重社會制度改革創新,深入推進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改革,探索開展民辦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試點等政策創新,著力破除束縛社會發展的政策性、體制性障礙。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當期可承受又長遠可持續,既解決民生實際問題又持續提升民生水平,切實提高社會發展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十三五”時期是浙江推進“兩富”“兩美”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關鍵時期,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推進社會領域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守好底線,保障基本,補齊短板,調優結構,深化改革,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讓社會發展成果更廣泛、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補齊重點群體的短板,實現全面小康人口全覆蓋。社會領域補短板首要的是要加強對低收入群體、就業創業群體、老年人、殘疾人、外來人口等重點群體精準幫扶,守住民生底線,保障群眾基本生活。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確保貧困現象不出現反復的基礎上,著力增強低收入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推動低收入群眾加快增收,確保7010萬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實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工作,著力提升就業質量,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完善養老政策、服務設施和項目,加快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加強殘疾人服務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殘疾人全面小康進程。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切實把外來常住人口納入各地公共服務體系。
補齊重點區域的短板,實現全面小康區域全覆蓋。圍繞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區域協同協調發展目標,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城鄉統籌、區域均衡。加強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省級統籌能力,進一步深化山海協作工程,加強結對幫扶,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和標準差距。加快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建設,合理配置都市區公共服務資源,增強中心城市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能力,加強周邊區域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疏解中心城市公共服務壓力,提高周邊區域人口接納和公共服務承載能力。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加快民生設施建設,健全對淳安等26縣的社會發展扶持政策,加大對浙西南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山區和浙東海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和公共資源配置的傾斜力度,確保到2020年縣縣全面建成小康。
補齊重點領域的短板,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全覆蓋。堅持改革引領,推進體制創新,重點加強教育、健康、養老、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推進民辦公益服務機構改革發展,積極探索在民辦教育、醫療等領域公益服務機構開展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試點,逐步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制度,營造民辦公益機構與公辦事業單位平等對待、公平參與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高質量普及15年基礎教育,扎實推進重點高校建設計劃,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工程,積極推進社會辦醫,培育萬億級健康產業。到2020,年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群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婦幼健康服務和計生管理服務,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推進社會保障改革創新,加快各類養老保險制度銜接、醫療保險制度統籌整合,構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社會保險體系,建立靈敏有效社會救助體系以及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全省文化設施網絡,加快基層公共文化場館建設。
補齊社會治理的短板,加快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完善全省“一張網”的基層社會治理網絡體系,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和社會共同防范、化解、管控社會風險的良好局面。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完善社會治理責任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平安浙江建設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