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紅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
情感策略教學在高職院校人文課堂上的運用與模式探究
郭紅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摘要:在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中,學校應當成為人文知識普及和人文素養培養的主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一方面合理開設人文課程,另一方面更應該研究如何轉變人文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知識向素養轉化的效率。學生的知識來源主要是課堂,如果一味固守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學生就會失去對課程的興趣。因此,應適當運用情感策略教學,提高其參與度和認同感,就可以達到傳授知識的效果,讓學生不斷更新知識。
關鍵詞:情感;策略;高職學生
0引言
21世紀,要想成為合格的大學生,并在這個人才濟濟的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不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因為良好的人格品質與職業道德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潛力對人的發展極為重要。但當前一部分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高專類學生,對人文社科知識孤陋寡聞,缺乏應有的人文素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一方面合理開設人文課程,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改變人文課程的教學模式,因為大學生人文知識的來源主要渠道還是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從某種程度給予局部知識的支持,而運用情感策略教學不但可以達到傳授知識的效果,還能在學生心中留下印象,讓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給予學生情感上的關注,使學生快樂學習。
1相關概念界定
1.1情感策略教學
情感是指一個人認識周圍事物后,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態度而引起的心理體驗。情感策略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要求,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并使之伴隨著整個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保持學習的興趣,和對學習有著較強的學習動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所在。
1.1.1情感具有對象性
情感一般是關于某件事或某一經歷的,如人們常談論對某件事或經歷時有恐懼感,對某人所作所為感到氣憤,對某件事感到尷尬或非常驕傲等等。
1.1.2情感與人的生理活動有關
情感是一種主觀感受,一種心理體驗,各種情緒都會引起人的情感變化。但是人的高級情感一般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例如道德感、理智感、愛國情感等。
2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由于近幾年各大學不斷擴招,作為較低層次的大學,高職院校在招生方面的要求也是一降再降。所以整體看來,高職院校學生素質不高,他們對人文課程興趣不大。到了高職院校后,又抱著學一技之長的心態,認為人文課程可有可無。在學生間學習基礎差異性很大,對英語學習的近期目的性影響長期興趣。
目前人文課程在高職院校的生存狀態及教學模式。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而在多數高職院校里,人文課程不受重視,多是大課堂形式,在三四百人的教室里,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更多的時候只是專業課的一個陪襯或者是協調劑,主要表現在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等多個方面。
在教學上,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人格心理方面的養成過分依賴理論知識的傳授,人文教育內容過多強調理論性。校園里無論是人文課堂上教師的長篇大論,還是苦口婆心的道理,都是知識的傳授和說教,理論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對空”的尷尬局面。
3情感策略教學在人文課堂上的運用
有位教育學者曾經說過,一堂課無論教師上得多完美、多么華麗,如果不能觸動學生的靈魂,都不是成功的課堂。師生之間的交流需要情感,課堂上傳遞的是知識,表達的是情感,流露的是愛心。所以人文課程本身就是傳遞感情的載體,教師應該更好地運用情感策略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3.1情感共鳴策略
在人文課程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就是通過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故事的誦讀、講解,或者是賞析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回憶,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難以忘懷的體驗經歷和感受。如此,這課堂就能和學生建立情感共鳴。例如,《大學語文》中有一篇文章《我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善良而又堅強的母親在戰爭年代是如何撫養自己的兒女的,文章通俗易懂,而生活在和平年代又處于叛逆期的學生往往無法感受,許多學生反而覺得很可笑。這時如果我們能夠播放汶川中那位用弓形的跪姿詮釋母愛的母親的畫面,相信大多數學生都會產生共鳴,都會深切地感受母愛的偉大,感恩母親在自己生命里的付出與奉獻。文字通過影響感覺、情緒可以形成語氣。在人文課程上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語氣,實際上是期望得到學生的共鳴,并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樣,描述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對人的語氣和共鳴都會產生重要作用。教師的講課語言如果動聽而又美好,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邏輯性強、條理性好,則如同一首優美的曲子,不但能傳授知識還能傳遞感情,獲得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3.2展現身體語言的策略
人文課程教學大多都需要情感體驗。在情感體驗這一過程中,猶如舞臺表演,面部表情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任何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表情都會做出不同的反映。對剛出生的嬰兒,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嬰兒對著人臉觀望,結果表明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快樂的臉龐。?高職院校的學生,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講比較自卑,經歷了高考的煎熬,卻沒有收獲碩果,所以自尊心受到了一定的傷害,教師的一言一行、一個表情對學生來說都在傳遞一種信號。
