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芳 ,劉 芳
(1.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武漢 430083;2.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 430083)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職院校微課推送促教研究
——以武漢高職院校為例
石松芳1,劉芳2
(1.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武漢 430083;2.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 430083)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完全適應其教學要求。通過調查及訪談發現,“微課”+“微信”輔助教學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既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又能借助學生常用的社交平臺作為傳播途徑。本研究在調查學生對課程學習現狀評價的基礎上,統計分析學生在課程教學方面的訴求,并重點分析了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建設需求,為下一步開展實踐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推送;教學方式;概念結構
0引言
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應遵循滿足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規律,應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學習內容和職業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體課程的改革,應重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進,融“做、學、教”為一體,使教學地點和工作地點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使學生在學和做中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工作之中。
1研究背景
微課的興起是近幾年的新事物,它的興起建立在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的普及基礎之上。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視頻課程資源。[1]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目前高職院校利用微課輔助教學已經獲得普遍認可,甚至某些學科的微課已形成體系,為學生課余時間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資源。與微課建設同步進行的是微課平臺的建設,它是實現課程展示、課程學習、課程資源庫建設的基礎。微課平臺建設中應該重點考慮的是盡可能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特點,為其學習提供更方便有效的途徑。
2研究設計
考慮到研究對樣本量的要求及在具體實施操作時的難易程度,此次研究采用大范圍隨機抽樣方法,選取了兩所職業院校的部分專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工作。其中參與學生達212人,涵蓋大一到大三各階段,被試中大一學生59人,大二學生74人,大三學生79人。
調查問卷根據此次研究的問題展開設計,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課程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調查,第二部分為學生對基于微信的微課推送促教模式的認可調查,第三部分為學生對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建設需求調查。學生訪談主要圍繞學生對微信推送微課模式的具體實施情況進行調查。
3數據統計與分析
3.1基于微信的微課推送促教模式認可調查
問卷第二部分針對學生對基于微信的微課推送促教模式的認可進行調查,調查情況如下。
調查中首先對大學生是否有過網上學習經歷、是否訂閱過與學習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是否愿意使用“微課”開展學習等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91.98%的學生有過網上學習經歷,這充分說明目前大學生已經具有自主學習意識并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其中38.21%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是解答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尋找實際操作示范的學生占比達25.94%。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率高達98.58%,而訂閱過與學習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的學生占比達41.5%,其中大二、大三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大一,這意味著隨著大學專業課程學習的逐漸深入,大學生樂于接受利用微信公眾號輔助開展學習。統計數據顯示,77.36%的學生了解微課形式,而且愿意使用微課輔助課程學習的學生占比達94.81%,其中在課程性質的選擇上偏向專業理論課和偏向專業技能課的占比分別為43.28%、56.72%。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基于微信的微課推送促教模式的接受度很高,五個選項從高到低分別賦值5、4、3、2、1,SPSS統計均值達3.63,其中“非常愿意”的占比19.81%,“比較愿意”的占比35.85%,“愿意”的占比35.38%,“不太愿意”的占比5.66%,“不愿意”的占比3.3%。因此,大學生是比較認可接受通過微信推送微課來輔助開展學習的。
3.2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建設需求調查
為了能成功地開展基于微信的微課推送模式促教,需要進一步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該模式應用中對微課建設的訴求。本研究中采用了一道開放式問題,即“利用微信公眾號+微課推送促教,你有哪些要求和建議”,收集學生的想法;并且通過組織與學生面對面訪談,針對基于微信推送微課模式開展學習的具體實施要求、過程和步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和研究。
對于學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議,本研究采用社會學研究中的質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論進行分析。其中,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分三個級別,一級編碼實現從數據中發現概念類屬,確定類屬的屬性和緯度,然后對研究現象類屬化;二級編碼實現發現并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聯系;三級編碼實現核心類屬的提煉,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具體實施該理論方法時,先對調查收集的問卷答案內容進行關鍵詞抽取,如精簡、多種類、生動等,再進行合并歸類,如內容類、效果類等,最后找出核心類屬,并構建類屬概念結構圖,這些核心類即為應用中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如圖1、圖2所示。[4]

圖1 建議的概念結構圖

圖2 要求的概念結構圖
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大學生對開展基于微信的微課推送模式促教非常認同,建議盡快實施;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可以先試點,比如在某些課程教學中試點后再推廣到其他課程。
答卷中提出的要求則多種多樣,主要圍繞微課的內容、形式、制作及具體實施等方面。如要求微課內容要精簡、重難點突出、與傳統課堂有區分,要簡單易懂、輕松、活潑、生動,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要切合課堂學習內容,核心內容要多講;形式上要求新穎、豐富、多種類,最好采用視頻,也可采用動畫、圖片等形式。要強化操作視頻,突出操作細節,以便觀看完后可以立即動手實踐;微課制作要精美、質量好;微課要與課程教學進度保持一致,重、難點問題要有解答,最好能與老師及時互動,以便獲得指導;要有測評機制,以便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及薄弱點所在等。
還有少數學生認為,這種學習模式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體現為學生學習時間不固定,老師要與學生及時互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實施中對環境條件需要有保證,外界的干擾因素如何排除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老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努力、齊心配合。
4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微課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與教學資源的完美結合,與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特點非常吻合,既可以給課程教學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又能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職院校微課推送促教的應用與推廣是切實可行的。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推進該模式在課程教學中廣泛應用。
同時研究中發現,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思考解決的問題,如教師如何更好地設計、開發微課,學生的學習活動如何更好地監督與指導,如何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測評體系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研究與實踐的進一步深入,這也是下一步的主要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胡鐵生.胡鐵生的最新“微課”定義(3.0版本)[EB/OL].[2013-04-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
[2]李東煒.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機械類實踐課程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1:198-199.
[3]李亮懷.基于微信的新型電子商務教學實踐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7:35-37.
[4]柴陽麗.基于微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聽說學習訴求的實證研究[J].電化研究教育,2014.10:68-69.
(編輯趙欣宇)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by Micro-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A Case Stud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Wuhan
SHI Songfang1, LIU Fang2
(1.Wuh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Foreign Affairs, Wuhan 430083, China;2. City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3, China)
Abstract:In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not fully adapted to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it finds that “micro class” + “WeChat” auxiliary teaching is widely recognized by stud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to make full use of time and can be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social platform that students commonly use. The study,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course learning status quo by the students,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udents’ teaching demands,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demand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to lay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xt step to carry out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WeChat public platform; WeChat push; teaching method; conceptual structure
收稿日期:2016-03-04
基金項目: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5年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職院校微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應用”(2015LX03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石松芳(1980-),女。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數據挖掘。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5-0069-03