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林
(揚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
研究性教學協同機制與實現途徑
袁鳳林
(揚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摘要:研究性教學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是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性教學需要從協同學角度建立研究性教學培養人才目標的引導機制、整合機制、部門協作機制、師生互動機制等運行機制。并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完善、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等方面保障協同機制的運行。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協同機制;平臺建設
0引言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正積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研究性教學作為推進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我國高等教育中仍處于探討和初步運用階段,當前仍只是“星星之火”,難以形成“燎原之勢”。筆者利用在世界著名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訪問學者機會,深入課堂,與國外教師和教育主管部門交流,并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研究性教學需要構建多種資源、多個部門、多元化教學理念全方位協同的機制并努力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調動教師、學生與支持部門的積極性,才能促進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并取得長效發展,達到高效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1研究性教學協同機制的內涵
1.1協同機制
“協同”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提出的,并于1976年形成了系統的協同理論。指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結果是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協同機制是指在組織系統處于變革或臨界狀態下,通過協同方式使得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產生支配整個系統發展的序參量,從而形成新的有序狀態的內在機理(陳勁等,2012)。
1.2研究性教學協同機制
研究性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獨立的探索和獨立思考精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而達到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并在提出問題基礎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與適應實際工作能力提升的教學活動(劉立群,2011)。教學是一個系統,是由相互作用著的教師、學生、內容與環境等空間結構性要素,和目標、活動與評價等時間進程性要素構成的特殊復合體(黃甫全等,2003)。同樣,研究性教學也是由多個要素與子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只有各要素與子系統相互配合與協同才能達到系統的目標。研究性教學協同機制就是研究性教學系統中各子系統或要素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產生的支配整個教學系統發展的序參量,并達成教學目標的內在機理。這里的序參量在教學中是指教學資源整合、信息化平臺融合、部門職能的優化等,某種意義上就是教學各要素協同的內在聯系、功能與運行原理。當前我國高校這種協同機制并沒有有效建立,因此研究性教學效果并沒有明顯進展。
2研究性教學的協同機制
2.1引導機制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究和不斷創新的教學形式,在西方發達國家高校教學運用中成效顯著,所采用的課堂討論(discussion)、小組交流(group communication)、小組研討(seminar)、課堂報告(presentation)、論文(essay)、小組合作報告(group report)等研究性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適應度和崗位勝任能力。筆者在國內對《財務管理》課程進行了研究性教學,教學效果顯著。在世界著名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了體驗,發現研究性教學已然成為日常的教學形式,已深入人心,教師和學生沒有感覺到壓力,但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需要豐富的國內外文獻資源、數據庫,需要學校加強圖書資源、實踐基地建設,特別是加強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支持部門的協同。目前各高校的研究性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只有少數教師和少數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大多數老師存在“三怕”,怕花時間精力,怕被學生質疑,怕損害教師尊嚴。因此,在教育部大力推進“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背景下,逐步推進教學改革,將教師和學生引導到研究性教學的氛圍中來,各高校要建立研究性教學理念宣講、方法示范、過程監管、資源協同、評價考核等引導機制。
2.2整合機制
研究性教學的整合機制就是要圍繞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將各方面資源整合到各行各業所需優秀人才的培養目標軌道上來。通過對人、財、物、時間、空間和信息資源的整合,發揮資源的協同作用,產生協同效應,促進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
2.3部門協作機制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教學的主要責任部門是教務處,主要負責全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定與修訂、教學任務的下達、學生入學注冊、學生的選課與課表安排、教材征訂、教學日常運行管理、期中期末教學檢查、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教學獎和教學項目的評定等教學相關的工作。圖書館主要提供日常圖書期刊借閱及電子文獻建設與管理。信息中心主要負責校園網的運行及信息設施的建設。各學院負責配合教務處處理相關事務。招生與就業辦主要負責一年一度的學生錄取與畢業分配工作。日常這些職能部門彼此相互獨立,從信息管理角度來看,可謂各為其政,形成了“信息孤島”,部門之間分隔和教學相關資源信息系統封閉的狀況使得資源不能發揮協同作用,信息不能共享,不利于研究性教學的開展,不利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復合技能和創新精神的適應各行各業需求的優秀人才。因此,只有建立健全部門協作機制,才能更好地開展研究性教學。
2.4師生互動機制
研究性教學參與主體廣義來看涉及提供教學資源的各個主體,狹義來看,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富有成效的研究性教學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機制的建立與良性運行,師師、生生與師生之間互動的頻率、互動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互動時間長短與互動空間的變換都是傳統意義的教學所不可比擬的,在某種意義上,研究性教學充分發揮了教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挖掘了教師與學生兩種潛力,真正實現了循循善誘和教學相長。而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大多在教師的絕對權威和主宰下組織的,盡管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建設許多多媒體教室,但也淪為教師PPT放映的場所。學生探索欲望與好奇心沒有得到激發,求知欲泯滅,淪為知識的容器,不少學生通過考前臨時抱佛腳,復印筆記,打印PPT課件,結合教師圈劃的范圍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績,結果是學得快忘得快,就業用不上。研究性教學注重學生參與、主動思考與探索,注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答案一般也不唯一,真正體現了“實踐出真知”。可見,高校應提高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實現師生教學活動的互動,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協同,進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3研究性教學協同機制的實現途徑
3.1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
