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補足生態環境短板 引領綠色發展
陳越
去年下半年以來,“補短板”一詞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頻頻出現,成為新常態下的年度熱詞。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在各類短板中,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災害頻繁等突出問題,已成為制約全面小康建設的最大短板之一。曾經領跑全國的浙江首當其沖地受到經濟下行和生態環境壓力的影響。在此關鍵時刻,堅持綠色發展,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補足生態環境短板,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是浙江未來五年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需要著力破解的發展命題。
生態環境是關乎社會民生的、最為公平公正的福祉。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講話、論述、批示中,近百次提及相關內容,從重大理念、方針原則、目標任務、重點舉措、制度保障等諸多領域和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政策層面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也日漸凸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要求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建議》與之前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構成系統全面的制度架構,引領和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與此同時,頒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新《環境保護法》、新《大氣污染防治法》,推出環境保護督察、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六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配套文件。
步入“十三五”,浙江的生態環境建設迎來大有作為、負重前行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走綠色發展之路將是浙江轉型發展的最佳出路。綠色發展是生產力的象征,是衡量的標準,是轉型的方向。循著發展新思路,浙江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轉方式、優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上,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承載力下降”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縱觀當下,浙江存在以下突出生態環境短板:
環境質量差。以公眾比較關注的大氣環境質量為例,雖然總體上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霧霾重污染天氣仍頻繁發生,“加大霧霾治理力度”連續兩年穩居百姓企盼解決的“十件民生實事”榜首。如2015年1季度,浙江的11個設區城市中,空氣質量(按照城市PM2.5月均濃度)最好的是舟山、麗水、衢州,最差的是嘉興、紹興、金華、杭州、湖州。58個縣級城市空氣質量(按照城市PM2.5月均濃度)最優為開化,最差為長興。從數值上看,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仍沒有明顯好轉。
污染物排放量大。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處于高位,總量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系更趨復雜。工業污染尤為嚴重,被稱為“母親河”的錢塘江八大水系和平原河網總體水質堪憂,有些區域環境污染整治工作出現反復倒退局面。一些地方水質達標率仍在延續下降態勢。
生態受損嚴重。如近岸海域水體呈重富營養化狀態,海洋生態災害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等。山區盆地受暴雨等極端氣候影響經常導致泥石流、山體滑坡,生態修復成為亟待攻克的難題。
同時,區域性環境風險依然突出,突發環境事件不時出現,守住安全底線難度大。2015年6月,浙江在線接到臺州市三門縣沙柳街道東坑村報料,因村里水源被隔壁縣的企業污染,已經停水快一個月。村里30多位老人處于缺水的困境,靠接雨水生存。
生態環境短板背后的成因復雜:
一是地理環境特征激化生態矛盾。浙江以丘陵、盆地地形為主,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和穩定的地勢成為阻擋污染物分解的屏障,一旦遭受污染,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如遇臺風、暴雨天氣,泥石流、山體滑坡,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深受挑戰,生態修復成為亟待攻克的難題。而東部沿海地區,因為易遭受赤潮、海洋污損、溢油、生物入侵的影響,海洋生態災害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
二是結構轉型過緩制約污染減排。浙江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全球化起始階段,形成了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富有生命力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憑借著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浙江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發展為基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體,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為依托的輕小工業體系。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路徑與產業結構一旦形成,就會產生相應的路徑依賴和產業鎖定效應,因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必然要求壓縮與淘汰相對過剩的產能和落后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沉沒成本,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障礙。
三是能源結構偏舊導致污染加劇。受產業轉型升級過緩的影響,浙江能源結構改革的推進速度受到阻滯,改革成效不夠顯著。一方面,用煤比例仍然較高,天然氣使用量雖然逐年增加,但是煤改氣工作推進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水力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飽和,陸上風力資源還未建成系統,光伏發電進展緩慢,生物質能項目缺乏支撐。
“十三五”時期將是浙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窗口期”。浙江提出“決不把臟亂差、污泥濁水、違法建筑帶入全面小康”,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態省,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在轉型升級的重大關口,浙江更應繼續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在綠色發展上謀新篇。
補齊思想短板,踐行生態理念。思想引領行動,綠色發展不是一句口號、一份文件,而是一場深入思想的變革。唯有改變傳統觀念,超越和揚棄現有的工業化、現代化模式,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核心,才能改變經濟腿長、環境腿短的狀況。政府應轉變傳統的政績觀,不簡單地以GDP論英雄,變革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企業應主動采取綠色生產方式,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對公眾而言,要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
鼓勵技術研發,支持綠色產業。浙江高校林立,擁有知名學府浙江大學,科研水平較好,專業人才集聚。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推動環保科技創新,加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浙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土,孵化器、眾創空間遍地開花,具有良好的創業基礎和創新氛圍。應充分發揮現有優勢,推動以資源集約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導向,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改革行政治理,防控生態風險。要積極推進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嚴格環境執法監管,探索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模式,強化公民環境訴權等司法保障,推動建立系統完備、高效有力的環境法治體系。開展環保督察,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要積極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強化關系公眾健康的重點領域風險預警與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
嚴格責任追究,落實生態補償。浙江是傳統工業密集地,應在以“約束”為主基調,謀求全新的發展道路,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具體來說,就是要嚴守生態紅線,鉗制“低小散”企業的發展,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遵循“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對欠發達地區,關鍵是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的力度,加強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的生態補償功能,積極探索市場化、多方參與的生態補償模式,確保其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前提下,加快轉化成“金山銀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