教師的身體語言是情感流露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身體語言具有輸出情感信息的功能,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教師的眼睛,關注的目光是溝通師生心靈的窗戶,也是流露真誠的主要場所。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眼語”來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案,并通過眼語向學生傳遞自己的或者是教學內容的情感。可以凝視學生,可以贊許學生,可以流露悲哀,可以體現真誠和快樂等。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它告訴世人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對曾在母校度過的快樂時光,也有淡淡的憂愁,母校就像一個被自己呵護的情人,那么美麗,那么寧靜,而今可能要永遠離開它了,這些都可以從教師的眼睛表達出來。教師的“臉語”能表達多種情感。同樣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用手語有效地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恰到好處的手語能加強氣勢,抒發情感,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增強教學效果。
3.3提升自尊感和樹立學生的自我形象的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對認知對象的態度的體驗,它取決于認知對象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而有著自己獨特個性的個體,如果學生們在人文課程中所展現或者接受的教學內容的形象與他們的自尊感相吻合,那這樣就很容易接受。比如男生如果講到一些關于歷史或者軍史時,尤其是體現愛國情懷的內容時,不管他個人處于怎么樣的一個層次,擁有一個什么樣的理念,都會激起他們昂揚的斗志與強大的信心,這樣就能幫助他建立實現某種理想的自尊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付諸于行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來促進學生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以此來讓學生樹立自己的形象并與自尊感相吻合,這是在運用心境生情的機制。如講到“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這一內容時,因為教材本身就蘊涵著深刻的情感因素,而實際上大多數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情感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用“愛國衛士”、“愛國的英勇事跡”作為主線,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這樣整堂課都可以沉浸在一種高昂的愛國主義情感之中,師生情感均十分飽滿,寓教于樂。
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生命活潑自由的呈現。對學生,我們一方面說,“十年寒窗苦”,一方面,又可以說,“惟有讀書高”,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體驗。
課堂上人文氣息的養成,不是靠我們說教,靠的是老師言行的感化。課堂上營造好了人文氣氛,走進課堂,我們就有一種輕松感。你會覺得自己是學生中的一員,你在關懷著學生,學生也關懷著你。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何愁教學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4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之間應該有更多的情感交流,課堂上教師多運用情感策略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心和學生貼得更近,讓學生感同身受。尤其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更需要豐富的情感來觸動曾經失落的心靈,而人文課程的課堂教學恰好能給予學生這一心靈的滋潤。
參考文獻:
[1]盧家嵋. 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運用[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朱小曼. 情感教育論綱[M]. 南京教育出版社.
(編輯文新梅)
The Use and Pattern Study of Emotion Strategy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Humanity Classroom
GUO Hong
(Luoya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uoyang 471001, China)
Abstract: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umanity quality, colleges should be the main force of humanity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quality. On one hand, it requir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 humanity classroom rationally, on the other hand, more should be done to study how to shift the human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hift from knowledge to quality. The source of students’ knowledge is mainly classroom. If stubbornly us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classroom education, not to rais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students will lose interest in the course. Therefore, we should properly apply emotion strategy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engagement and acceptance, which will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let students constantly update knowledge.
Keywords:emotion; strateg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4-0055-03
作者簡介:郭紅(1977-),女。助講。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4]-JKGHC-0187。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