《國家中長期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人才培養開發機制提出了新目標,即堅持以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不斷完善現代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選拔人才,構建人人能夠成才,人人得到發展的人才培養發展機制。進一步明確了今后大學的人才培養就是要培養德才知行和諧發展的具備全面素質的人才。因此,在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體現人才培養目標精神,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同時通過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從而為研究性教學提供合格的師資保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目標在研究性教學中的引領作用。
3.2教學理念的更新
傳統的大學教學主要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以教學權威的身份出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己設計教學過程,并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少,學生被動的參與教學活動中,教學以結果為導向,學生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研究性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形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和一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通過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興趣,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了平等的交流,親自的體驗,文獻閱讀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等諸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從傳統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與學習習慣,突破原有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只有樹立研究性教學的觀念,研究性教學才能深入人心并得到有效實施,才能實現高等教育德才知行和諧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3.3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完善
如前所述,教學資源包括人、財、物、時間、空間與信息等方面,教學資源的協同首先要建設教學資源,然后要優化配置,才能滿足研究性教學的需要。第一,從研究性教學參與的兩個主要主體來看,需要使教學逐步樹立研究性教學的觀念,鼓勵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同時加強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認識,努力使學生通過克服過去教學中被動、懶散的思想積極參與到研究性教學中來;第二,高校要集中一部分財力,在討論室、多媒體教室、教學文件、電子和紙質圖書資源、研究性教學研究項目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滿足研究性教學所需要的場地和數據庫、期刊文獻的需要;第三,提高教學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努力發揮教學資源的協同作用。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擁有發達的網絡資源,數量縱多的seminar研討室,教學中桌椅排放,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和開放時間等都盡可能的為研究性教學提供了軟硬件條件,教師與學生自由、平等、充分而又富有激情的投身到研究性教學活動中,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普遍贊同。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研究性教學的發展,必須加大教學資源的建設力度。
3.4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的建設
當前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信息技術應用不深入,教學模式不成熟,不能體現研究性教學的內在規律和有效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缺乏優質教學資源的支持,既有的教學平臺如清華教育在線網絡教學綜合平臺(THEOL)等缺乏與其他教學資源系統的有效對接,主要注重教學素材的添加和管理,無法實現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與交流,無法與學校圖書館資源、社交網絡資源互聯互通,學生對現有的教學資源不感興趣,不能激發學生對這些資源的利用熱情,導致教師覺得與其徒然地耗費時間與精力編輯與維護教學資料,不如按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組織教學省事,最終導致研究性教學步履維艱,收效甚微。同時,學校各管理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現實造成“部門壁壘”與“信息孤島”,進一步削弱了教學資源協同作用的發揮。為此高校要大力加強數字校園建設,加大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搭建的人、財、物的投入力度,構建教育資源協同機制,運用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通過子系統接口集成,使人、財、物、時間、空間與信息等教學資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實現資源共享,協同作用,以有效促進研究性教學和保證研究性教學的質量。
4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學校的各級職能部門的協同支持與參與,特別是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教師與學生的觀念轉變,而且需要學校深化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并加大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力度與資金投入。
參考文獻:
[1]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
[2]劉立群.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學習潛質——試論知識社會中的研究性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1,(9):61.
[3]黃甫全,王本陸.現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周川.從洪堡到博耶: 高??蒲杏^的轉變[J],教學研究,2005,(6):26.
[5]Halliwell, J. (2008). The Nexu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Evidence and Insights from the Literature. Toronto: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of Ontario.
[6]黃水林.大學人才培養路徑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2,(6):98.
[7]汪霞,崔軍.本科教學質量保障: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的建設[J].江蘇高教,2013,(1):35.
(編輯馬海超)
Synergetic Mechanisms and Re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YUAN Fenglin
(School of busines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Research-bas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It is a ho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operating mechanisms of research teaching, such as guiding mechanism of obj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on mechanism, departm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ttain the purpose, some suggestions to ensure the ope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are made as follows: the guidance of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renewing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research-based teaching; synergetic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2-0001-04
作者簡介:袁鳳林(1970-),揚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財務會計,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蘇教師[2013]8號)。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