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中山市技師學院,廣東 中山 528429)
“辯論模式教學”在技工院校德育課堂中的運用
張紅
(中山市技師學院,廣東 中山 528429)
摘要:“辯論模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德育課中的某一論題內容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就某一方面擬定正反兩個觀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展開辯論?!稗q論模式教學”使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師單邊行動變為師生、生生的多邊行動,由德育單向被動輸入變為多向交互主動探索,從而使德育更生動有效。
關鍵詞:辯論模式教學;德育;教學法
0引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辯則明。學習需要思考,作為心靈和人格教育的德育需要思,更需要辯,在思考、思索中領悟、覺醒,在辯論、爭辯中清醒、明白。因為德育不像自然科學,有很強的知識性、理論性,德育是啟迪心靈、呼喚真善美的洗禮,需要觸動內心、打動靈魂,所以這使得德育教學不似其他知識性學科的教學,主要通過記憶、背誦等來達成教學目的。因為真正的道德偉人不是看他說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德育的教學任務在于啟迪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之人,啟迪學生向善行善,趨善避惡,從思想層面使學生主動理解、認同,并欣然接受,進而踐行之。傳統的教師主導型的“灌輸式”德育往往是強人所難,讓學生被動接受,其結果是學生學習得不情不愿,或者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完全亂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如何改變這種蒼白無力的“說教式”、“灌輸式”低效甚至無效的德育教學,使德育教學更接地氣,變教師的單向行動,為師生雙向交流、生生多向思維碰撞,從而觸動學生的內心和靈魂,使學生思想和行為得到升華,使學生自覺成長為有德行之人?這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1“辯論模式教學”的定義
在技校德育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采取了“辯論模式教學”,效果不錯?!稗q論模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德育課中的某一論題內容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就某一方面擬定正反兩個觀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展開辯論,經過思考、爭論、交流、體驗等形式實現對問題的正確的理解、認知、探索和創新,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主動自覺地提高自身的德育修養和人文素養,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為個體生命的長足發展提供源動力的課堂教學形式。
2“辯論模式教學”在技工院校德育課堂運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為技工院校的學生,十六、七歲,正是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年齡階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將引領他們終極一生的長足發展;其二,作為新時期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并不缺乏見識,他們見多識廣、視野開闊,但網絡環境的思想、言論、意識良莠不齊,魚目混珠,他們需要增強甄別真偽的意識和能力,他們需要澄清觀點,他們需要答疑解惑;同時,這一年齡階段的他們思維活躍、追新求異、不拘傳統,逐漸接近成年,使他們力圖宣示己見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
3“辯論模式教學”的具體實施及效果
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實際、結合學生實際、結合社會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一些辯論題目:如在學習德育一第一課中“學習改變命運”的內容時,先設置正反兩方的觀點:正方:學習改變命運和反方:學習不能改變命運,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立場,然后分頭行動,各自搜集資料、案例故事等素材(素材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準備論據;課堂上,讓持正反方觀點的學生依次上臺闡述自己的立場觀點并論證,可口頭論證,也可借助多媒體來呈現論據來論證;最后,由全班同學根據語言表達的條理性、說理內容的充分程度和個人辯論的禮儀形象等方面,評出1-2名最佳辯手。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辯論過程中,要適當控制辯論氣氛和節奏,適當引導和點撥,控制局面,辯論結束后,教師要予以點評。
正如道理不辯不明,經過正反方同學的分別發言,經過針鋒相對的爭論,學生模糊的認識得以澄清,錯誤的觀念得以糾正,悟出了道理,提高了認識,其中的道理無需教師贅言。通過辯論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相比傳統的教師單向“說教式”課堂教學優點有三:一是真正觸動了學生的思想和靈魂,德育落到了實處,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正確清晰,行動才會更堅定有力;二是調動了學生全方位參與課堂,首先是課前搜集整理資料,課堂上發言辯論,課后總結反思,從而使 教育實現了連續性,而不只是局限于課堂的45分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教育變為雙向和多向進行而不再是教師的單邊行動;三是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如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思辨能力和敢于發表己見,大膽自我展示的自信、自主、自強等品質。“辯論模式課堂教學”可謂一箭三雕,效果立竿見影,學生易學易感,學有所思,學有所獲。
4結語
在進行“辯論模式教學”時,要注意選取合適的辯論題目,要注意選題的針對性(現實性)、爭議性(可辯性)、時代性等,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挖掘可辯需辯的題材,不要為辯而辯。如筆者在進行德育一第二課“抵制不良侵襲”的教學時,設置了辯論題目:一是“中學生使用網絡(手機)是利還是弊?”二是“中學生早戀是利還是弊?”在進行第四課的“提高法律意識”的教學時,在介紹了道德和法律兩種社會治理手段后,設置辯題:正方:人性本善,要以德治國;反方:人性本惡,要以法治國。通過辯論,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既要以德治國,引導人們去惡向善,自覺律己,也要以法治國,規范人們的行為,懲戒違法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何成江,李玉鴻,吉文麗.創新德育理念增強德育實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01).
[2]高亞瓊.新課程下高中政治“辯論式教學”方式初探[J]中小學教育,2011(10).
[3] 謝郁.辯論式教學法在中等職業學校政治課堂的應用[J]南海信息技術,2012(01).
(編輯趙欣宇)
Application of “Debate Mode Teaching”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 of Mechanic Colleges
ZHANG Hong
(Zhongshan Technician College, Zhongshan 528429, China)
Abstract:In “debate mod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a topic in moral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social practice and students, teachers give two points in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sides to guide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debate. “Debate mode teaching” makes traditional teachers’ “force-feeding” unilateral actions into multilateral 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between students. “Debate mode teaching” makes moral education one-way passive input into mult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exploration actively, to make moral education more lively and effective.
Keywords:debate mode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簡介:張紅(1978—),女。講師,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從事技工院校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5-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